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家學佛之道

  居家學佛之道

  在出家、在家二衆佛弟子中,在家衆總是占絕大多數,他們在護持和弘揚佛法上,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乃出家僧伽的基礎和外護,爲在社會生活中實踐佛法的主體。《優婆塞戒經》卷二稱在家衆爲“道莊嚴”,謂“叁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禅,皆由在家而爲莊嚴”。

  在家衆、出家衆雖然皆循叁學、六度之道而趨解脫,但因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生活、修持條件的不同,在家衆在學佛的次第、內容、重點和方式上,都與出家衆有所區別,這是不難從釋尊對在家衆所說法中去發現的重要原則。一條與出家學佛之道有別的在家學佛之道,在佛經中指示得相當分明。然而,由于種種社會、曆史原因,中國傳統佛教界對在家學佛之道的弘揚,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從而産生了一些副作用,造成社會人士對佛教的誤解。晚近太虛、印順等大師,深刻反省了傳統佛教的這一致命弊病,強調建設在家佛教的重要性,可謂慧眼如炬者。本文擬遵循教典,聯系現狀,對佛陀所示的在家學佛之道,作一概括勾提。

  多障難亦多殊勝

  在家人浸泡于五濁、五毒具足的世間家宅,內有父母妻兒之累,外有聲色財利的誘惑、各種社會力量的挾迫,心思精力,大部分都用來維持生存,滿足匮乏性的需要,可謂重重系縛,道道障礙,難得安閑自在以專精修習戒定慧。其進道、解脫之難,自多倍于出家人。對此,經教中多所慨歎,喻爲牢獄之囚、火宅之客。

  然而,多諸系縛障礙,只是說修行條件較差,並非說不能修行,也並非說雖修行而不可得解脫。經論中一般說,居家學佛,可能證入小乘的初、二、叁果和大乘佛位以下的菩薩,《阿含經》記載有在家證得阿羅漢果如童女迦葉等叁例,《惟日雜難經》明言居家可證阿羅漢果,甚至有居家亦可成佛的說法,有天王佛以在家相成佛的典型。在佛世,在家佛教徒中證得道果者甚多,如稱優婆塞中最爲第一的商客居士,即證得第叁不還果。《長阿含·遊行經》載佛入寂前路過那陀村時,預言此村中有伽伽羅等十二居士命終得不還果,五十人得二果,五百人得初果,一個小村莊就有這麼多在家佛教徒即生證得道果,是相當可觀了。大乘經中描述的郁伽長者、賢護長者、善財童子、維摩居士、勝鬘夫人、一切世間喜見離車童子等,皆爲果位菩薩,智慧猛利,超過出家聲聞聖人,亦多有徒衆。《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載佛贊美居家菩薩郁伽長者說:

  是伽長者雖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賢劫,所度人民甚多,勝余出家菩薩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難,雖有出家菩薩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長者。

  《大寶積經》卷八二佛說“百千出家菩薩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長者所有功德”。勝鬘夫人之說法,善財童子之參學,都受到佛菩薩的贊歎。辯才無敵、神通廣大的維摩诘居士,尤稱在家菩薩的典型。

  大乘菩薩道,甚至可以說主要是在家人所修之道,近代學術界一般認爲大乘出現于約公元1世紀主要由在家佛教徒所掀起的大乘運動。《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遵文殊菩薩之命,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一般認爲標志菩薩道五十叁階位,其中出家比丘、比丘尼只有六位,占九分之一,優婆塞、優婆夷達二十六人,其他十二名神、一名天女、兩名婆羅門,也皆在家人。優婆塞、優婆夷中,有長者居士、國王、童女、童子、商人、船師、教師、學生等各種身份,都在家庭中、社會上修持菩薩道,成就各種解脫法門。這充分說明:大乘,的確主要是在家人所修之道。

  佛涅槃後,在家衆中所出的法門龍象,亦不在少數,如印度的羅閱氏居士、勝軍論師,中國的傅大土、李長者、龐蘊居士、雍正皇帝等等,或妙悟超群、勝辯無礙,或解脫自在、遊戲神通。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得法時也是位在家衆,得法後隱于獵人隊中修行十六年。西藏迦舉派初、二祖瑪爾巴、米拉日巴,迦當派奠基者仲敦巴,薩迦派開創者卓彌譯師等,皆卓有成就的在家居士,米拉日巴尤稱釋迦佛滅度後即身成佛的唯一典範。

  近世以來,居士在弘揚佛法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出了不少願力深宏、福智兼備、擊大法鼓的法將,如楊仁山居士創辦祗洹精舍、支那內學院、金陵刻經處培養人才、流通經典,被稱爲“近代中國佛教複興之父”。與楊仁山發願複興中國佛教同時,達摩波多(1864-1933)、安培多格爾(1893-1958)努力複興印度佛教,安培多格爾帶動數百萬賤民改信佛教,貢獻巨大,被印度佛教徒尊爲“牟尼”。日本鈴木大拙、池田大作弘法于歐美,影響巨大。至于精勤修持、往生淨土者,更不勝枚舉。

  在家學佛的障難雖多,但也有出家學佛所不及的殊勝之處:不依靠他人供養爲生,而從事生産,創造財富,可奉養親眷,供養僧衆,廣興布施,服務社會,利益人群。《優婆塞戒經》卷四說:

  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

  不離家庭、社團,從事各項爲社會服務的工作,較出家人更便于修深入世間而出世間的大乘道,達到世間、出世間兩全,福德智慧雙圓。身處人群民衆之中,與大衆同事,活動自由,接觸面廣,較出家人更便于用四攝法攝取、度化衆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謂“在家菩薩爲欲化導,淫室屠肆,皆得親近,出家菩薩則不如是”。《優婆塞戒經》卷二雲:

  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

  依大乘般若深義,菩提覺智,不離世間,佛性種子,發于五蘊,煩惱塵勞,即是菩提,火中生蓮,最爲奇特。在家的種種系縛、煩惱、魔難,只要能以般若正智融歸自性,都能轉化爲修道的殊勝助緣,成爲培育菩提覺花的優質肥料。從煩惱塵勞中磨練出來的道,最爲真實堅固,大慧宗杲禅師說得好:

  俗人在火宅中與貪瞋癡爲伴,作爲見聞,無非惡業,然于中打得徹,其力勝出家兒千倍……所以入得世間,出世無余。

  就此而言,居家學佛,的確較出家學佛更近于大乘精神。晚近不少學者認爲大乘運動發源于在家衆,起碼說對了一半。從經教看,釋尊開示以大乘道者,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上根在家衆,一類是回小向大的上根聲聞衆,如《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維摩經》、《勝鬘經》、《觀無量壽佛經》、《優婆塞戒經》、《般舟叁昧經》等大乘要典,皆爲在家人所說,說明在家人可直入大乘,非如出家衆之宜從小向大。還有學者認爲,佛教,應該說是以在家道爲本,以出家道爲應機的方便,佛的報身、大菩薩衆,皆天冠披發、天衣璎珞的天相(在家相)而非比丘相,密乘法中的佛菩薩更公開與明妃相伴相抱,現比丘相的大菩薩只有地藏菩薩一位(在密法曼荼羅中也非比丘相)。佛菩薩所現在家相,當然與凡夫俗子的在家相有實質性的區別,爲一種否定了凡夫在家相後的超越相。但這起碼表明,佛法的究極處,與其說超越在家相,無甯說更超越出家相。佛菩薩的在家相啓示在家人:從在家學佛的基地上直趨向上,完全有可能達到究竟成佛。

  因此,就絕大多數人來講,居家學佛,最爲合宜。惠能大師說過: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尤其在當今,出家衆農禅結合,亦難脫俗務,其修學條件雖然比一般在家人仍然好一些,但也難得專精修習定慧,弄不好很容易破戒墮落。當然,對于有志于現出家相住持弘揚正法,及根器非宜在家,出家後更易進道證果弘法的人來說,出家修行弘法,應鼓勵贊歎。

  在家學佛,也和出家衆一樣,先須由信而入,受持歸戒,聽聞、研讀教典,樹立正見。叁學、八正道、六度四攝等,皆屬應修,尤須以清淨戒行爲定慧之基。然在家衆在持戒、修學方面,全憑自願,按其接受程度和修學條件,可僅受叁歸依,也可受五戒乃至五戒中的一、二、叁、四戒,有條件者還可受持專爲在家衆所設的短期出家戒——八關齋戒,和在家出家皆可受持的菩薩戒、密乘戒;可以僅修人天乘道,也可進修解脫道、大乘道,而不像出家衆那樣要求嚴格,必須受沙彌、具足戒,必須修解脫道。在家五戒、菩薩戒,皆以戒殺爲首,于淫僅戒邪淫,不作禁絕。太虛大師《居士學佛之程序》說得好:

  夫居士學佛與出家僧衆異:出家僧衆乃少數人之住持佛教,專務內修外宏者也;而居士學佛,則期以普及乎全人類,風俗因以淳良,社會由之清甯者也;由遵行人倫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十善菩薩行者也。

  人天乘善法爲基

  釋尊所說的在家學佛之道,大略由人天道、解脫道、大乘道叁級構成。其修習的重點和次第與出家衆之以一禅二誦叁勸化爲正業不同,可謂以“一正命二布施叁勸化”爲正業,以人天乘善法爲基址,這在大小乘佛典中,說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1.正命

  正命,即如法地、正確地生活,狹義的正命專指謀生,爲八正道之一。廣義的正命,可包括物質生活、倫理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等。此即如何正確地過好現實生活、好生做人的問題。與出家衆受人信施爲生不同,在家衆應做的事,首先是掌握知識技術,從事正當的職業,養活身家性命、親眷兒女,服務社會,盡到人類社會中一分子的義務。佛陀關于這方面的教誡,頗爲笃實詳切。如《雜阿含》卷四第91經中,佛爲婆羅門青年郁阇迦說在家人須先有四種具足:

  一方便具足,謂“于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努力學習知識技藝,從事農,商、工、政等職業。

  二守護具足,謂善于保護財産。

  叁善知識具足,謂親近、交接有正見、有德行的良師益友,遠離惡友。

  四正命具足,謂善于理財,收支平衡,不奢侈浪費。

  具有這四種具足,才能獲得“現法安樂”,過好生活。《長阿含》和《中阿含》中的《善生經》,載佛爲居士子善生(屍迦羅越)詳說營生、習技藝、理財等法。說求財物應遠離耽湎于酒、好博戲(賭博)、放蕩、迷于伎樂、惡友相得、懶惰六種非道,學習、做事應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則事…

《居家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