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識的建立及爭議
陳 兵
多數唯識學經論中,皆說心由八種識構成。如《入楞伽經》卷九謂“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從世俗谛而言,心識有八種。但有些佛經中于八識之外還說涅
心、真識、如來藏識、阿摩羅識等爲清淨離染的真常心,它究竟是第八識所轉,還是八識底層的最深心靈構件第九識,或是心識的體性,是一個中國佛教界直到今天尚有爭議的重大問題。
一、真識、如來藏識、根本心、泥洹識、阿摩羅識
《楞伽》等經論中雖然有阿賴耶識即如來藏的說法,但又多處說阿賴耶識是應斷滅的雜染法或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如來藏是純淨無染、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與如來藏並非完全同一,如魏譯《入楞伽經》卷七雲:
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明言如來藏識非阿賴耶識。宋譯《楞伽經》卷四雲:
菩薩摩诃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
以如來藏(識)和識藏(藏識)爲二。同經卷一以“真識”或“自真相識”爲叁種識之首,按後文之義並對照另外兩個譯本,雖然應指藏識的真相、真性,而一般從相用上講的雜染或染淨和合的阿賴耶,不大能稱得起真識。經言:
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識實不滅。
謂七轉識及第八藏識與真相識(即真識)非一非異,若異,則雜染生滅的藏識不能作爲七轉識的依因,依因必不生不滅故;若不異,則聖者滅七轉識,其藏識亦應隨之而滅,就完全沒有心識了,實則其“自真相識”或真心不滅。這與藏識、轉識非一非異、實常不滅的真識或真相、自真相識,也可以說爲第九識。《入楞伽經》卷九既說心意識八種,又說“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密嚴經》卷中也說:
心有八種,或複有九。與無明俱,爲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爲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
如果立第九識,那只能是“真識”或堅固不動的“根本心”了。
第九識,多名阿摩羅(梵amala)識,一作庵摩羅識、阿末羅識,意譯無垢識、清淨識、白淨識、如來識,其名目見于《如來功德莊嚴經》、《密嚴經》、《楞嚴經》、《金剛叁昧經》等經。真谛譯《十八空論》(《中邊分別論》注釋的一部分)及《決定藏論》(《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異譯)、《轉識論》、《唯識論》、《叁無性論》等,皆說阿摩羅識。
又《菩薩本業璎珞經》卷二,說有“泥洹識”,又名無爲識、住識、無染汙識,此識與有爲的動識不同,常住不滅、不變易、不受染汙:
雖身取滅度,住識不變易。
無染汙識不爲染汙識。何以故?識性常住不變易,無生滅著斷。
此“無所猗”、“獨無侶”、“無所在”,真常不易、獨立無依的泥洹(涅
)識,見于《阿含經》,也可說爲第九識。
二、作爲佛等聖衆清淨心的真常心、阿摩羅識
經論中所說阿摩羅識、泥洹識,多指諸佛及阿羅漢、菩薩完全淨化、轉化(唯識學稱“轉依”)了的清淨心,如《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雲: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無垢識,即阿摩羅,乃佛的清淨心,又名如來藏心。《楞伽經》卷一謂離名、相妄想,以正智證如如時,名“成自性如來藏心”,此心實即阿摩羅識。同經卷叁說佛的自覺聖境界“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超越八種識。《入楞伽經》卷八雲:
言刹尼迦者,名之爲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爲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爲不空。……金剛如來藏,如來證法,非刹那不住。
謂如來藏又名空阿梨耶識,性爲無漏,無七轉識的熏習故說爲空,具足清淨功德故名不空,非如八識皆刹那滅,乃佛所證,即阿摩羅識。《金剛叁昧經》更多說庵摩羅識: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識。
覺本無生,離衆生垢;覺本無寂,離涅
動。住如是心,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
八識海澄,九識流淨。
《楞嚴經》卷四說在佛果位上,菩提、涅
、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七種,名異義同,“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阿摩羅識也可以通稱已經斷盡煩惱、轉舍了阿賴耶識的阿羅漢、緣覺、八地以上菩薩的清淨心,乃至初地菩薩初證真如的無分別智。《決定藏論》謂對治阿羅耶識而證阿摩羅識,此阿摩羅識,玄奘譯《瑜伽師地論》中皆作“轉依”——轉舍雜染所依的阿賴耶識而轉得清淨所依的阿摩羅識。真谛譯《叁無性論》卷上雲:
由分別性永無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摩羅識。……先以唯一亂識遣于外境,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故,究竟唯一淨識也。
謂由遣除亂識、離分別性(即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性,證真實性(圓成實性)的唯一淨識即是阿摩羅識,此清淨心的證得,一般說在初地菩薩見道位。
攝論師所譯印度大乘論典中,還有說阿摩羅識即是真如(梵tathada)或實性、如如者,如《叁無性論》說阿摩羅識“獨無變易,故稱如如”。《轉識論》謂“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實性(圓成實性)、如如,即真如,指真實不妄、常恒不變的實在。這兩部論中所言即是真如、實性的阿摩羅識,指菩薩入初地見道時證真如、實性的心,“自性清淨心”,“真如心”、“心真如”、“如來藏心”、“真心”等,實皆爲其別稱。《十八空論》說:
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但爲客塵所汙,故名不淨;爲客塵盡,故立爲淨。
無著造《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雲:
說心真如,名之爲心,即說此心爲自性清淨,此心即是,即是阿摩羅識。
叁、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羅識
聖者們修行證得的阿摩羅識,是否乃凡夫衆生所本具?如果說阿摩羅識非本具而爲修得,那麼它豈非有成爲不離造作的有爲法之嫌,豈能稱得起“獨無變易”的真如?獨無變易的真如乃超越時空等因緣和一切二元對立的無爲法,必定是本來具有,非經造作修爲而成。世親《佛性論》卷二雲:
若至果時,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無常。非如得故,故如本有,是故說常。
如果說真如是本然之理,而諸經論皆說真如非依緣而起、生滅變易的眼等六識所能了知,亦應非念念執我的末那識和“恒轉如暴流”、雜染的阿賴耶識所能證知,乃至“非智所知,非識所識”,“離心、意、識”。《大乘止觀》卷一說,淨心非緣慮所知,如眼不自見。凡夫分別淨心,“即如癡人大張己眼還覓己眼”。同論卷叁說,見淨心時,意識自滅,以淨心非可見之法故,“定知意識不見心也”;“七識是我執識故,不能見心本寂”。前七識皆不能見真如,那麼修行者究竟用哪個心識去證知真如而得阿摩羅識呢?如果衆生不是本來潛具能證知真如的心識作用,又憑何去證得真如、阿摩羅識?《十八空論》說由正觀唯識蕩遣盡一切虛妄識心及其境界時,“唯有阿摩羅識清淨心也”,就像遮蔽藍天的雲霧被風吹散後,自有藍天的本來面目顯現。此說大有阿摩羅識乃衆生心本來具有之意。
能證真如或即是真如的自性清淨心,從絕對一元論的角度,應說一切衆生本來具有,晉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即說: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此言被大乘佛教如來藏系奉爲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本覺真心的經典依據。具有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的心,即自性清淨心,也可看作第九識。
四、從結構論建立第九識
本來具有自性清淨心及自然智等智慧,可以從兩條思路去理解:一是從結構論的角度,將其看作心識的最深層次,即第九識。
據唐代新羅僧圓測(玄奘之徒)的《解深密經疏》卷叁所言,攝論宗真谛依世親門下唯識十大論師之一安慧之說,立阿摩羅識爲第九識,作如是說:
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爲體。于一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所緣之境,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者能緣之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
將能證真如的心名爲阿摩羅識,所證的理名爲真如,以真如爲阿摩羅識之體,阿摩羅識則應爲真如之用。吉藏《中論疏》卷七說攝論師以八識爲虛妄,九識爲真實,認爲妄識至成佛時滅,若無第九識,何以論佛果?
《大乘義章》卷叁說,地論師北道派解釋《入楞伽經》“八九種種識”之“九”有二義:一、真妄和合以說九種識,妄識指前七識,真識分二,即阿摩羅及阿梨耶。二、真妄離合以說九識,真識唯一,即本淨阿摩羅識。真妄和合,共八種識。從《起信論》一心二門言,阿摩羅識即是心真如門,染淨和合的阿黎耶識爲心生滅門。如此,則阿摩羅識也可立爲第九識。
諸經論中一致說,真如超能證、所證的二元對待,在證知真如時,能證之心與所證真如一如不二,如《成唯識論》卷九所言“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名證得真如。按此,則真如從主觀能證知的角度,也是對修行者而言最爲切近的角度,可以看作一種絕對清淨的心,名之爲阿摩羅識、真識、自性清淨心、真如心、本覺等。真谛譯世親《唯識論》說有(與煩惱)相應心及不相應心兩種心,前者包括心、意、識亦即八識,後者名“第一義谛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可謂第九識。
天臺宗也有第九庵摩羅識之說,智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有雲:
庵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
智
《法華釋簽》卷五說阿摩羅識是第九識,本理無染;阿梨耶是第八識,又名無沒無明。
唐玄贊《釋摩诃衍論疏》卷二據《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說從生滅門言,以庵摩羅爲第九識,而以庵摩羅所入爲第十識,稱…
《第九識的建立及爭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