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優婆塞戒經》與《梵網經》簡介(王孺童)

  《優婆塞戒經》與《梵網經》簡介

  王孺童

  《優婆塞戒經》和《梵網經》爲在家佛教徒學習大乘佛教行爲規範所必讀的兩部重要經典。

  《優婆塞戒經》:七卷,爲北涼昙無谶譯,亦名《優婆塞戒本》。該經是佛陀爲善生長者所說大乘優婆塞戒的經典。全經內容分爲集會、發菩提心、悲、解脫等二十八品,說明菩薩之發心、立願、修學、持戒、精進、禅定、智慧等。其中,《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爲本經的重心。在該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薩應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獨有的戒條。所謂“六重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虛說、不邪淫、不說四衆過、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養師長、飲酒、不照顧病人等條文。此外,亦涉及“八齋戒”與“十善戒”。《優婆塞戒經》是以《中阿含經》卷叁叁〈善生經〉爲基礎所發展而成的。經中所引用的經典,有《法華經》、《大城經》、《智印經》、《鹿子經》等。〈悲品〉中並提及與北本《涅

  經》有關的生因了因說,〈業品〉又舉出昙無德部、彌沙塞部、薩婆多部有關五逆罪的異說。因此,《優婆塞戒經》在經典成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梵網經》:分上下兩卷,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爲後秦鸠摩羅什所譯。上卷主要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從第四禅擎接大衆到蓮華臺藏世界見盧舍那佛,問一切衆生以何種因緣得成菩薩十地之道,所獲得的果位是何等相狀,以及盧舍那佛爲說菩薩修道階位四十法門。下卷主要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受教以後,示現、降生、出家、成道、十處說法,並于摩醯首羅天王宮,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此而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門亦複如是;後來釋迦牟尼佛從天宮下至閻浮提洲菩提樹下,複述盧舍那佛初發心時所誦的一切大乘戒,即“殺”等十重戒和“不敬師友”等四十八輕戒。最後以“明人忍慧強”等十四頌顯示受持此法能獲五種利,以勸說流通。下卷說菩薩戒相部分曆來爲中國佛教徒所重視誦習,又稱作《梵網菩薩戒本》或《梵網菩薩戒經》。“梵網戒”的特點是,並不強調出家與在家的區別,而是以開發個人佛性爲目的。因此,“梵網戒”又可稱爲“佛性戒”。

  《梵網經》除了提到十重、四十八輕戒的大乘戒戒相之外,也論及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薩集會作法等,爲一完整的戒經。所謂“十重”,就是指十波羅夷罪,即:殺生、劫盜、無慈行欲、妄語、酤酒、談他過失、自贊毀他、悭生毀辱、瞋不受謝、毀謗叁寶等。“四十八輕戒”,即:輕師友、飲酒、食肉、食五辛、不教悔罪、不供給請法、懈怠不聽法界、背大向小、不看病、畜殺衆生具、國使、販賣、謗毀、放火焚燒、僻教戒、爲利倒說、恃勢乞求、無解作師、兩舌戒、不行放救、瞋打報仇、憍慢不請法、憍慢僻說、不習學佛、不善知衆、獨受利養、受別請、別請僧、邪命自活、不敬好時、不行救贖、損害衆生、邪業覺觀、暫念小乘、不發願、不發誓、冒難遊行、乖尊卑次序、不修福慧、揀擇授戒、爲利作師、爲惡人說戒、無慚受施、不供養經典、不化衆生、說法不如法、非法製限、破法等戒。此外,經中還另有禁止食肉、食五辛、名利私欲,以及勸放生、追善供養等日常行儀的規定。

  《梵網經》爲盧舍那佛本說、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重說,經中所記爲大乘獨有的戒法,因此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