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人无益的事;对内,不会做出损坏自己健康、伤害自己心灵的事,也不会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我作茧。凡事想得开、看得透,把握机会,积极努力;没有机会就要制造机会,并提升自己的才能、见识、技术,尽量地学习。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遇到的每一次经验都是学习的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样。所以,不要把失败当成是一种抬不起头来的丢脸事情。如果自己已经看准了,已经有了计划、有了认识,结果还是跌倒,那就表示自己先前并没有确实认清这条路;但如果是走路不小心,或是山上突然掉下一块石头打到你,那是意外,非人力所能控制。失败的原因很多,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就以为此路不通,小心一点,或是稍微修正一下,还是可以达成的,而且走一步就实现一步。重点是不要往黑暗面走,不要取巧、不要让他人受损失。取巧而让别人受损失,就像拿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遭殃的一定是自己。
所谓的发大愿,不是要做大人物、做大事或赚大钱,而是要为他人多设想。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体众生,自己受一点损失没有关系;受损失的同时,其实是一种成就、一种奉献,是值得的。但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或没有意义的冒险,这是非常愚蠢的事。
不要发空愿
我们常常听人许愿说:“我希望、我想要、我愿意……。”然而却忘了“愿”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它。然而“说”总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说了一大堆,却完成不了多少,这就叫做“发空愿”。
虽然说有发愿总比没发愿好,但若发了愿,却没有办法实践,还是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明知做不到,或根本不想做,却还要发愿,那就是欺骗。但如果是目标很远、很难做到,但自己还是想做,也愿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没有关系。
例如佛教教大家发学做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但成佛、做菩萨的愿非常广大,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将累世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好事,所求的一点一滴的善法,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布施,通通汇归到成佛这条路上,所以要在此生成佛是不太可能的。虽然如此,大家还是要发成佛的愿,因为如果发了愿,就算是种了善根,就好像一颗种子,迟早会发芽,因为已经有一点引子在那里了。而且因为你曾经发了愿,也愿意有一天能够做到,你就会慢慢地实践它,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但如果你心中认为,我根本没有想要成佛,也没有想要做菩萨,成佛、做菩萨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连发这个愿的心都没有,那么你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力量,激励自己往成佛之路迈进,所以也永远都不会有成佛的机会了。
另外,有的人担心如果做不到所发的愿,会犯了欺骗罪或妄语罪,所以干脆不要发愿。其实这要看情况,也就是要看你发愿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允诺他人说:“我发愿要做菩萨,我发愿要赚钱来布施大众、护持佛法,所以你先帮忙我,提供我资源,等我成功以后,一定会报答你的。”如果你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以得到别人的财富,那就是犯了欺骗罪和妄语罪;相反的,如果你心中并没有欺骗的意念,但说了却没能力做到,那就没有关系。
例如你发愿想学插花,因为学会后,不仅自己可以欣赏,也可以美化环境,带给别人好心情,真是一举数得。可是到最后都没有去学,但因为没有伤害到人或是让人受到损失,所以没关系。
发愿除了不能心存欺骗外,也要避免发不切实际的愿,做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像是发愿要把一堆沙子煮成熟饭,沙子要如何煮成饭呢?这就是不可能的事。
记得有一位居士,他每次见到我,都说等他将来有了钱,一定要供养我、护持我的弘法事业,然而一次一次都没有办法实践。我相信他的初发心绝对没有问题,但如果经过那么多次,还是没有办法实现,那就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来修正这个愿,而且愿的大小也不在实质数量的多寡,能有这个心才是可贵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发愿的动机,不要担心做不到,因为有愿才会有前进的力量;但若发的是不切实际的愿,或是心存欺骗,那就是不该有的行为了。
如何还愿?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虽然非常富裕,但是有很多人却觉得活得很痛苦、很无奈、很茫然,常常会疑惑:“既然活着那么痛苦,我为什么还要来到这世上?来到这世上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会有这些疑惑,是因为不了解人生目的与人生意义的关系。
人生的目的是许愿和还愿,人生的意义是尽责和负责。许愿是我们过去许的愿,这辈子还要再来许愿;还愿则是过去许的愿,还未实践的、还未兑现的,我们这一生来还愿。
一般人从小就有许多梦想、许多心愿,但梦想归梦想,长大以后是否能够实现,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家里很穷,我妈妈常常为了没有足够的钱给我们买衣服穿、买东西吃,觉得很对不起我们。当时,我就许了一个愿,我说:“妈,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穷一点,等我长大以后,我一定要赚很多很多的钱,专门给妈妈用。”可是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始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那么我要如何弥补这样一个遗憾呢?只有以奉献一切给众生来报答父母的恩惠。如果我们许的愿无法在当时实现,甚至到最后都没有办法如愿,那就帮助其他的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以此表示对父母的纪念或怀念,这就叫做还愿。还愿不是为佛装金身,或捐多少香油钱,而是要实践所许的愿,如果已经无法对那个对象还愿,那么你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弥补自己没有实现的愿。
其实许愿、还愿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只要是人,对未来都会有一种期许和希望,常常会想:“如果我可以……,我一定……,如果我能……,我愿……。”这就是一种许愿。所以,人只要希望有前途、只要认为前面有路可走,一定会有自己的志愿和期待。而如果你的愿心不仅仅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谋福,那会更好、更有价值。
既然你许了愿就应该实现,所以许愿的目的,就是要你为了还愿不断地努力;努力以后,还要不断许愿,然后在还愿、许愿之间,你的人品就会不断提升。
同样的,在一生当中,我们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在家里,你是个母亲,也是一个太太;在公司里,你可能既是下属,也是上司;在学校里,你可能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每一个人同时都扮演了许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责任,所以你有许多的责任。通常人只要一想到责任,就比较能自我约束,而不会做坏事。因此,西方人有一种观念,他们认为,单身的人不如有家室的人可靠。这是因为有家室的人责任较大,责任感也就较重,当然这不能以一概全,但是身份的确能让我们想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负责任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良好的观念。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心理不会健康,也不会活得很愉快。如果能够常常存着许愿、还愿、尽责、负责、感恩、奉献的念头,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活得非常有意义,而且非常有价值。
《圣严法师谈祈愿·发愿·还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