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全在相中”、“無盡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據理而成,事是理的體現,理是事的本體,自然理事無礙,理與事互相融攝、互相圓融。澄觀強調法性之理融于一切事相之中,如同虛空。理與事不一不異,理如一切事,一切事如理。
4、事事無礙法界:既然事與理是相即不二的,那麼事與事之間也具有彼此融通無礙的關系。事與事之間相攝相入,融通無礙,一切與一不一不異。從澄觀十玄門所論證的“事事無礙”的實際內容來說,既有自然現象又有社會現象,既有物質現象又有精神現象,既有佛法也有非佛法,既有佛菩薩也有一般衆生……按照這種事事圓融無礙的理論,可以說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衆生和佛菩薩,衆生和佛法,佛法和修行、果位等等,都相即相入,互相融通無礙。
然而從真谛的意義上看,又豈有四法界可言?如將形諸文字的四法界消融、拂除,則只有超言絕相的唯一法界,即“無障礙法界”、“一心法界”。
叁、華藏法界觀法的特質
(一)華嚴玄理由華嚴法界的叁重觀門開顯
《華嚴》爲說明事事無礙、相即相入、主伴俱足、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特別重視實踐入海印叁味的法界觀法,以及六相十玄諸種法門。很顯然,若無實踐實修的觀法,則無法入法界,親證諸法實相,得見如來般若智慧;無六相則無法顯圓通,無十玄則無法彰無礙。
華嚴宗的性起思想完全是從純淨無染“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出發,觀與教是不殊而同一的。宋代大學者志磐評華嚴爲“有教無觀”,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沒有理解華嚴之真诠。華嚴說教義的《五教章》、《探玄記》等無不是觀行,這是建立在“現象絕對論”的哲學基礎上的。“教相即觀法”的實踐論,成爲華嚴的根本宗趣。華嚴宗的修證法門很多,統攝于法界觀的修法有:華嚴叁昧觀、普賢觀 (普賢菩薩是華嚴宗法門的主尊)、華藏世界觀 、叁聖圓融觀、華嚴心要觀 。
杜順開顯華嚴實踐修行的觀門,由十玄緣起的理論建立叁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其目的是用以彰顯觀行,由觀門而悟入一真法界心印,其五教止觀爲體現華嚴玄旨,以實踐的觀法,闡述法有我無門、生即無生門、事理圓融門、語觀雙絕門、華嚴叁味門等五種觀門,這是華嚴五教的根據。杜順優于觀門,先從教理的研究,來確定觀門的實踐法則,再將教理融攝于宗教履行的途徑,而實證唯心緣起無礙法界不思議之境。
《法界觀門》的首要課題是如何確切掌握“真空”妙義。因爲若無法如實地理悟真空,也就無法如實地理解華嚴道理和進入華嚴法界。因爲《法界觀門》的真空觀扮演了雙重角色,一爲破執,二爲顯理。這個真空觀就是四法界的理法界觀。
如何確切把握真空?《法界觀門》以四句十門來反複論證。所謂四句,是指:一、會色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叁、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寄觀。因凡夫見色爲實色,見空爲斷空,才困于迷途。今爲使衆生觀色非實色,舉體是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而達空色無礙。整個四句經過層層的遮除、層層的觀門,所頓顯的即是所謂的“行境”。只有如此透過四句,才能顯示色即空、空即色、色空無礙、色空一如等,令吾人如實地理解真空理性與如實相應真空理性,以及如實地呈現真空理性。真空觀所表現較著重于破執顯理上,較偏重于法的不可說不可執上。整個所凸顯的在于真空理性上,即就真空破執顯理的處理問題。我們可以依白居易依此觀所詠的詩來佐證這一真诠: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
言下忌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禅禅是動,不禅不動即如如。
由于色空乃一味不可分割,故于第四句“泯絕無寄觀”中,進而泯除吾人對色空的能所之執或對空的執著。如其雲“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爲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既然色空是一平等,可就真空破執顯理。同樣地,亦可就色等一切法來開顯,以落實于真正的空色一如平等上,同時也可防止吾人對迥絕無寄之真空的執著。因此,有第二觀“理事無礙觀”之産生。對理說是可見,對事尚未能見到,今爲使衆生皆能觀不可分的理,而皆能圓攝于一塵,使萬有諸事法都能通遍于法界,而使理事圓融,毫無挂礙,則事理炳然雙融,猶如于有爲界示無爲法,而不滅壞有爲的相;于無爲界示有爲相,而不分別無爲的性。
杜順和尚提出理與事並觀,以達豁融無礙之境,使心無所偏著,自然能悲智相導,而成就無住行、證無住處。
澄觀在以“理事無礙觀”爲觀想的內容時,是以天臺學的“叁谛”角度來闡釋的。觀察事是俗谛觀(假觀),觀察理是真谛觀(空觀),觀察事理之間圓融無礙是中道觀。因爲菩薩觀察事相俗谛,深入世俗人間,是爲了使衆生擺脫苦惱,故此觀屬悲(悲,意爲拔苦);而觀察法性之理可以得到智慧,故此屬智;悲智相即無礙、悲智雙運,便成爲菩薩的“無住行”(與性空之理相應的修行,即無追求,無舍棄之行),這也就是修習空假中叁谛的“叁觀”。
有第二觀“理事無礙觀”之觀行産生,再由理事無礙與事事無礙等關系中,讓學人確切了解理如事、事如理、事含理事之道理,而直接由任一事法顯示法法相遍相容之普融無礙,此即第叁觀“周遍含容觀”所開顯之道理境界。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法界觀,此觀是以事望事,使觀全事的理,都能隨事而一一可見,再使全理的事,隨理而一一可容;然後一多才能無礙,大小才能相容,神用自然不可測。
澄觀在《華嚴法界玄境》的最後說:
若圓明在心,依解生行,行起解絕,雖絕而觀,解行雙融,修而無修,非唯周遍一門(按:此指周遍含容觀“事事無礙法界”),實亦叁觀齊致(指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叁觀)。無心體極,無間常行,何障不消,何法能礙?斯觀顯現,聖遠乎哉?體之神矣。
圓寂智明的佛性在心,按照對法界緣起的知解,發起修行。此時知解與修行便融爲一體,實際是以無修爲修,雖修“周遍含容”一觀,因爲所觀理事交徹互融,故亦同時修持叁觀(實現四法界),由此可以達到體悟“一心法界”(體極)的無心境界。無間斷地處在“心智契合”的“真行”境地,此即成佛。
悟入華嚴法界的叁重觀門,華嚴的玄理,均在于此法界觀門之中。後來圭峰宗密依經立叁觀:1、泯相澄神觀,2、起幻消塵觀,3、絕對靈心觀。對于此無盡教誨,而依教修成此法界叁重觀門。
真空觀者,必依甚深般若,以直達心源。徹底悟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皆不可得。且一一事相皆可成觀,並略開十對:教義、理事、境智、行住、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感應。使隨一一事皆爲叁觀所依之正體。
理事無礙觀者,理無形相,全在相中。由緣生而無性,即事相皆真空,由無性故從緣,則空理即爲事相,一體二義,有事理之名,二義一體,互奔存之,所以說無礙。
周遍含容觀者,以理有普遍、廣容二義,融于諸事,皆能周遍含容,衆多義門,悉由此二義而有,然事相無礙,大小等殊。理本融遍,如空無礙,以理融事,全事如理,乃至無塵,皆具周遍。清涼國師說:“不入此觀,徒自疲勞。”此觀若成,則叁觀齊收,將可澄心慮、絕攀緣,而優遊于性海。澈悟此理,則塵塵混入,刹刹圓融,事事無礙之境朗然現前。
澄觀最重要的觀法有華嚴心要觀與叁聖圓融觀,這二觀法都屬于直顯奧旨門。前者是以禅定立場表诠華嚴的心要,使教禅一致而開發之;後者認爲叁聖之因果存在于一念之間,若能了了于心,即念念因圓、念念果滿,心佛衆生等無差別。如〈出現品〉所說:“菩薩摩诃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行者若能勤于修習,等到大智圓滿,自然大果現前。澄觀觀法,深具禅宗特色。
(二)法藏的妄盡還源觀與十重唯識觀
法藏另一重要的觀法是妄盡還源觀,這個觀法可分爲六門:1、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2、起二用,即:海印森羅常住用與法界圓明自在用;3、示叁遍,即:一塵普周法界遍,一塵出生無盡遍與一塵含容空有遍;4、行四德,即: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則有德、柔和質直攝生德與普代衆生受苦德;5、入五止,即照法清虛離緣止、觀人寂泊絕欲止、性起繁興法爾止,定光顯現無念止與事理玄通非相止;6、起六觀,即: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秘密圓融觀、智身影現衆緣觀、多身入一境像觀與主伴互現帝網觀。
法藏是依止起觀,引用起信論的觀點,以達理事無礙、定慧雙融、一多相即及大用自在而達無障礙的境地。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故一切諸法,善財一生皆全能證之。善財童子就是依據法界觀法之理修行,登至極位,自然頓證法界。佛刹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余。卷時即舒故,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如此一際絕終始,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則攝多生于刹那。十信道圓,一念該于佛地。因此這個觀法的名稱甚多,可稱之爲海印炳現叁昧門、華嚴妙行叁昧門等,只要隨入一門則衆德成具。攝法界而一塵收,舉一身而十身現,情識盡除,非思所能及也。
法藏最有名的的觀法是《探玄記》卷十叁所說的“十重唯識觀”,皆爲一心中所攝。若離本心,則一切不成。這十重是:1、相見俱存故說唯識,2、攝相歸見故說唯識,3、攝數歸王故說唯識,4、以末歸本故說唯識,5、攝相歸性故說唯識,6、轉真成事故說唯識,7、理事俱融故說唯識,8、融事入相故說唯識,9、全事相即故說唯識,10、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法藏是立于法相宗的立場來說唯識,“理性圓融無礙…
《華嚴法界緣起思想在大乘解脫論中的真诠(胡春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