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

  《菩薩戒本經講記》

  時間:八十叁年十一月

  上下

  主講:說戒和尚玅境長老地點:臺中霧峰萬佛寺整理書記:釋大光釋堅律釋常隽

  菩薩戒本經講記

  我們中國佛教,也就是說漢人的佛教,關于受戒的事情向來的習慣,受完了比丘戒之後就受菩薩戒。但是在印度佛教裏,受完比丘之後受菩薩戒是不確定的,就是他學習大乘佛教教法,發了菩提心,他才受菩薩戒。但在我們中國佛教就連續受了菩薩戒,大概是因爲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

  受菩薩戒這件事,在菩薩戒的羯磨上看,對菩薩的開遮持犯是要學習一段時期,完全明了了,然後做羯磨受菩薩戒,菩薩戒在大乘佛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受完比丘戒就接著受菩薩戒,這也表示我們中國人的善根非常深厚,但是在菩薩戒裏,漢人佛教有梵網經菩薩戒、瑜伽師地論戒品的菩薩戒。但是我們漢人佛教傳統的習慣是梵網經菩薩戒,秉受瑜伽菩薩戒的人不是很多。這次萬佛寺傳戒選擇了瑜伽菩薩戒本,也是非常好,但瑜伽菩薩戒有二種翻譯,一、玄奘大師之前的北涼天竺叁藏法師昙無谶于姑藏譯;二、唐玄奘大師譯。這二種翻譯文意大同,只稍有一點不一樣,一對照就可以知道,天臺宗的藕益大師對于律有特別研究過,也贊歎這個戒好,尤其誦戒時能以持本菩薩戒本經做誦戒的戒本昀好。

  【釋題】

  菩薩戒本經(出地持戒品中)

  「菩薩」兩字我經常聽到講解,印度話是菩提薩多,中國人喜歡簡略,四個音略去二個音,留二個音,所以稱爲菩薩。但照原意來說應該是菩薩摩诃薩,在意義上說較圓滿。我們中國人喜歡省略,就用菩薩來代表菩提薩多。菩提翻譯中文是「覺」,就像佛陀翻譯成覺者一樣意思,菩提是佛所證悟成就的無上正等正覺名之爲菩提,但是聲聞緣覺所成就的無漏智慧也是菩提,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所以菩提是通于叁種聖人的。因此,菩提說成覺,是一種清淨無漏的智慧,不是有漏虛妄分別的心。

  當然,這種覺在佛來說,應該通于二個意思:一、覺悟真理的智慧無分別的。二、覺悟一切緣起法的智慧,包括這二種智慧叫做菩提。「薩多」-翻譯成有情,就是有情感的衆生,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覺知性的叫「有情」,連起來說叫覺有情,也就是成就了無漏智慧的有情,這就是聖人。那麼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佛都是覺有情,加摩诃薩就是大有情,以「大」來分別就是簡別,他不是聲聞緣覺了。不過,在中國的習氣,聲聞緣覺我們不稱他們爲菩薩的,只有摩诃薩才稱爲菩薩,這樣解釋也可以。成就了無漏智慧的人叫覺有情,其次他有慈悲心,他覺悟一切衆生,也叫覺有情,這是以慈悲心的意思說,自己成就智慧是以般若的意思說,另一個解釋說,菩提也是無上菩提,是他所希求成就的。有情是他慈悲心所度化的,那麼就是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人叫覺有情,能自利又能利他者故稱之覺有情。分成這叁種解釋,這裏說的菩薩,應該通于凡夫的菩薩,剛才說菩提薩多,那個菩提是聖人的智慧,那只是聖位菩薩,現在這裏說的應該包括凡夫,雖然是凡夫,但是發了菩提心他就是菩薩了,所以這個菩薩是通于凡聖的,應該是這樣說,如果唯獨聖人,我們凡夫就沒有份了。

  戒-戒這個字是「謹持」的意思(不可以做惡事),梵語叫「屍羅」,翻譯中文叫戒,也叫律儀,所以戒也是律儀,律儀也就是戒了。但是要說律儀的話,律就是戒,就是佛所製定一條一條這事可以做,這事不可以做,這種是律,這樣的律我們能夠奉行不違背,在身口意行爲有清淨的威儀了,如法如律的威儀,所以叫律儀,這是律儀的意思,但在經論有時候特別解釋,就是在可愛的境界或可憎惡的境界上,我們的內心清淨無汙染,可愛的境界不愛,可憎惡的境界不憎,沒有憎愛的汙染心,就是有了。凡夫難免啊!在還沒斷煩惱、伏煩惱有可能會有,有了能立刻把它息滅,那就叫律儀,就是戒。在這文裏面來說是分叁種: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攝衆生戒。這叁種在下文才說。

  本-根本之意,聖人得聖道了,他的心能遠離一切法,無所依止,但是凡夫不可以,凡夫都要有所依止,但現在覺迷起悟,背塵合覺,就要有所依據,依據佛所說的戒,戒定慧,戒是昀開始學習的一種,就是以佛的戒爲本所依據之意,以此爲本向前修學佛法,廣度衆生,栽培善根,這些事情,所以叫做「本」。或者這本字叫做讀本的本,把它寫在文字上常常讀誦,我們凡夫的記憶力是有限度的,就是背下來也還是要有個本子,本子有時候還要閱讀的,所以叫讀本,這樣解釋是事實上也是這樣的。經-佛說的名爲經,戒律是佛說的,所以也稱之爲經,通常經叫「修多羅」,翻成契經,就是契理契機的意思,這樣的法門契合我們的程度,又符合佛所覺悟的真理,符合佛所覺悟的真理,所以是昀安全的,昀正確的,又符合我們的程度,所以我們可以修學。雖然是真理,但和我們的程度有距離,我們不能學習也不行,所以佛說經這個字也的確很妙,菩薩戒本經,這裏這個經也還是指語言文字說,指從語言文字上來表示這個戒,菩薩戒是所诠顯所開示的,經是能诠顯菩薩戒的語言文字,這樣說,菩薩是能秉受戒法的人,能受持戒法的人,戒是所受持所學習的合起來就叫菩薩戒本經。出地持戒品中,這菩薩戒就是出在地持論裏。

  【釋說者】

  慈氏菩薩說

  由昙無谶所翻譯,爲了受菩薩戒的人受持讀誦的方便,就特別地把流行出來,單獨的成立一本叫菩薩戒經本,它的出處是地持戒品裏。在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裏,在本地分有菩薩地,菩薩地裏有個戒品,也就是這一本,這菩薩戒是慈氏菩薩說,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就是把佛所說的編輯一下,所以叫慈氏菩薩說。

  彌勒翻成中國話叫做慈,慈是姓,名字叫阿逸多,翻成無能勝,慈氏菩薩說應該說出時間。佛在世時,彌勒菩薩是個比丘,在中阿含經裏,佛爲彌勒菩薩授記,他將在人壽八萬歲時來這個世界成佛,所以雖然他是比丘,他還是菩薩,這個說字,時間是在無著菩薩那個時代,通常是說佛滅度後九百年時,有人考查佛教史,就在四世紀時,無著菩薩出生在印度,無著菩薩與彌勒菩薩的關系還是要先說明的。

  無著菩薩是在小乘佛教裏出家,他修學小乘的空觀而不能契入,他的個性剛烈,爲了不能契入就想要自殺,這時賓頭盧尊者在東方世界看見了,就來開導他空觀,說空觀的道理,聽了尊者的開示他就不自殺了。依據賓頭盧尊者的開示修空觀成功了,但他覺得佛法的理論應該不是這樣的,所以他又不滿足,但他知道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所以他就去請教他,彌勒菩薩就爲他宣說大乘的空觀,他又回到人間來修行就成功了。他本來是學小乘佛教的,現在他回小向大了,但其它還有人不相信大乘佛法,所以他就請彌勒菩薩來到人間宣揚佛法,彌勒菩薩答應了,就在夜間來到無著菩薩的講堂,放大光明演說佛法,無著菩薩聽彌勒菩薩講解,所記錄出來的就是瑜伽師地論。夜間彌勒菩薩講,白天無著菩薩就爲大衆宣揚,大衆也有人能聽見彌勒菩薩講,但看不見彌勒菩薩的身相,只能看到光明,只有無著能看見。這個菩薩戒本經就是出在瑜伽師地論的戒品裏,所以彌勒菩薩說的說字,這個因緣就是這個回事。

  【釋譯者】

  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于姑臧譯

  北涼是時代,天竺-印度,叁藏法師是昙無谶是北涼時來到中國,北涼是在南北朝晉宋之間的十六國之一,姑臧是中國甘肅的武威縣那個地區,那時北涼的國王是沮渠蒙遜。叁藏法師是能通達經、律、論,叁藏學習修行又能弘揚的人。法-經律論,以法爲師,法就是師,法是我們的師長,所以經律論是我們的師長,學習的對象,對這經律論有解有行,能爲人師,也稱之法師,這是以人說的。人法師,法是法師,分這二種,但在這裏是指人說的,當然也包括了法。

  這位法師即昙無谶,譯成中國話叫法豐法師,他七歲就出家了,父親早逝,母親是做地毯生意的人,他的母親看見一位法師很有道德,很多人恭敬供養,她感覺很好,就把她兒子送給他做徒弟,就這樣小孩出家了,他的記憶力非常強,一天能誦一萬字,法華經六萬多字,大概七天就全背下來了,他出家之後,背了二百多萬字的經論,昀初也是學小乘佛法,後來他回小向大,大般涅槃經就是他翻譯的,其中也翻譯地持論,菩薩戒本經就是出在地持論中,是在姑臧這地方翻譯的。

  【釋正文】

  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叁聚戒,菩薩鹹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爲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

  藕益大師說這段文是編集的人寫的,究竟是誰寫的也不知道,也許是無著菩薩寫的,但在戒品裏看不到這段文,這篇文章分成叁大段,第一皈敬述意,第二正式列出菩薩有四重四十一輕,第叁說明宗旨,佛教徒凡有做法會或寫弘揚佛法的文字都先要皈命叁寶,請求叁寶的加被能很快成就,沒有一些障緣,皈命有很多種講法,皈-隨順,皈順,命-教導。所以皈命就是我隨順你的教導,有的解釋是以我的命來奉獻給叁寶,盧舍那-即釋迦牟尼佛,它翻成中國話叫淨滿,就是所有的惑業苦這些惡法都滅除了叫淨,一切功德都栽培圓滿了,所以叫淨滿。所有的功德都圓滿了,一切的惑業苦都息滅了,能做到這樣的就只有佛,在佛的叁身來說是佛的圓滿報身,打佛七時念的實報莊嚴土,微塵相海身就是這位佛,是佛的境界。佛來到人間教化衆生現叁十二身八十種好,是佛的化身,還不是佛的真實面目,所以皈命盧舍那就是我聽您的教導,不敢違背,我皈依釋迦牟尼佛也皈依十方諸佛,金剛是贊歎佛所成就的功德是堅固不可破壞的,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用金剛來贊歎般若的堅固不可破壞,我們平常的人也有的智慧,但智慧不堅固,容易爲煩…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