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谈祈愿·发愿·还愿
发愿与发誓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朝时,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曾写过一篇《发誓愿文》,也有人称《立誓愿文》,内容就是在说明他要如何修行,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并且发愿尽形寿推广佛法。
发愿都是发好愿,但“发誓”不一定都是发好的誓言,譬如有的人发誓说,某某人那么坏,这一生如果不把他杀了,我誓不为人;或是,如果这一生杀不了他,那我下一生即使做鬼,也不放过他。还有人发誓要自杀,抱着必死的决心,即使被救起来,还是会再自杀。这些发的都是毒誓、恶誓。另外,有的人为了要完成理想,也不管这个目标多么困难,或根本没有达成的希望,就发誓说,我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做不到,那我也不用活了。虽然他的目的是好的,但他发誓的内容却过于偏激,这也是一种恶誓。
因此,恶誓、毒誓就和发愿不同了,不论是发愿还是许愿,所想的一定都是好愿,所以,誓和愿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不过,许愿对一般人来说,不外是希望发财、升官、考试及格,或者是希望完成某一个私人的心愿。这些虽然也是愿,但都是小愿,是自私自利的愿。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像地藏菩萨的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还有药师佛的十二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些都是为众生、为他人、为无尽期的未来,所许下的一个大愿。
凡是大乘的佛教徒,因为希望能学习佛菩萨精神,所以都会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学佛基本的愿,是以度众生为目的,因为要度众生就要先断自己的烦恼,所以想要度众生、断烦恼,就要修学佛法;度众生是慈悲,断烦恼是智慧,慈悲和智慧究竟完成的时候,就是成佛。成佛的愿是广大的,与个人为了成就自己而许下的愿,完全不同。
誓与愿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发誓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发愿一定是好的。我们一般人发的誓多是毒誓、恶誓,发的愿则多是自私的小愿。如果仅仅是发小愿、自私自利的愿,你得到的利益不仅是暂时的,而且是非常微小的。我希望诸位能够发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发度众生的誓、发利益他人的誓,为了成就他人,一定要先成长自己,最后获得最多利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发愿?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为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为了偿债与收帐而受苦受乐;二是为了还愿与发愿而尽心尽力。
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恶业及少许善业,所以今生受报,虽然有乐有苦,通常是苦多乐少。我们在过去的无量世中,许过不少的善愿,所以今生有许多机会让我们还愿。然而不论如何艰难困扰,还愿是慈悲和智慧的实践,也是自动自发、乐在其中的修行。
还愿与受报都要面临苦难,但还愿时的受苦受难,是慈悲喜舍的菩萨心行,不同于受报时的有苦有难,是愁怨恐惧的烦恼障碍。
受报是被动的、等待的,所以有许多期待与忧惧。而愁怨恐惧是来自于人不断贪求的习性,总觉得一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就烦恼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时,却又恐惧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轮回中。而发愿是一种把握当下、不计得失的奉献付出,是一种直下承担,所以你的心不会总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犹疑挣扎、上下起伏,而是甘愿的、平稳的欢喜承担。
因此,发愿不但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可以说是生命的方向。很多人以为生命的方向是要朝向赚钱、当大官或多读几个博士才有价值,其实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安定健康,让社会大众能够平安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我们在受报及还愿的今生中,如果能少造恶业、多发悲愿,便是福智双行、自利利人,如此既能提升自我的人品,也能净化人间的社会。这便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愿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环境,如果以物质生活的条件而言,比起二十世纪的前期,已经富足了数倍,可是我们大家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平安和幸福,甚至也找不到生命的安全感及生活的安定力。这是因为人心浮动不安,社会价值观混淆不清,大家盲目地追求财富、成功、名望、权势,甚至追求放纵的快乐,以致自己和环境发生矛盾冲突,内心也失去了平衡。许多人都主张和平,却在高喊和平口号的同时,暗地里制造冲突及战争。因此,我们处在这充满矛盾的时代,更应该要透过发愿来安定自己与世界。
以我个人来说,因少小失学,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曾说:“今天不办教育,佛教就没有明天。”因此,我兴办了像佛研所这样的佛教高等教育单位。而现在我更要说:“不办以心灵环保为重点的教育,不用等到明天,世间的大灾难已在接连着出现了!”所以,我继而发愿兴办法鼓大学。然而兴办一所大学所需的资源很多,难免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但因为我有愿心,所以能够一一跨越,并寻求因缘来助成。
因此,希望大家不但自己要发愿,也要劝勉他人发愿,不论是一人满一愿,还是多人满一愿,愿愿都是为给自己一个难得的机会,愿愿都是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大好的希望,愿愿都是为我们的未来播种无量的福田,愿愿都是圆满救人救世的无尽大愿。
佛教徒如何发愿?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要发清净的愿、远大的愿,而不要发愚蠢的愿、不切实际的愿,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但佛教徒更应该要发愿以佛法来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以我个人来说,我十五、六岁时,就知道佛法相当好,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误解的人太多。其实佛法是非常有用的,可是因为很多人都将它解释成一种玄理或者迷信,反而失去了佛法原有的价值。如果将佛教误解为迷信,沦为一般的民间信仰,就抹灭了佛法与世法不共的智慧;若成为玄理,沦为高谈阔论,那又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对我们的心理、生理健康毫无帮助。
因此,我发了一个愿:我能够懂多少佛法,就告诉他人多少;用我的口、用我的笔,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将佛法的好告诉大家。我并不奢望我说出来或写出来以后,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有道理、都能认同,因为愿意接受我的人有多少,是我没有办法控制的事。
我不会想,要把全中国的人都变成佛教徒,把全世界几分之几的人变成佛教徒;或是几年以后,我要完成多少大愿、收多少高徒。如果那样想,是狂想、是做梦,因为这些因缘都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所以,一个人愿意听也好,两、三个人,五、六个人愿意听,我也欢喜;人多也好,人少也好;一切看因缘,也就是随缘。但随缘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因缘,反而是主动地促成因缘,只是不去担心和烦恼因缘可以促成多少。
对在家居士来说,每一个人都有家庭、有父母、有亲戚朋友,还有一起工作的同伴,其实我们不需要影响太多人,从身边的人影响起即可。我们可以发愿:我愿所有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都可以过得很幸福愉快;我愿用尽一切方式让他们身心健康、没有烦恼;我愿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为他们奉献。我想这些愿,每个人应该都可以做得到。
不要以为这个愿好像只在自己的周围绕圈圈,就觉得这些愿不大。这个愿虽然小,却是大愿的基础。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萨行的基础;如果能再扩大一些,以一切众生的烦恼为家,担负起“如来家业”,那就是更深广的菩萨行愿了。
所以,我们不能以实质的东西或数量来衡量愿的大小,例如别人布施一百万,那我就要发愿布施一千万。同样的,在发愿时,也不要陷入数字、数量的框框中,否则框框过大,那会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流于狂想、空想;框框过小,则又局限了各种可能性,又流于个人的小愿。
人不要被框框局限,但要有大方向,从人道、天道、解脱道、菩萨道到佛道,层层超越。从近而远、从小而大、从微而著,有次第、有弹性地不断进步,这才是佛教徒标准的发愿方法和心态。
做为一个佛教徒,狂想不能有,但宏愿不能没有。或许自己人微言轻,没办法登高一呼使得万山相应,但还是要有为社会奉献、希望影响整体社会的大愿心。
如何发大愿?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怀理想壮志,期许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还要发大愿,实践人生的价值。但是到了中年、到了老年,却发现自己一个愿望也没有达成。究竟人的一生该如何发愿才能落实,而怎样的愿才是大愿呢?
年轻人因为不知道天高地厚,对自己的能力也不清楚,既想要做这样,也想要做那样,总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无限的。因此以为别人能够做的,自己也一定能够做得到;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可以挑战出一番大事业来。所以,志向非常远大,对自我的期许也非常高。然而,对自己没有深切了解而设想的未来,其实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就像是一场遥远的梦。
所谓人要有大志、有大愿,不是说一定要完成一桩什么大事业,或者什么具体的大目标。因为要达成这些目标,还需要许多因缘配合,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执意以此为目标,无异是缘木求鱼。例如有人发愿这一生一定要做大老板,虽然自己很有才能,但如果缺乏资金、时机等因缘条件配合,事业也不一定能成功。
“愿”应当是一个人生的大方向,希望自己这一生能朝正面的路走,不要走向负面。正面是什么?就是愿这一生能以慈悲对待别人,不要自私自利;愿这一生能以智慧对待自己,不要常常起烦恼;愿这一生能踏踏实实地走,不要三心二意或是好高骛远。
在这个方向之下,对外,我们不会做出对社会…
《圣严法师谈祈愿·发愿·还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