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P3

  ..续本文上一页,理以事成,事亦熔融,不相障碍”,“全事相即,理依于事,事无别事”。

  (三)法界缘起重重无尽的终极妙境是十玄缘起观

  十玄缘起观是事事无碍观成立以后的境界。它统摄了现象界的事物,使之交融无碍、重重无尽,而施设十门以诠示甚深而幽玄的解晓理论。任何一法无不搅全法界而成,万法彼此通融,互为缘起。诠明缘起重重无尽的就是十玄缘起观,而证实十玄缘起观者为六相圆融观,故“十玄六相”实为华严宗的根本教义。

  十玄缘起观在诠明相即相入的道理,由杜顺传于智俨,法藏是在继承智俨的“十玄门”和“六相圆融”的学说上来加以阐释。现略释十门之义如下:

  1、同时具足相应门:认为宇宙万有,在同一时同一处,都是一大缘起存在,所以诸法不孤起,皆因相即相入而融为一体。以时间来看,现在的万有不离过去的万有而别存,不离未来的万有而孤立。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法相依相资、相续相摄,故三世是一时,这叫同时具足。以空间来看,一切现象都是具足相应,虽说有差别,然因相即相入而一体不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无碍自在;如此贯彻时空的关系而无前后始终之别,如大海之一滴含百味,如在一微尘之中可以同时普现三世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佛事等。这是十玄缘起的总说。

  2、广狭自在无碍门:因我们所处的世间表面上看来有大小、广狭、轻重、软硬、疏密的不同,然在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领域里,小中能容大,广狭可相即而无所障碍,如一尺之境见千里之影,故有限即无限,无限即有限,这叫广狭自在无碍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万有虽具有差别事相,仍然是相入的,如一中容多,多中摄一,相容无碍,好象一室千灯,光光涉入而无所障碍。如此一多虽各自不同,但其力用却互为相容,毫无所碍,这叫一多相容不同门。

  4、诸法相即自在门:这是从用上说,当能由此容彼,彼即是此,当由此遍彼,此即是彼,如此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故万有一体互为无碍,这叫诸法相即自在门。由此展开为一念成佛的思想。

  5、秘密隐显俱成门:这是对缘来说,一切现象都具有表里的关系,隐面为里,显面为表。由于表里是一体同具,所以隐不离显,显不离隐,则显隐同时,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又此隐显无碍,秘藏密收,深奥玄妙。能秘者为显,所秘者为隐,隐显互为秘密,无前无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6、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对相来说,在诸法中,随举一法为能摄,必普摄一切法,又法法重重相摄,达到极处也不可分析,又彼此各住自位而不坏相,又同时显现于一门之内,如琉璃瓶中可盛多芥子,故称微细相容安立门。

  7、因陀罗网境界门:这是用以譬喻法界缘起的无尽性,就好象帝释天宫所悬的珠网,网中又悬无数的宝珠,互相映照。一珠可以印现一切珠影,无数珠更映现无数珠影。如经所云:“一切诸佛以智慧分别,如因陀罗之一切法界无有余。”

  8、托事显法生解门:这是说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以随托一事而观,便显一切事法,能生事事无碍的境地。故随举一事,能见一切无尽法界,此一事即具教义、人法、依正之无尽事相,如一花一叶,皆具甚深微妙法门。

  9、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彰显缘起诸法为一体,如过现未三世重分过现未则成九世,九世像入为一体,而现前一念为一世,合成十世。因时不同,故法也相隔,今以法融通,而令时也融通,则十世不出于一念,而于一念中一切皆现,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这叫十世隔法异成门。

  10、主伴圆明俱德门:这是说无尽缘起可以贯彻时空,故随举一法为主,连带缘起为伴,并能全该一切诸法,而使主伴重重,若能圆明了知,则凡观察一法,皆能具足无尽德相,依缘起事法,则无一法孤起而皆相依而成,互相交彻,横竖成一大缘起,这叫主伴圆明俱德门。

  综观十玄缘起,在于观照法界圆融的无碍相,每一门各俱十玄成百门,一切事法互不相离,而同时圆融无碍,故一尘一法皆具十玄,而成事事无碍的妙境。

  法藏十玄门中的十义,不仅包含了法藏首先着眼的大小乘各类佛法,而且也包括一切众生(正、人、师、弟)和作为众生居住的国土环境(依)。这样,自然界和社会、众生和佛菩萨、众生和佛法、佛法和修行果位等等,都相即相入,互相融通无碍。如果把其中“理”解释为真如法性,把“事”解释为由真如法性随缘生起的“万法”或“一切法”,那么仅理、事一对概念即可概括上述“十义”的所有内容。

  法藏还在《华严五教章》的最后用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来进一步地论证法界缘起的圆融无碍。意为在法界缘起中,作为总体、一般的事物(真如、理)与作为部分、个体的事物(万法、事)是互为显隐、互相作用,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此即所谓:“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圆融,自在相即,无碍熔融,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等。”

  (四)法界缘起观由性起观发挥其玄旨

  法界缘起的本旨即是性起,缘聚不生,缘散不离,缘起即性起。性起是从根本直觉自证的不可思议境界,言亡虑绝,果上佛智应机化用。性起观是描述印现于佛陀心海中的法界真理。性起即如来,如来即性起,宇宙万有都是如来的展相。所以说:“诸法有无原来一,有无诸法本无二。”普贤所知为法界缘起,如来所知为果海缘起,从性乃见性起,从相以见缘起,缘起之相乃完成性起之性而现。普贤所知为法界缘起,如来所知为果海性起。性起之性本不离缘起之相而存,所以并无二体。法界缘起观由此性起观而完全显现。

  “性起”一词,见于《六十华严·宝王如来性起品》,经智俨、法藏所确立。智俨引〈性起品〉说:“菩提心,名为性起。”故在《搜玄记》中说:“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实也。”这说明了性起即是众生心中的本觉,由此根本直觉所开发的心地,以直接把握真理的见地。他说性起之性具有种子因本义、体义、不改义与性别义,而重在体义与不改义。然不改义又指真识心、法尔佛性及诸法自体。不改义,指诸法自然之体不改。性起观之确立为佛性义,实为法藏华严哲学的特色。法藏是着重于一性本觉皆成佛说,故虽现起于众生心中,皆不异于如来的性起。又云:“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法尔就是真如体性的本来面目。自修众德以至于证成佛果,均为真如体性所显现。如来的果性之所以能现起于众生的心中,此乃其体性之所现的缘故。真如自性遍满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犹如因陀罗网,主伴俱足,重重交映。故由其所起者亦具有一切法,且分处悉皆圆满,无不全具无尽法界。

  法藏的性起观是从因位上彰显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法界。彰显如来根本正觉的无尽法界缘起,目的是以开发众生心中的如来藏性起功德,为欲令发大心之诸众菩萨依此修行,以破无明卵,以显自性功德。

  华严圆教,即以相即相入相摄,主伴俱足,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为其极则。论其缘起,则以无自性空为体,举体起用。就广义的性起言,是摄法界缘起与性起。以华严的最终目的来看,实为说明究竟果证,即十佛的自境界,开显为因缘辨教义的普贤境界。广义的性起,可以说是从不可说的境界所开显为可说境界的全部历程。然缘起是以诸法重重无尽的关系相而言,且性起是以缘起的全体性言,故性起可称为缘起所可能成立的理论根据,缘起可称为性起的发挥相,故“法界缘起观”可由“性起观”来充分发挥其玄旨。

  四、明理明事,同证海印三昧

  华严宗讲法界,而且讲一真法界。所谓一真法界,就是言有所有的法界,是一个性。一性就是不二,法界的性不二,谓海印三昧。一真法界,实指法界一性、法界性净、法界不朽、法界平等。

  诸法的性、相、力、用,原为互摄之具。法界缘起的真谛,在于彰显体用、融通情器,使时空交织、帝网相映。华严的时空无碍,这个无碍是永恒的当下,既是过去,又是现在,还是未来。故修学华严宗,关键要既明理又明事。只有明其理,才能拓展心境,融摄宇宙,揭发真智,鉴照乾坤。只有明其事,才能超脱长劫流转,度脱无边众生,如本所应行。

  所以法界同体之旨在自他互助,心相相通,而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同证海印三昧。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胡春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