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法界緣起思想在大乘解脫論中的真诠(胡春業)

  華嚴法界緣起思想在大乘解脫論中的真诠

  胡春業

  佛教各學派的教義理論雖然存在種種差異,但它們的終極取向還是歸攝在如何修證佛法、如何達到解脫的目標上。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華嚴宗有關修行解脫論中的教義也不例外。

  天臺與華嚴同爲中國佛學顯教體系的精華,然天臺宗的教理在诠述諸法實相,而以性具說爲依歸,教觀總持是天臺佛學體系的最高真诠。華嚴宗則綜合天臺的實相論與緣起論,一統印度中觀、瑜珈兩大學系的論爭,而以诠述唯心緣起無礙法界不思議爲宗趣,而以性起說爲歸宗。此二派的學理,堪稱中國佛學顯教體系之精華。

  華嚴宗是依《大方廣佛華嚴經》所建立的一個大乘宗派。此經是世尊成道後,于最初二七日在菩提樹下,對十方世界的法身菩薩,開顯菩提般若正覺的無上根本*輪。此宗法門的目的,是令一切衆生能于自己心內,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而證菩提,同入如來法界緣起圓融無礙大乘般若真實華嚴理性之境。故此經可說是集諸佛神妙的威德智用,貫徹諸法性相與理事,從般若解脫的實踐觀行來看,可謂爲“窮理盡性”的法門。華嚴宗的性起解脫論中最顯著的特色教論及思想,完全從純淨無染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出發,是以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和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一心法界爲宗旨。教相即觀法的實踐論——即教即觀,即觀即教,亦在其根本宗趣中彰顯。

  有關華嚴宗的見地、修證、行願,共有四部著作可參研:1、《華嚴經》,2、唐代清涼國師《華嚴疏鈔》,3、後世佛果禅師《華嚴經五十叁參贊詞》,4、晚唐李長者(法名李通玄)的《華嚴經合論》。

  華嚴妙法,語其廣大,則等虛空而被塵國;語其精密,則融極微以周法界。徹諸法性相理事,盡修行之心數法門。所謂會滄海而爲墨,聚須彌而爲筆,不能盡一句之義,此乃佛自證境界,非名言、思慮之所能及。但佛陀慈悲,于無相中現萬相,于無言中說名言,在蓮花藏世界海中,衆寶莊嚴之菩提樹下,攝七處九會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並在其中,以一處而遍攝一切處,直超頓入無盡圓融法門。經雲:“于一塵世中,建立叁世一切佛事。”一切因果理事等前後法門,即于此時(此當下一念中)同時顯現。所謂佛刹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余。佛以一音演說法,演說無邊契經海,衆生隨類各得解。正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無邊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

  一、步入華嚴“一乘圓教”的法界之門

  法藏(643—712)在繼承杜順(557—640)、智俨(602—668年)的華嚴理論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並正式建立了華嚴宗。在其著述中通過對“五教”與“十宗”判教理論的論述,證明一切佛教經論中唯有《華嚴經》的義理最爲高深圓滿,是“一乘圓教”。十玄六相爲其根本教義。並又通過“法界”緣起無盡和圓融理論的論述,華嚴宗爲佛與衆生、彼岸與現實世界融通無間的修行解脫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法界圓融無礙的理論根據

  根據法藏的《探玄記》,可列出十種法界圓融無礙的原因:

  1、緣起相由故,2、法性融通故,3、唯心所現故,4、如幻不實故,5、大小無定故,6、無限因生故,7、果德圓極故,8、勝通自在故,9、叁昧大用故,10、難思解脫故。其中確定事事無礙、相即相入最確實的爲緣起相由,所與九門皆爲傍由,故言法界圓融無礙緣起就是緣起相由門。其中再開十義:1、諸緣各異義,2、互遍相資義,3、俱存無礙義,4、異體相入義,5、異體相即義,6、體用雙融義,7、同體相入義,8、同體同即義,9、俱融無礙義,10、同異圓滿義。

  前叁者是說緣起的本法,中叁者是彰顯異體門的緣起相即相入義,後叁者是诠明同體門的緣起相即相入義,而第十門是總結其他九門而彰顯一大緣起的系統。所以諸種緣起法,必須依據這十門才能顯出緣起,缺一不成。由此異同即入,異體同體,各有相即相入之理,而使十玄緣起觀賴以奠立。由緣起相由,故法界多種同時俱足。

  (二)法藏對善財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五個領域的闡釋

  其包括五種法界,如下:

  1、有爲法界,特指 “本識”,即阿賴耶識。具有“諸佛種子”之因義,所以是法界,包括“叁世諸法差別邊際”。世界萬有一切俱爲差別的事物和現象。

  2、無爲法界,含二門:性淨門,是指衆生本具的佛性,雖在“凡位”但本性清淨,如同真空,無有差別;離垢門,指通過修行“對治”煩惱,是被煩惱覆蓋的佛性顯現的過程,根據修行程度的深淺有十個階次。

  3、亦有爲亦無爲法界,也含二門:隨相門,指十八界中與意識相應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識和五種色(此指唯識學所說的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八無爲法(同上,有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無爲);無礙門,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門”(指超言絕相的心的真如本體)和“心生滅門”(處在情欲煩惱之中的真如佛性)。其中,八無爲法與真如門都屬于沒有生滅的無爲法,其他則屬于有生滅的有爲法,二種法永不分離。

  4、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也有二門:形奪門,一切事緣皆爲理(真如)的顯現(緣無不理之緣),所以與理一樣屬無爲法,同時理必定顯現爲事緣(理無不緣之理),這樣它即不是無爲法,于是便是亦有爲亦無爲法界;無寄門,法界“離相離性”,既然離相便不是有爲法,離性便不是無爲法。

  5、無障礙法界:也有二門:普攝門,任何一門都可以統攝其他一切法界;圓融門,于此蓮花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一多無礙。微塵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潛入一塵也。因爲理統攝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現象;又因事相皆融攝理而顯現,故理必映現于一切事相之中,于是理事相融,非一非異。

  法藏的法界觀所包含的真如、法性義,貫徹著真如隨緣和不變的觀點。

  二、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意義

  (一)法界緣起的形成

  華嚴宗從圓融無礙的一真心法界爲宗旨來說明本體與現象的關系,是一法一切法,互相爲緣起。故凡世間事事物物莫不同遍含容,相攝相成,主伴俱足,圓通自在。

  智俨曾依據如來藏緣起成立學說,是爲初期對法界緣起的理解。但若依宗派的傳承,智俨是承繼初祖杜順大師的思想,才將法界緣起奠立爲華嚴教學的慣用語。譬如《華嚴一乘十玄門》就認爲《華嚴》這一部經,就是在說明法界緣起,離不開自體因和果。

  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謂因者,言方便緣起,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謂果者,言自體究竟寂滅圓果。……

  由此可知,法界緣起是表明自體因果,以菩薩的願力,來體究佛的境界,所以因果不二是法界緣起成立的根源。

  法藏依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宗,因果緣起于理實法界二而不二,是唯一無礙的自在法門。法界圓融如此才能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一位,都統攝在無盡的法門海中。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既是諸佛所證的果海,又是衆生本有的心源。法界有四種(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重重無盡;因果緣起有六位,位位圓融。法界以全因果,或融因果而入法界,然則始終不離一真法界。十世古今,無邊刹海,互現交羅,唯是一真法界性起而緣起。

  華嚴圓教的根本看法,認爲法界爲一大緣,所以能緣起的原因,不是業力,也不是差別心識的阿賴耶識,又不是平等不生滅的真如,而是萬法彼此融通,互相緣起,重重無盡,相即相入。法界緣起統攝《華嚴經》所說的業惑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等諸種緣起。

  (二)華嚴要義——四法界

  人們將四法界作爲華嚴宗的基本教理之一。可以說,明確地將華嚴宗所論述的法界歸納爲四法界卻是從澄觀開創的。這種分類便于用來指導僧俗修行,因而四法界理論帶有明顯的實踐性。此四法界不僅是華嚴的要義,而且將佛學的哲理都統一在內了。這四法界分別概述爲:

  1、事法界:包括“色心等相”,即爲一切物質現象。《華嚴法界玄境》中列舉的“事相”共有十對,即:教與義、理與事、境與智、行與位、因與果、依與正、體與用、人與法、順與逆、感與應。其中包括了全部佛法與宇宙萬物。澄觀認爲:“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想皆可成觀。”強調認識和體悟玄妙的法界思想必須通過對一一事的觀察、觀想,此即以觀想四法界爲內容的禅觀。

  2、理法界:包括“真空則理法界”。杜順《法界觀門》的真空觀,就是觀理法界的。何爲真空?不是以“斷滅”爲空,也不是離開色的空,而是“即有明空”,此空與有相即不二,故稱真空。這種真空,就是所謂的理,亦即真如、法性實相等。“真空觀”側重強調色的本體空寂,而不是絕對空無(斷空),是與具體的萬有結合在一起,所謂“真空必不異色”、“不離色明空”,色空是不二的,空與色、理與事是互相依存的。“以空中無色,由事即理;理絕相故,色必有空”;色(事)舉體全是空(理),空舉體全是色;從最高的真谛認識層次看,真空是超言絕相的,不可形諸任何語言文字,何有“色”、“空”等名相可言!

  在《華嚴經行願品疏》對理法界的解釋中說:理法界既是性,“理之寂寥,爲法之性”包括二門,一性淨門,其理是大乘佛教所說的遍理于萬事萬物的真如法性;而二離垢門,其理是指衆生通過修行斷除情欲煩惱,將先天所秉的佛性得以顯現出來。

  3、理事無礙法界:是著重講理與事圓融無礙的關系。杜順分十門解釋:理遍于事,事遍于理,依理成事,事能顯理,以理奪事,事能隱理,真理即事,事法即理,真理非事,事法非理。

  形成理與事圓融無礙的關鍵是“理無形相,…

《華嚴法界緣起思想在大乘解脫論中的真诠(胡春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