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佛者往往一入門便參禅、念佛,忽視了初入門必先修習的培植信根、聞思經教、發心,持戒,做人等,因而易生因地不真、戒基不固,忽視世間法等弊端,難免産生一些消極的社會作用。相較而言,藏傳佛學的修學次第較爲完備。
上述兩大缺陷,是導致中國漢傳佛教在明末以後漸趨衰頹的重要原因。近現代不少大德,對此早已有所認識,力圖改革糾正,然畢竟積重難返,非一時所能完全改觀。還有一些人因對中國漢傳佛學的優缺點缺乏正確的評估,走向墨守傳統與否定傳統的兩極歧途。
墨守傳統者,認爲祖傳諸宗之學,不得絲毫移易,甚至久已失傳的宗派,亦需恢複。其繼承,複興傳統的熱忱,固然可嘉,然不知諸宗之學,各應當時機宜而設,是流而非源。契理契機,爲弘法的基本原則。時過境遷,社會人心與古昔已大有不同,若固步自封,不適應新的時機而施設方便,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則佛法難以被現代人所接受。弘揚佛法,應以利樂衆生、莊嚴國土爲立足點,應機說法,使佛法被衆生所運用,起到淨化人心,利益社會的應有作用,而不在如同保護文物一樣護持某種古代的宗派之學。實際上,古代諸宗之學,在今天都有其不足以圓契時機的缺陷,若不革新發展,難以振興弘布。
否定傳統者,以虛無主義態度貶棄傳統佛學,或者從西方人文科學研究的路子,以所謂“原始佛學”或外地的某一宗派之學爲准則,否定中國佛學的核心內容心性論及臺賢禅淨之學,證《楞嚴》、《圓覺》,《起信》爲僞作,斥心性本覺,“真常唯心”說爲印度教梵我論。殊不知心性本覺義,出《華嚴》等大乘教典,“真常唯心”義,不過是叁法印中涅槃寂靜印的表诠,臺賢二宗之圓教義理,質諸佛經,無不有據,禅淨二宗之經久流傳,必有其既契理又契機的堅實基礎。
另一種人則對本土傳統佛學喪失信心,舍本外求,唯認南傳、藏傳、日本的某種宗派之學爲真正佛法,欲圖原樣移植,以取代漢傳諸宗。殊不知吸取南傳,藏傳,日本佛學之精華,取長補短,固屬必要,但南傳、藏傳、日本的宗派之學,亦是流非源,各有其契當地時機的方便,亦各有其需要改革的積弊,原樣移植以取代本土諸宗,更難契合時機,即使得以流布,也難免産生弊端。
對于以上兩種極端,太虛大師在《新與融貫》中早就作過批評:
若是固步自封不能適應時代,或標奇立勝,從古代或異地另尋來一個方法,欲以移易當地原狀,則都不免落于非契機的病根上。
關于重建的刍議
回顧傳統,環視世界,展望未來,重建中華佛學,勢在必行,乃時代賦予新一代佛弟子的神聖使命。如何重建,太虛大師曾提出過基本的方針:
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部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更綜合其精要而整理之。[1]
這一原則,在今天看來,依然正確。幾十年來,東密、藏密的傳入,南傳佛教典籍的譯介,佛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海內外佛教革新的實踐,爲系統重建中國佛學創造了條件。根據太虛大師等先驅者的思想,重建中國佛學的基本原則,大略有以下叁點。
首先,須“依于全部佛陀真理”。
如太虛大師在《中國佛學》中所說:
不是依于任何一古代宗義或一異地教派來改建,而是探本于佛的行果、境智、依正、主伴而重重無盡的一切佛法。
這須發揚漢傳佛學本佛宗經的傳統,以本源的、全面的佛法爲依據,針對時機而汲取發揮。本源的,全面的佛法,非指任何一古代、異地的是流非源的宗派之學,非局于諸宗所依的某一些經論,而是現存全部佛典中所載佛陀遺訓所示的整體佛法。就中國傳統佛學的缺欠而言,在今天應重視長期未予應有重視的《阿含經》。可參酌南傳藏經,補充以藏文藏經,從全部教典中體認本源佛法的內容和結構。
其次,須“適應全人類的時機”。
太虛大師說得好:
現在講佛法,應當觀察民族心理的特點何在,世界人類的心理如何……才能把人心中所流行的活的佛教顯揚出來。[2]
根據佛教的常住真理,去適應時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時代性的色彩,隨時代以發揚佛法之教化功用。[3]
什麼是當今全人類的時機
東西方文明從碰撞到交融,可謂當今人類文化思潮之大勢所趨。一方面,近代西方文明高度發達了物質生活,財富空前增殖,科技飛速發展,社會變革、思想轉換的步伐加快,形成了舉世尚理性、重驗證、重視現實生活建設、樂于變革的風氣。另一方面,片面發達物質文明所造成的諸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弊病,促使人們反省文明方向,重識東方傳統文化重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前沿科學的新成果,更不斷促使人們認識東方傳統文化尤佛法的深層價值,大有科學愈發達、佛法愈昌明之勢。處于統一的世界新文化探求中的人類,需要一種足以針治近代西方文明弊病,既與現代精神相協調、而又超越時代的智能,能滿足這一需要者,無疑非佛法莫屬。人類需要佛法,中國需要佛法,這種時勢人心,提供了佛教振興的空前大好時機。然而,各地區舊有的諸宗派之學,不堪完全適應現代人的接受能力,需要順應現代人尚理性、重驗證、重視現實生活建設之機,重建一種科學性與超科學性、世間性與超世間性、系統性與簡易性統一的新佛學。
所謂科學性與超科學性的統一,意謂對佛法原理的闡釋,須運用現代知識,現代科學的成果,在闡明佛法與現代科學相契不悖中,顯示出佛法本具的超科學的價值。
所謂世間性與出世間性的統一,意謂應立足現實人生,著眼于衆生的利樂、人心的淨化、人間淨土的建設,注重人乘正法和佛法在生活中的活潑應用,在現實人間的建設中提高精神境界,升華生命價值,表現出佛法入世間而又超越世間的根本精神,改變傳統中國佛教片面注重出世間的傾向。太虛大師主張的“依人乘果趨向佛果”的大乘漸教、今菩薩行,中國佛協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即具備世間性與超世間性統一的性質。
所謂系統性與簡易性的統一,意謂在教義的闡述上須具系統性,包攝全部佛學的精華,按內在邏輯組成嚴密的結構,避免煩瑣、玄虛,片面散漫,精簡紛繁名相;在修持法門上須簡易切實,適宜快速生活節奏中繁忙的現代人修學。佛學典籍山積塵封,僅漢文佛典已超過二萬卷,加上梵、藏、巴利、日文等佛典,一個人縱使畢生專攻,亦難盡覽,何暇修證。現代人需要的,不是將佛法愈演愈繁,而是將其精華濃縮而又濃縮,深入淺出,以盡量明白曉暢的語言表述,使人易于掌握運用。
再次,現代佛學的建立,還須立足于本有傳統。
一種在當地能經久流傳的佛法,如中土的禅淨二宗,自有其能適應本地時機的深刻根源,不可輕易廢棄,舍本外求,只宜在原有基礎上,吸取其它地區佛學的所長,改革充實,根據以上原則,筆者認爲,中國佛學的重建,目前應著力解決四大重點問題。
1、 基礎佛學的建立與推廣
針對傳統諸宗之學或過于偏專、或過于玄深等缺欠,急需建立和推廣既濃縮了全部佛法精義,又聯系現代知識、用現代語言表述的統一的基礎佛學。這種基礎佛學,應主要宗依經藏,廣攝諸宗,系統、完整、全面地表達出全部佛法的教義體系。其內容,應以基礎教義(緣起法、四谛十二因緣、叁法印、一實相印,叁學六度四攝等)爲根本,發揮演繹的諸宗之學爲枝葉。表述的形式,最重要的是依上述原則,編寫一本篇幅適中、高水平的佛學概論書,作爲佛教院校的統一教材,流通教內外,作爲廣大佛教徒和社會人士學習佛學的入門教科學。此外,以《佛典精選》、《佛言祖語》等形式,按全體佛法的內容和系統,精選原典,提供給廣大佛教徒閱讀,亦屬必要。
2、 修學次第的建立
針對傳統佛學尤禅淨二宗修學次第不大完備的缺點,建立諸宗共通及不共的修學次第。其內容應在五乘共道——人乘正道的基礎上,建立十善等天乘道和叁學、叁十七道品等叁乘(聲緣,緣覺、菩薩)共道,六度四攝等大乘道。以發向善心、出離心、菩提心叁心爲本。叁心的發起,可吸取藏傳諸宗的四共加行道,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業因可畏、輪回之苦、學佛之利益,吸取藏傳諸宗修四無量心觀及自他相換、七重觀察等發菩提心之修法。還應針對傳統佛教未能分清出家、在家修學道的弊病,分述出家、在家二衆的不同修學次第和修學內容、修學重點,建立青年、老年、婦女,知識分子、農工商幹等各類人學佛的法則、次第。
3、 在教、戒的基礎上,穩建禅淨密諸宗
佛法的旨歸,終在了生脫死。而即生了生脫死的圓頓法門,無過于禅、淨、密叁門。此叁門皆依佛陀的果地功德而建立,皆屬密法,是漢藏傳統佛學的精萃,尤其禅、淨二宗,爲最契漢地學人機宜的法門,至今仍最具生命力,必須繼承弘揚。然應針對漢地學人習禅,淨、密忽視基本教義的學習和發心持戒等諸乘共道的弊病,將禅、淨、密穩建于教、戒之上,嚴格修學次第,強調無論修學何宗,皆須先聞思經教,得正知正見,真實發菩提心,受持叁皈五戒,完善物質、精神、倫理的生活,先學做好人,然後才談得上依秘密圓頓法門明心見性、即生解脫。禅宗法門,應針對當今學人根機,巧設參禅門徑和傳禅技巧,參考心理學、超心理學,汲取藏密大手印、大圓滿之方便,攝取氣功,廣開多種禅門,不宜死拘參看話頭公案之一法。密法的修習,應強調嚴循次第,備足資糧,從顯入密,發心真正,師承真正,先肅清爲得神通、逞異能、作人師、斂錢財、抱明妃及貪圖便宜等不正發心,淨持顯密共戒和秘密叁昧耶戒,嚴禁將密法作爲一種氣功來傳授和依止氣功師修學密法,以防學人誤入歧途。
4、 應用佛學的建立
應用佛學,指將佛法的原理和修持方法如禅觀、忏悔等落實于現實生活,運用于學習工作、教育、人體科學研究、心理治療、管理、體育、氣功、養生、文學藝術、武術、軍事、娛樂、旅遊、企業管理等各種領域,將佛法與世法打成一片,提供給世人以在生活中活用佛法的方法技巧,使佛法在千百萬人的實用中發揮其淨化人心,啓迪智慧、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海外在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經驗。應大力提倡,多方實踐,創立各種佛法應用學,作爲現代佛學的重要內容。
依以上原則和重點而建立的佛學,大概能與時代人心相協調,成爲契理契機的中國佛學、世界佛學。這種新佛學的特質,可大略總結如下:
以全部經教所示佛陀的整體思想爲本源,繼承發揚中華傳統佛學的精華,攝取吸收藏傳、南傳、日本、歐美等地佛學之所長,在系統全面、高度濃縮而又簡明通俗的基礎教義之闡述上,建立以發達人生爲本的人間佛教的修學次第,教人在生活中活用佛法,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行,淨化自心,獲得安樂,在此基礎上穩建禅、淨、密,提供給人們一種既能現世獲得利樂,又能即生了脫生死的安樂易行之道。願有志者,有關部門爲建立這種契理契機的中國佛學而共同努力,以響應時代,報答四恩。
--------------------------------------------------------------------------------
[1] 《太虛大師全書·人生佛教開題代序》
[2] 《太虛大師全書·佛陀學綱》
[3] 《太虛大師全書·新與融貫》
《中國佛學的繼承與重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