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以事成,事亦熔融,不相障礙”,“全事相即,理依于事,事無別事”。
(叁)法界緣起重重無盡的終極妙境是十玄緣起觀
十玄緣起觀是事事無礙觀成立以後的境界。它統攝了現象界的事物,使之交融無礙、重重無盡,而施設十門以诠示甚深而幽玄的解曉理論。任何一法無不攪全法界而成,萬法彼此通融,互爲緣起。诠明緣起重重無盡的就是十玄緣起觀,而證實十玄緣起觀者爲六相圓融觀,故“十玄六相”實爲華嚴宗的根本教義。
十玄緣起觀在诠明相即相入的道理,由杜順傳于智俨,法藏是在繼承智俨的“十玄門”和“六相圓融”的學說上來加以闡釋。現略釋十門之義如下:
1、同時具足相應門:認爲宇宙萬有,在同一時同一處,都是一大緣起存在,所以諸法不孤起,皆因相即相入而融爲一體。以時間來看,現在的萬有不離過去的萬有而別存,不離未來的萬有而孤立。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法相依相資、相續相攝,故叁世是一時,這叫同時具足。以空間來看,一切現象都是具足相應,雖說有差別,然因相即相入而一體不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無礙自在;如此貫徹時空的關系而無前後始終之別,如大海之一滴含百味,如在一微塵之中可以同時普現叁世一切佛刹、一切衆生、一切佛事等。這是十玄緣起的總說。
2、廣狹自在無礙門:因我們所處的世間表面上看來有大小、廣狹、輕重、軟硬、疏密的不同,然在事事無礙、圓融無盡的領域裏,小中能容大,廣狹可相即而無所障礙,如一尺之境見千裏之影,故有限即無限,無限即有限,這叫廣狹自在無礙門。
3、一多相容不同門:萬有雖具有差別事相,仍然是相入的,如一中容多,多中攝一,相容無礙,好象一室千燈,光光涉入而無所障礙。如此一多雖各自不同,但其力用卻互爲相容,毫無所礙,這叫一多相容不同門。
4、諸法相即自在門:這是從用上說,當能由此容彼,彼即是此,當由此遍彼,此即是彼,如此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故萬有一體互爲無礙,這叫諸法相即自在門。由此展開爲一念成佛的思想。
5、秘密隱顯俱成門:這是對緣來說,一切現象都具有表裏的關系,隱面爲裏,顯面爲表。由于表裏是一體同具,所以隱不離顯,顯不離隱,則顯隱同時,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並。又此隱顯無礙,秘藏密收,深奧玄妙。能秘者爲顯,所秘者爲隱,隱顯互爲秘密,無前無後,故稱秘密隱顯俱成門。
6、微細相容安立門:這是對相來說,在諸法中,隨舉一法爲能攝,必普攝一切法,又法法重重相攝,達到極處也不可分析,又彼此各住自位而不壞相,又同時顯現于一門之內,如琉璃瓶中可盛多芥子,故稱微細相容安立門。
7、因陀羅網境界門:這是用以譬喻法界緣起的無盡性,就好象帝釋天宮所懸的珠網,網中又懸無數的寶珠,互相映照。一珠可以印現一切珠影,無數珠更映現無數珠影。如經所雲:“一切諸佛以智慧分別,如因陀羅之一切法界無有余。”
8、托事顯法生解門:這是說一切事法皆互爲緣起,以隨托一事而觀,便顯一切事法,能生事事無礙的境地。故隨舉一事,能見一切無盡法界,此一事即具教義、人法、依正之無盡事相,如一花一葉,皆具甚深微妙法門。
9、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是彰顯緣起諸法爲一體,如過現未叁世重分過現未則成九世,九世像入爲一體,而現前一念爲一世,合成十世。因時不同,故法也相隔,今以法融通,而令時也融通,則十世不出于一念,而于一念中一切皆現,如一夕之夢翺翔百年,這叫十世隔法異成門。
10、主伴圓明俱德門:這是說無盡緣起可以貫徹時空,故隨舉一法爲主,連帶緣起爲伴,並能全該一切諸法,而使主伴重重,若能圓明了知,則凡觀察一法,皆能具足無盡德相,依緣起事法,則無一法孤起而皆相依而成,互相交徹,橫豎成一大緣起,這叫主伴圓明俱德門。
綜觀十玄緣起,在于觀照法界圓融的無礙相,每一門各俱十玄成百門,一切事法互不相離,而同時圓融無礙,故一塵一法皆具十玄,而成事事無礙的妙境。
法藏十玄門中的十義,不僅包含了法藏首先著眼的大小乘各類佛法,而且也包括一切衆生(正、人、師、弟)和作爲衆生居住的國土環境(依)。這樣,自然界和社會、衆生和佛菩薩、衆生和佛法、佛法和修行果位等等,都相即相入,互相融通無礙。如果把其中“理”解釋爲真如法性,把“事”解釋爲由真如法性隨緣生起的“萬法”或“一切法”,那麼僅理、事一對概念即可概括上述“十義”的所有內容。
法藏還在《華嚴五教章》的最後用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來進一步地論證法界緣起的圓融無礙。意爲在法界緣起中,作爲總體、一般的事物(真如、理)與作爲部分、個體的事物(萬法、事)是互爲顯隱、互相作用,是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此即所謂:“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熔融,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等。”
(四)法界緣起觀由性起觀發揮其玄旨
法界緣起的本旨即是性起,緣聚不生,緣散不離,緣起即性起。性起是從根本直覺自證的不可思議境界,言亡慮絕,果上佛智應機化用。性起觀是描述印現于佛陀心海中的法界真理。性起即如來,如來即性起,宇宙萬有都是如來的展相。所以說:“諸法有無原來一,有無諸法本無二。”普賢所知爲法界緣起,如來所知爲果海緣起,從性乃見性起,從相以見緣起,緣起之相乃完成性起之性而現。普賢所知爲法界緣起,如來所知爲果海性起。性起之性本不離緣起之相而存,所以並無二體。法界緣起觀由此性起觀而完全顯現。
“性起”一詞,見于《六十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經智俨、法藏所確立。智俨引〈性起品〉說:“菩提心,名爲性起。”故在《搜玄記》中說:“如來者,如實道來成正覺。性者體,起者現在心地耳。此即會其起相入實也。”這說明了性起即是衆生心中的本覺,由此根本直覺所開發的心地,以直接把握真理的見地。他說性起之性具有種子因本義、體義、不改義與性別義,而重在體義與不改義。然不改義又指真識心、法爾佛性及諸法自體。不改義,指諸法自然之體不改。性起觀之確立爲佛性義,實爲法藏華嚴哲學的特色。法藏是著重于一性本覺皆成佛說,故雖現起于衆生心中,皆不異于如來的性起。又雲:“性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爲性起。”法爾就是真如體性的本來面目。自修衆德以至于證成佛果,均爲真如體性所顯現。如來的果性之所以能現起于衆生的心中,此乃其體性之所現的緣故。真如自性遍滿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猶如因陀羅網,主伴俱足,重重交映。故由其所起者亦具有一切法,且分處悉皆圓滿,無不全具無盡法界。
法藏的性起觀是從因位上彰顯事事無礙、圓融無盡的法界。彰顯如來根本正覺的無盡法界緣起,目的是以開發衆生心中的如來藏性起功德,爲欲令發大心之諸衆菩薩依此修行,以破無明卵,以顯自性功德。
華嚴圓教,即以相即相入相攝,主伴俱足,無礙自在,重重無盡爲其極則。論其緣起,則以無自性空爲體,舉體起用。就廣義的性起言,是攝法界緣起與性起。以華嚴的最終目的來看,實爲說明究竟果證,即十佛的自境界,開顯爲因緣辨教義的普賢境界。廣義的性起,可以說是從不可說的境界所開顯爲可說境界的全部曆程。然緣起是以諸法重重無盡的關系相而言,且性起是以緣起的全體性言,故性起可稱爲緣起所可能成立的理論根據,緣起可稱爲性起的發揮相,故“法界緣起觀”可由“性起觀”來充分發揮其玄旨。
四、明理明事,同證海印叁昧
華嚴宗講法界,而且講一真法界。所謂一真法界,就是言有所有的法界,是一個性。一性就是不二,法界的性不二,謂海印叁昧。一真法界,實指法界一性、法界性淨、法界不朽、法界平等。
諸法的性、相、力、用,原爲互攝之具。法界緣起的真谛,在于彰顯體用、融通情器,使時空交織、帝網相映。華嚴的時空無礙,這個無礙是永恒的當下,既是過去,又是現在,還是未來。故修學華嚴宗,關鍵要既明理又明事。只有明其理,才能拓展心境,融攝宇宙,揭發真智,鑒照乾坤。只有明其事,才能超脫長劫流轉,度脫無邊衆生,如本所應行。
所以法界同體之旨在自他互助,心相相通,而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同證海印叁昧。
《華嚴法界緣起思想在大乘解脫論中的真诠(胡春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