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的身心效應▪P2

  ..續本文上一頁,生起歡喜,不覺進入初禅,躍上空中,從空中降落在寺院塔園中,先于她的父母而到達。同論說,五種喜成熟之時,身心輕安皆悉成就,身心輕安成熟時,會成就身、心二種樂。所謂樂,謂“善能吞沒或掘除內心的苦惱”,“以愉悅爲相”。喜與樂的區別,是樂屬受蘊,是內心的一種享受或情緒,喜則屬行蘊,是因爲獲得未曾有過的愉悅而生的激動,喻如在沙漠跋涉中渴乏不堪之人,聽說、看見前面有樹林泉水時所起的激動爲喜,走進樹林中盡情飲用泉水時爲樂。二禅之樂,更勝初禅,叁禅之樂,更勝二禅,爲世間喜樂之極致,《雜阿含》第484經佛稱叁禅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

  《雜阿含》第483經佛言:世間由五欲的滿足而生的諸喜樂,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條件,爲某種匮乏的滿足,如人饑餓時得到飲食,飽餐痛飲而樂,故名“有食樂”。修定者進入第二禅時,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此樂不憑借任何條件,唯從內心自然生起,故名“無食樂”。當進入第四禅時,離喜樂的擾動而住于安樂的舍心正念中,這種平靜的安樂名“無食無食樂”,即連“樂”也不需要憑借的樂。《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說,衆生常被欲火所燒,熱惱不安,當由修習禅定而進入初禅時,如同跳進清涼的泉水中,驚悟到從來沒有嘗受過的、遠遠超過五欲之樂的清涼喜樂,“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喜支。”嘗受到禅樂後,其心恬然,安隱快樂,即名爲樂。喜爲粗,樂爲細。喜時心中踴躍(激動),樂時心中恬靜。二禅的喜樂更超過初禅。進入二禅時,“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室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行者受于喜中之樂,恬淡悅怡,綿綿美快。”初禅之喜樂由超離欲界五欲等而生,稱“離生喜樂”;二禅喜樂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樂”。初禅喜樂依禅觸、覺觀而生,心分別身體上的觸覺,難免有擾動,較粗;二禅喜樂則不從外來,只從自心生起,唯屬意識,較細。第叁禅離二禅喜的擾動,唯有獨特的樂,其樂與定心同時生起:

  “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爲喻。”

  “樂遍身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而樂法內出,充滿諸根,五根之中,皆悉悅樂。”

  “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于外,遍滿溝渠,叁禅之樂,亦複如是。”

  叁禅之樂,被稱爲“世間第一,樂中之上”。然而,有樂,終究是一種擾動。四禅以上,超越了喜樂的擾動,不苦不樂,心如明鏡止水,實際上心靈處于一種極深的寂靜、放松狀態,是一種超越喜樂的快樂。

  因爲進入正定者能享受到遠遠超過世間依賴物質條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的五欲之樂,才能使他們自然不追求世間的五欲,不被聲色貨利所惑,暫時製伏欲界的貪嗔等煩惱而不起現行。但享受禅悅,又可能産生對禅定喜樂的貪著,謂之“味禅”、“醉叁昧酒”,屬色界、無色界煩惱。這種對禅悅的貪著、沈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樂,對家事、世事和衆生、社會冷漠,失去責任心,不想利益、濟度衆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爲生死之因。佛陀教導佛弟子:雖然修習禅定,但其目的是進一步獲得出世間的智慧,不可“味禅”,須在禅定的基礎上以正見修觀而證得正智。大乘更強調要以“無所得”的般若智爲導修禅那度,雖入正定而不住著于定,須利濟衆生,服務社會,在菩薩六度萬行的實踐中享受更爲殊勝的無住涅槃之樂。

  定心予人的喜樂,盡管只是修定者個人的主觀體驗,也不無其實際的價值,任何幸福快樂,有哪一種終歸不是個人的體驗?何況禅定喜樂之體驗,有可驗證性、可重複性,任何人只要如法修習,都可在自己身心上驗證,都可獲益。當今千百萬習練氣功者中,得到“氣功快感”者極其普遍,氣功刊物上常見描述自己氣功快感的文章,都認爲這種快感有益于身心。今日一般氣功練習者所進入的氣功態,從佛教禅學看來,多屬初修禅定階段很淺的、片斷的叁摩地,多在初禅以下,達不到四禅八定之正定,其所得到的喜樂相當粗淺微小,而已不乏健身治病和獲得氣功快感之效。若深入正定,其喜樂當更有益于身心。這僅就世間禅定而言,至于出世間的定,其所得的“法喜”和利益,更非世間禅定所能及。

  叁、禅定的提高智商情商的效應

  

  禅定的價值,更在于其益智開慧、伏斷煩惱、提高智商情商、優化心理結構等心理效應。

  

  禅定有提高智能、開發智慧之效。“因定生慧”,被佛教作爲修習禅定的主要目的和禅定的首要功德。《法句經》:“無禅非智”。《大智度論》卷十七:“實智慧從一心禅定生。”該論比喻說,定心出生智慧,有如密室中不被風所吹動的燈焰,能放射出穩定的光明,經過禅定鍛煉,排除內外幹擾,精神高度集中,提供了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的根本,提供了出生智慧的基礎,使人能集中精力反觀內照,直窺身心世界的秘奧。以高度集中的心力用于學習、工作、處理問題等世俗的事業,其效率必高。出世間的禅定,更能開發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等無所不知的超常智慧。《小止觀》卷下說,在初修禅定尤其是修因緣觀時,便有可能發生“內善根發相”,使宿世智慧的種子成熟,對佛法生死因果、諸法無我之理獲得了悟,悟性、理解力大大提高。在四禅深定基礎上修觀,更能實證真如,獲得出世間的乃至通達世間法的超越性智慧。大量文獻記載說明:禅定功深的佛門高僧大德,多有智商超人、對人類文化作出重大貢獻者,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陳那、鸠摩羅什、道安、玄奘、空海、薩班、帕思巴、宗喀巴等,皆被目爲國寶人瑞。由修禅定而開發了文才、辯才者,更是不可勝數。《憨山大師年譜》記載,憨山在五臺山入定發悟後,智慧大增,文思敏捷,于33歲發願抄寫佛經,每落一筆,念佛一聲,一面寫經,一面還常接待來訪者,應答時手不停寫,與來人對談,也不妨礙手抄,且抄寫毫無錯誤。每日如此,“略無一毫動靜之相。”

  

  當代科學工作者對瑜伽、禅定、氣功的研究表明:在超覺靜坐、禅定或氣功態中,具有組織新功能態能力的額葉腦電波隨功夫的深入而趨向高度有序化,通常狀態下主要在大腦皮層枕區的阿爾法波轉向額區,通常狀態下的左腦優勢轉向右腦優勢,非對稱結構轉向鑲嵌交叉的“大腦太極圖”對稱圖象,從丘腦下部到聽覺皮層的廣大腦區域均處于不同程度的抑製狀態,大腦功能從總體上看來與睡眠、清醒時皆不同,處于一種全腦共振狀態、特殊興奮狀態,給提高智能提供了生理基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勝研究員通過對大學生中練氣功組智力的定量研究,證明氣功群體在練功四個月後,思維能力、注意力、記憶力、知覺動作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氣功益智,成爲中國20世紀80年代後期群衆性氣功鍛煉熱潮的主流,出現了多家智能氣功,其原理方法皆不出佛教禅定的路數。

  

  當代西方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就人的心理素質而言,情緒商數(情商,EQ)比智商更爲重要,可能是一個人成功生活的最佳預言者,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婚姻、工作和整個人際關系的處理,甚至影響著其事業的成功與否,“情商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的命運。”[5] 所謂情商,指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及控製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社會智力)。從兒童期便注意培養情商,通過各種心理鍛煉方法提高情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情商的培育和提高,早就爲佛教所重視,佛陀“自治其心”、“自淨其意”之道,其實便可看作一種情商培養學、情緒管理學,禅定便是其培養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佛學說經過禅定鍛煉的心有很強的“堪能性”(自我控製、承擔事業的能力),《大智度論》比喻說,未經禅定鍛煉的散心如未加鞣製的生牛皮,堪能性很低,不堪製作衣物,定心則如經過鞣製的熟牛皮,可用來任意製作衣物。佛教諸乘經論中一致說,世間叁昧(四禅八定)能伏(製服)欲界煩惱,止息貪嗔嫉慢的躁動,使低沈、憂傷、焦慮、緊張等有損健康的不良情緒自然不起,即便生起也容易製伏,從而令人心理安恬平靜,行爲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自我平衡心理的能力,用心理學的術語講,即具有很高的情商。《小止觀》卷下說,初修禅定,可能發生內外善根發相,使宿世的善根種子成爲現行,優化或改變心理素質,使私心淡薄,慈悲心、孝順心、恭敬叁寶心、謙卑心、精進心、慚愧心等善心自然增長,樂于持戒布施、改過遷善,熱心助人,人格、氣質、行爲模式都會發生良性變化。《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修習禅定,至得奢摩他發身心輕安,“此起無間,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滅除,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謂奢摩他定心若保持不失,能克服對治煩惱的心理障礙,使心易于調製,輕快柔和,大大增強製伏煩惱和排除不良情緒的能力。若進一步修習觀(毗婆舍那),得出世間叁昧,自宰其心、淨化自心的力量更爲強大,可以從根源上完全斷滅或轉化煩惱,將凡夫有漏的、不自在的心理結構改造爲聖者清淨的、自在的超常心理結構,將情商提高到最大指數。

  當代中國心理學家王極盛等通過對練氣功群體與不練氣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定量研究,證明練功群體比不練功群體的情緒穩定性、情緒愉快、意志堅強性、心胸開朗、控製情緒能力、行動自覺性、辦事果斷性、自製力、精力、生活及工作學習節奏感、工作和生活滿意程度等項目,統計數值都明顯要高,說明氣功態有使心理全面健康、提高情商的作用。[6] 被氣功界作爲重要功法之一的佛家禅定,當然也具有強健心理、提高情商的功用。

  四、禅定中的病態心理

  …

《禅定的身心效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