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談祈願·發願·還願
發願與發誓
佛教徒常常“發願”,一般人則常常“發誓”,那麼發願與發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願”都是一種希望、一種承諾,譬如說青年男女互訂終身,男孩說非她不娶,女孩說非君不嫁,這是山盟海誓,可以說發誓,也可以說許願。有時,誓、願兩字也會連在一起用,稱爲“誓願”,像是在中國隋朝時,天臺宗的慧思禅師曾寫過一篇《發誓願文》,也有人稱《立誓願文》,內容就是在說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並且發願盡形壽推廣佛法。
發願都是發好願,但“發誓”不一定都是發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發誓說,某某人那麼壞,這一生如果不把他殺了,我誓不爲人;或是,如果這一生殺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過他。還有人發誓要自殺,抱著必死的決心,即使被救起來,還是會再自殺。這些發的都是毒誓、惡誓。另外,有的人爲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這個目標多麼困難,或根本沒有達成的希望,就發誓說,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雖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發誓的內容卻過于偏激,這也是一種惡誓。
因此,惡誓、毒誓就和發願不同了,不論是發願還是許願,所想的一定都是好願,所以,誓和願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許願對一般人來說,不外是希望發財、升官、考試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個私人的心願。這些雖然也是願,但都是小願,是自私自利的願。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就像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藥師佛的十二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些都是爲衆生、爲他人、爲無盡期的未來,所許下的一個大願。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爲希望能學習佛菩薩精神,所以都會發“四弘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學佛基本的願,是以度衆生爲目的,因爲要度衆生就要先斷自己的煩惱,所以想要度衆生、斷煩惱,就要修學佛法;度衆生是慈悲,斷煩惱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時候,就是成佛。成佛的願是廣大的,與個人爲了成就自己而許下的願,完全不同。
誓與願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發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發願一定是好的。我們一般人發的誓多是毒誓、惡誓,發的願則多是自私的小願。如果僅僅是發小願、自私自利的願,你得到的利益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諸位能夠發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發度衆生的誓、發利益他人的誓,爲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長自己,最後獲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爲什麼要發願?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爲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爲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二是爲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
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惡業及少許善業,所以今生受報,雖然有樂有苦,通常是苦多樂少。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許過不少的善願,所以今生有許多機會讓我們還願。然而不論如何艱難困擾,還願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也是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修行。
還願與受報都要面臨苦難,但還願時的受苦受難,是慈悲喜舍的菩薩心行,不同于受報時的有苦有難,是愁怨恐懼的煩惱障礙。
受報是被動的、等待的,所以有許多期待與憂懼。而愁怨恐懼是來自于人不斷貪求的習性,總覺得一定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煩惱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時,卻又恐懼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輪回中。而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的奉獻付出,是一種直下承擔,所以你的心不會總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猶疑掙紮、上下起伏,而是甘願的、平穩的歡喜承擔。
因此,發願不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很多人以爲生命的方向是要朝向賺錢、當大官或多讀幾個博士才有價值,其實讓自己的身心能夠安定健康,讓社會大衆能夠平安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我們在受報及還願的今生中,如果能少造惡業、多發悲願,便是福智雙行、自利利人,如此既能提升自我的人品,也能淨化人間的社會。這便是我們爲什麼要發願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環境,如果以物質生活的條件而言,比起二十世紀的前期,已經富足了數倍,可是我們大家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平安和幸福,甚至也找不到生命的安全感及生活的安定力。這是因爲人心浮動不安,社會價值觀混淆不清,大家盲目地追求財富、成功、名望、權勢,甚至追求放縱的快樂,以致自己和環境發生矛盾沖突,內心也失去了平衡。許多人都主張和平,卻在高喊和平口號的同時,暗地裏製造沖突及戰爭。因此,我們處在這充滿矛盾的時代,更應該要透過發願來安定自己與世界。
以我個人來說,因少小失學,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曾說:“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因此,我興辦了像佛研所這樣的佛教高等教育單位。而現在我更要說:“不辦以心靈環保爲重點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間的大災難已在接連著出現了!”所以,我繼而發願興辦法鼓大學。然而興辦一所大學所需的資源很多,難免會遇到許多現實的阻礙,但因爲我有願心,所以能夠一一跨越,並尋求因緣來助成。
因此,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發願,也要勸勉他人發願,不論是一人滿一願,還是多人滿一願,願願都是爲給自己一個難得的機會,願願都是爲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大好的希望,願願都是爲我們的未來播種無量的福田,願願都是圓滿救人救世的無盡大願。
佛教徒如何發願?
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要發清淨的願、遠大的願,而不要發愚蠢的願、不切實際的願,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但佛教徒更應該要發願以佛法來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以我個人來說,我十五、六歲時,就知道佛法相當好,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太多。其實佛法是非常有用的,可是因爲很多人都將它解釋成一種玄理或者迷信,反而失去了佛法原有的價值。如果將佛教誤解爲迷信,淪爲一般的民間信仰,就抹滅了佛法與世法不共的智慧;若成爲玄理,淪爲高談闊論,那又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對我們的心理、生理健康毫無幫助。
因此,我發了一個願:我能夠懂多少佛法,就告訴他人多少;用我的口、用我的筆,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將佛法的好告訴大家。我並不奢望我說出來或寫出來以後,所有的人都覺得很有道理、都能認同,因爲願意接受我的人有多少,是我沒有辦法控製的事。
我不會想,要把全中國的人都變成佛教徒,把全世界幾分之幾的人變成佛教徒;或是幾年以後,我要完成多少大願、收多少高徒。如果那樣想,是狂想、是做夢,因爲這些因緣都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
所以,一個人願意聽也好,兩、叁個人,五、六個人願意聽,我也歡喜;人多也好,人少也好;一切看因緣,也就是隨緣。但隨緣並不是被動地等待因緣,反而是主動地促成因緣,只是不去擔心和煩惱因緣可以促成多少。
對在家居士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有父母、有親戚朋友,還有一起工作的同伴,其實我們不需要影響太多人,從身邊的人影響起即可。我們可以發願:我願所有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都可以過得很幸福愉快;我願用盡一切方式讓他們身心健康、沒有煩惱;我願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爲他們奉獻。我想這些願,每個人應該都可以做得到。
不要以爲這個願好像只在自己的周圍繞圈圈,就覺得這些願不大。這個願雖然小,卻是大願的基礎。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的基礎;如果能再擴大一些,以一切衆生的煩惱爲家,擔負起“如來家業”,那就是更深廣的菩薩行願了。
所以,我們不能以實質的東西或數量來衡量願的大小,例如別人布施一百萬,那我就要發願布施一千萬。同樣的,在發願時,也不要陷入數字、數量的框框中,否則框框過大,那會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流于狂想、空想;框框過小,則又局限了各種可能性,又流于個人的小願。
人不要被框框局限,但要有大方向,從人道、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到佛道,層層超越。從近而遠、從小而大、從微而著,有次第、有彈性地不斷進步,這才是佛教徒標准的發願方法和心態。
做爲一個佛教徒,狂想不能有,但宏願不能沒有。或許自己人微言輕,沒辦法登高一呼使得萬山相應,但還是要有爲社會奉獻、希望影響整體社會的大願心。
如何發大願?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滿懷理想壯志,期許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格局、大視野,還要發大願,實踐人生的價值。但是到了中年、到了老年,卻發現自己一個願望也沒有達成。究竟人的一生該如何發願才能落實,而怎樣的願才是大願呢?
年輕人因爲不知道天高地厚,對自己的能力也不清楚,既想要做這樣,也想要做那樣,總認爲自己的未來是無限的。因此以爲別人能夠做的,自己也一定能夠做得到;別人不能做的,自己可以挑戰出一番大事業來。所以,志向非常遠大,對自我的期許也非常高。然而,對自己沒有深切了解而設想的未來,其實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就像是一場遙遠的夢。
所謂人要有大志、有大願,不是說一定要完成一樁什麼大事業,或者什麼具體的大目標。因爲要達成這些目標,還需要許多因緣配合,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執意以此爲目標,無異是緣木求魚。例如有人發願這一生一定要做大老板,雖然自己很有才能,但如果缺乏資金、時機等因緣條件配合,事業也不一定能成功。
“願”應當是一個人生的大方向,希望自己這一生能朝正面的路走,不要走向負面。正面是什麼?就是願這一生能以慈悲對待別人,不要自私自利;願這一生能以智慧對待自己,不要常常起煩惱;願這一生能踏踏實實地走,不要叁心二意或是好高骛遠。
在這個方向之下,對外,我們不會做出對社會…
《聖嚴法師談祈願·發願·還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