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人無益的事;對內,不會做出損壞自己健康、傷害自己心靈的事,也不會自討苦吃、自投羅網、自我作繭。凡事想得開、看得透,把握機會,積極努力;沒有機會就要製造機會,並提升自己的才能、見識、技術,盡量地學習。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遇到的每一次經驗都是學習的機會,即使失敗也是一樣。所以,不要把失敗當成是一種擡不起頭來的丟臉事情。如果自己已經看准了,已經有了計劃、有了認識,結果還是跌倒,那就表示自己先前並沒有確實認清這條路;但如果是走路不小心,或是山上突然掉下一塊石頭打到你,那是意外,非人力所能控製。失敗的原因很多,不要因爲暫時的失敗就以爲此路不通,小心一點,或是稍微修正一下,還是可以達成的,而且走一步就實現一步。重點是不要往黑暗面走,不要取巧、不要讓他人受損失。取巧而讓別人受損失,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最後遭殃的一定是自己。
所謂的發大願,不是要做大人物、做大事或賺大錢,而是要爲他人多設想。爲社會、爲國家、爲全體衆生,自己受一點損失沒有關系;受損失的同時,其實是一種成就、一種奉獻,是值得的。但也不要做無謂的犧牲,或沒有意義的冒險,這是非常愚蠢的事。
不要發空願
我們常常聽人許願說:“我希望、我想要、我願意……。”然而卻忘了“願”是一種對生命的承諾,最重要的是要實踐它。然而“說”總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說了一大堆,卻完成不了多少,這就叫做“發空願”。
雖然說有發願總比沒發願好,但若發了願,卻沒有辦法實踐,還是要扪心自問,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明知做不到,或根本不想做,卻還要發願,那就是欺騙。但如果是目標很遠、很難做到,但自己還是想做,也願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沒有關系。
例如佛教教大家發學做菩薩的願、發成佛的願,但成佛、做菩薩的願非常廣大,不能立竿見影,必須將累世所做的一點一滴的好事,所求的一點一滴的善法,所做的一點一滴的布施,通通彙歸到成佛這條路上,所以要在此生成佛是不太可能的。雖然如此,大家還是要發成佛的願,因爲如果發了願,就算是種了善根,就好像一顆種子,遲早會發芽,因爲已經有一點引子在那裏了。而且因爲你曾經發了願,也願意有一天能夠做到,你就會慢慢地實踐它,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但如果你心中認爲,我根本沒有想要成佛,也沒有想要做菩薩,成佛、做菩薩跟我一點關系也沒有,連發這個願的心都沒有,那麼你根本就不會産生任何力量,激勵自己往成佛之路邁進,所以也永遠都不會有成佛的機會了。
另外,有的人擔心如果做不到所發的願,會犯了欺騙罪或妄語罪,所以幹脆不要發願。其實這要看情況,也就是要看你發願的目的是什麼?例如你允諾他人說:“我發願要做菩薩,我發願要賺錢來布施大衆、護持佛法,所以你先幫忙我,提供我資源,等我成功以後,一定會報答你的。”如果你這樣說的目的是爲了取得別人的信任,以得到別人的財富,那就是犯了欺騙罪和妄語罪;相反的,如果你心中並沒有欺騙的意念,但說了卻沒能力做到,那就沒有關系。
例如你發願想學插花,因爲學會後,不僅自己可以欣賞,也可以美化環境,帶給別人好心情,真是一舉數得。可是到最後都沒有去學,但因爲沒有傷害到人或是讓人受到損失,所以沒關系。
發願除了不能心存欺騙外,也要避免發不切實際的願,做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像是發願要把一堆沙子煮成熟飯,沙子要如何煮成飯呢?這就是不可能的事。
記得有一位居士,他每次見到我,都說等他將來有了錢,一定要供養我、護持我的弘法事業,然而一次一次都沒有辦法實踐。我相信他的初發心絕對沒有問題,但如果經過那麼多次,還是沒有辦法實現,那就要考慮自己的能力來修正這個願,而且願的大小也不在實質數量的多寡,能有這個心才是可貴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發願的動機,不要擔心做不到,因爲有願才會有前進的力量;但若發的是不切實際的願,或是心存欺騙,那就是不該有的行爲了。
如何還願?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雖然非常富裕,但是有很多人卻覺得活得很痛苦、很無奈、很茫然,常常會疑惑:“既然活著那麼痛苦,我爲什麼還要來到這世上?來到這世上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會有這些疑惑,是因爲不了解人生目的與人生意義的關系。
人生的目的是許願和還願,人生的意義是盡責和負責。許願是我們過去許的願,這輩子還要再來許願;還願則是過去許的願,還未實踐的、還未兌現的,我們這一生來還願。
一般人從小就有許多夢想、許多心願,但夢想歸夢想,長大以後是否能夠實現,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記得我小時候,因爲家裏很窮,我媽媽常常爲了沒有足夠的錢給我們買衣服穿、買東西吃,覺得很對不起我們。當時,我就許了一個願,我說:“媽,沒有關系,我們現在窮一點,等我長大以後,我一定要賺很多很多的錢,專門給媽媽用。”可是一直到現在爲止,我始終沒有實現這個願望。
那麼我要如何彌補這樣一個遺憾呢?只有以奉獻一切給衆生來報答父母的恩惠。如果我們許的願無法在當時實現,甚至到最後都沒有辦法如願,那就幫助其他的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以此表示對父母的紀念或懷念,這就叫做還願。還願不是爲佛裝金身,或捐多少香油錢,而是要實踐所許的願,如果已經無法對那個對象還願,那麼你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彌補自己沒有實現的願。
其實許願、還願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只要是人,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期許和希望,常常會想:“如果我可以……,我一定……,如果我能……,我願……。”這就是一種許願。所以,人只要希望有前途、只要認爲前面有路可走,一定會有自己的志願和期待。而如果你的願心不僅僅是爲自己,也爲他人謀福,那會更好、更有價值。
既然你許了願就應該實現,所以許願的目的,就是要你爲了還願不斷地努力;努力以後,還要不斷許願,然後在還願、許願之間,你的人品就會不斷提升。
同樣的,在一生當中,我們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家裏,你是個母親,也是一個太太;在公司裏,你可能既是下屬,也是上司;在學校裏,你可能既是老師,也是學生。每一個人同時都扮演了許多角色,而每一個角色都有它的責任,所以你有許多的責任。通常人只要一想到責任,就比較能自我約束,而不會做壞事。因此,西方人有一種觀念,他們認爲,單身的人不如有家室的人可靠。這是因爲有家室的人責任較大,責任感也就較重,當然這不能以一概全,但是身份的確能讓我們想起自己該負的責任。
負責任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良好的觀念。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心理不會健康,也不會活得很愉快。如果能夠常常存著許願、還願、盡責、負責、感恩、奉獻的念頭,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活得非常有意義,而且非常有價值。
《聖嚴法師談祈願·發願·還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