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謝路軍)▪P2

  ..續本文上一頁樹音麗倍亦然。複有自然妙伎樂,法音清和悅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淨勳。”[18]“阿毗跋致”,意爲不退轉。這是強調往生彌勒淨土,不僅壽命有限,且會退轉;往生彌陀淨土,則壽命就與佛一樣無量,絕無退轉。因而,彌陀淨土是遠遠超過彌勒淨土的。

  道綽把極樂淨土作爲報土,批評了以前淨影寺慧遠等人的化佛、化土之說,確立了彌陀淨土信仰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他爲擴大彌陀淨土往生的影響,提出了“彌陀淨土,位該上下,凡聖通往”[19]的命題。他說:“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淨土,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20]這裏突出強調了“由佛願故”,即由于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能使有凡夫之善的人得以往生。道綽的這些觀點直接爲善導所繼承。

  善導在陳述彌陀淨土“是報非化”論時,引用了有關經論作爲論據。他在《觀無量壽經疏》中指出,《大乘同性經》主張阿彌陀佛爲報佛,其土爲報土;《無量壽經》把法藏比丘說成是“酬因之身”,阿彌陀佛爲報佛,其土爲報土。善導又指出,《觀無量壽佛經》中談到第十四觀上、中、下叁品人臨終往生時說:“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善導據此解釋說:“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爲“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21]善導證明彌陀淨土“是報非化”所引的叁部經中,《大乘同性經》也被道綽引用過了,而善導又增加了淨土主要經典“叁經一論”中的《無量壽經》和《觀經》來進行補證說明。道綽報佛論的理論根據側重于彌陀在淨土還是在穢土中成佛,而善導則強調阿彌陀佛爲“酬因之身”,“以果應因,故名爲報”[22]。對于《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

  時”[23],道綽將之解釋爲“休息隱沒相”,善導則說:“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淺智所窺,豈況小凡辄能知也?”[24]在此,善導強調阿彌陀佛入不入涅

  都是佛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叁乘所能窺見,更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道綽、善導對彌陀佛入涅

  的看法有異,但都是爲了證明彌陀佛爲報佛,其土爲報土。

  善導也同道綽一樣,對攝論派主張的“別時意”說提出批評。他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別時意”者主張只有萬行圓滿具備,才可以成就菩提正果,僅念佛一行是不能成佛的,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善導認爲,所謂成佛的萬行其實就是念佛一行。如《華嚴經》中,功德雲比丘對善財說,我于佛法叁昧海中唯知道一行,這就是念佛叁昧。由此看來,修習萬行就是念佛一行。雖然僅此一行,但是卻可以成就佛果,永遠不會退墮。《法華經》中也說,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皆可成就佛道。這兩部經與《攝論》有什麼不同呢?善導認爲,《攝論》中所說的稱佛名號,只是求自己成就佛果,而《華嚴》、《法華》兩經中的稱名念佛不包括九十五種外道,因爲九十五種外道之中沒有稱佛名號的,不管什麼人但使稱佛一聲,都會得到佛的攝護而往生西方[25]。在這裏,善導突出強調了萬行歸于念佛一行,只要稱名念佛皆可得到往生,並且駁斥攝論師之“別時意”說,是只知道自己成佛不能兼及他人。

  善導在《觀經四帖疏》中又說:攝論師認爲,唯由發願得生安樂國與《觀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者十聲稱念佛的名號相似,都不能即得往生,如由一錢到千錢,多日積累才能得到,不會一日即得千錢。十聲稱佛也是這樣,只會成爲凡夫以後往生的因,不能今世往生。佛不過是爲令凡夫舍惡從善,才假說往生,其實是不會即得往生的。善導針對這種觀點,指出:《阿彌陀經》說,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稱念其名號,一日乃至七日發願往生,命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前來迎接往生。既然有這樣的聖教作爲明證,爲什麼有些行者不相信《阿彌陀經》的說法呢[26]?善導認爲,“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而《攝論》是只講發“願”,沒講有“行”,這是它的一大過失,必須“願行相扶”,才能往生西方。《觀經》中所說的十聲稱佛名號,即是十願、十行具足,“南無”是歸命的意思,也有發願回向的含義,念“阿彌陀佛”就是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願行皆備而往生西方。[27]

  善導繼承道綽的思想,強調指明彌陀淨土是報土的重要意義。他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28]“五乘”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說,阿彌陀佛報土是很難得入的,凡夫所以得入,完全是靠佛願力這一強大外緣。善導認爲,指明西方極樂世界爲凡夫的最終歸宿,這對凡夫的修持是極其重要的。他說:“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叁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豈有相而可緣,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無色,絕于眼對,更無類可方,故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29]“方”指方位,此指西方。這是對《觀無量壽佛經》第八像想觀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30]意義的解釋。善導批評說,用唯心論(唯識法身之觀)或觀念論(自性清淨佛性觀)解釋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是極其錯誤的。他說,既然法身無色,凡夫就無法直觀,這就必須依靠使凡夫能夠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爲凡夫指明方位(西方淨土),樹立形相(彌陀相好),以使凡夫“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那種離開具體形相的修持實踐,猶如沒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樓閣一樣,完全是一種空想。善導強調阿彌陀佛淨土是報土,而衆生只有依持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得以往生,其目的就是爲了適應末法時代衆生的根機和需要。可以說,善道的報土論是與他所宣揚的末法思想、“九品皆凡”的衆生觀、稱名念佛的修持論等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

  (作者爲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注 釋】

  [1]應身佛,又稱應化身佛等,即佛陀之現身,是爲了救濟衆生,應衆生之根機(受教者先天之能力與性格)所顯現的人格身。在此,淨影寺慧遠強調阿彌陀佛是在穢土中成佛的應化身佛。

  [2]事淨土,又稱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世界則是同居之淨土。

  [3] 《大正藏》第44卷,第834、835頁。

  [4] 《大正藏》第37卷,第188頁中。

  [5]四住惑:指叁界之一切見惑及思惑。

  [6]分段身:即分段生死之身。爲凡夫輪回于六道,所受各種不同果報之身。亦即壽命有長短,形體有大小等之差別、限度之身。

  [7] 《大正藏》第37卷,第188頁中。

  [8] 《大正藏》第45卷,第67頁上。

  [9] 《大正藏》第45卷,第67頁上。

  [10] 《大正藏》第47卷,第5頁下。

  [11] 《大正藏》第47卷,第5頁下。

  [12] 《大正藏》第47卷,第5頁下。

  [13] 《大正藏》第47卷,第5頁下、6頁上。

  [14] 《大正藏》第47卷,第6頁上。

  [15]四意趣爲平等意趣、別時意趣、別義意趣、補特伽羅意樂意趣,由此四意趣可以概括一切佛意。

  [16] 《大正藏》第47卷,第39頁上。

  [17] 《大正藏》第47卷,第10頁上。

  [18] 《大正藏》第47卷,第9頁中、下。

  [19] 《大正藏》第47卷,第6頁中。

  [20] 《大正藏》第47卷,第6頁中。

  [21]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

  [22]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

  [23]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

  [24]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

  [25] 《大正藏》第37卷,第149頁下。

  [26] 《大正藏》第37卷,第249頁下、250頁上。

  [27]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頁上、中。

  [28] 《大正藏》第37卷,第251頁中。

  [29] 《大正藏》第37卷,第267頁上。

  [30] 《大正藏》第12卷,第343頁上。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謝路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