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受五戒(心觀法師)

  受五戒

  心觀法師

  授五戒儀規

  一、預備工作

  提前擺好供桌、法座、本師像、香、花、碟等。提前統計好受戒人數,禀白法師。提前安排十位居士訓練迎請儀式。受戒者提前進入大殿,對面立。維那大略介紹請師、 禮拜、問訊、長跪等儀軌。

  二、迎請和尚

  維那呼: 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一起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禮佛叁拜。

  迎請和尚。問訊。(執香、花者封面立。)

  諸善男子、善女人一起向上排班,至誠頂禮

  和尚叁拜。

  和尚雲:問訊。

  衆答: 依教奉行。

  維那呼:未後先行。(回到大殿,隨從四人歸位,二花供佛前,軌香二人立門兩側,第叁遍“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上香。)

  叁、和尚禮佛升座

  (舉香贊,和尚拈香、禮佛、升座)

  香 贊:……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叁遍)

  維那呼:諸善男子、善女人一起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叁拜。

  和尚雲:問訊。

  衆 答:依教奉行。

  推那呼:長跪、合掌。

  四、和尚開示

  和尚雲:善男子、菩女人等。

  衆答:阿彌陀佛!

  和尚雲:昨天下午,已經向大家略略地講解怎樣感發戒體。今天,大家就要正式按儀式,虔誠、端正一心地秉受五戒。下面,先聽我略爲開導。善男子、善女人等。

  衆 答:阿彌陀佛!

  和尚雲:汝等當谛聽!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的根本。就世法來說,受持五戒就具備了作人的基本道德。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世間的有識之士依此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佛弟子,秉受五戒,從淺的世間法來講有類同之處:五戒第一條不殺生戒,相當于五常的“仁”;不偷盜稱爲“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稱爲“信”;不飲灑是“智”。在安定社會、網維人綸方面,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有相似的功用。但是,要知道,世間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只是止于世法,而五戒卻具備了出世的功用。它可以轉世間有漏的苦法成爲我們解脫的無漏功德。五戒是超凡入聖的種子,近則爲人天之因,是得人身的保障;遠爲成就聖道之本,郎成佛的種子。

  《善生經)雲:“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大家都知道叁界無安,猶如火宅。人有生老病死,物質世界有成住壞空。如果想越度生死的苦海,就應當至誠一受五戒。佛法以五戒爲基礎,進而往上是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佛法大海漸次而入,依之漸次修畢,就是從淺到深,次第地修學,受戒後又能夠清淨不犯,就能圓滿屍波羅蜜,乃至圓滿無上菩提,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五戒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正如經中所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房舍、臥具、飲食、醫藥四事供養,一個也不遺漏地布施滿天下的衆生,供養一百年,都不如一天一夜持戒的功德大。因爲戒法遍通有情、無情境。昨天下午有講,受戒時,緣一切情境、非情境上,發斷惡、修善、度衆生的願,通于一切有情,從人到牛、狗、貓等。在每一個有情身上都有持戒的功德。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對法界一切衆生實行了五大布施:如不偷盜,就是對所有衆生進行了財布施;不殺生。就是對一切衆生進行了無畏布施;將五戒功德廣泛地向人宣說,就施行了法布施。因此,受戒以前,所行善法是有局限的;而受持戒法的利益是無限的,可以將有漏的報身轉變成無漏的功德,這就是持戒行善與不持戒行善的不同,所以,持戒功德遠遠超過了前面所說的單單用四事供養滿天下求生的功德。

  

  第一、懂得如何緣境發心。

  受戒既然有這麼大的功德。能否得到受戒的功德,關鍵還在于:受戒時能不能得到戒體。得到戒體才能在受戒以後依體起講,任運止惡修善:否則,沒有戒體,如何將有漏的報身轉成無漏的功德呢

  而獲得戒體的關鍵則在于緣境發心。所以,第一點就要懂得如何緣境發心。

  戒法微妙,體周法界。也就是說,佛的戒法是依于一切境而製。如果不製戒,我們的惡心就無法收斂,一念嗔心,就不簡擇一切人、一切處,馬上罵他、打他、殺他。如果一念貪心生起,爲了飽亨自己的口福。就會不加簡擇,管他是雞還是魚,吃了再說。所以,惡心起時,通于一切有情。因此,佛的戒法也就依境而製。戒體從哪兒感發呢

  還是從情境、非情境上發的。情境就是有情識的境,非情境就是微塵國土、山河大地等無情的境。

  爲什麼受戒時要遍緣法界一切情境、非情境呢

  因爲我們衆生造作惡業的時候,是由于被現前的境界所迷惑。如起貪心要偷,偷就是境,能偷的是自己,所偷的是財物。既然惡業是依境而起的,同樣,善戒亦從境而生。所以受戒的時候,須偏緣十法界情非情境,把以前所起的惡念、所做的惡法。現在用善念把它轉動,轉動的力量來自哪呢

  來自我們所發的叁種誓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就是要把無始劫以來所作惡業,全部翻轉過來,成爲清靜的善種子,種到八識田裏。這善種子就是戒體,是成爲聖道的根本。因爲我們發的慈悲心遍于一切境,所以,得戒的當下,刹那之間,就將此凡夫有漏之身變成清淨無染的法身。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只是種個善根而已。

  第二,當發上品心。求得上品戒。

  我們知道,受戒發心有叁品:即上品心、中品心、下品心,得到的戒體也隨之有叁種:即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下品心只是爲了自己,雖然想到要慈悲衆生,但是卻不去幫他,中品心,雖然也幫助他人,但卻不能徹底地利益他。上品心,就是發願勤修戒定慧,希望能夠成就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而且依此引導衆生證入涅槃,並且發令正法久住的心。居士也有維護正法的責任。如果能發這種心,就稱爲上品心。今受五戒,當發上品心,求得上品戒。這是第二點。

  第叁、正作法時用心承仰。

  第叁點,正做法時,一定要發殷重心,心境相應是納受戒體的關鍵所在。因爲五戒戒體于叁歸時感發,所以,正作叁歸法時會提醒大家,不可以散亂,要至誠恭敬、專注,用心承仰。如果稍微失念,打妄想,就會錯過得戒的良機,甚爲可惜。

  另外,由于五戒是聖道本基,因此,必須對受戒的人進行簡擇:如果曾經做過七種事,就形成受戒的遮障,不能受戒;即使受戒,此人也不得戒。所以,在授前,先依經律問遮難。

  維那呼:一起起立,頂禮叁拜。

  和尚雲:一拜

  衆答:依教奉行。

  維那呼:長跪。

  五、具問遮難

  和尚雲:善男子、善女人等。

  衆答:阿彌陀佛!

  和尚雲:大家既然發心受五戒,現在,依《善生經》,先問遮難,

  方可爲汝等授戒。遮難,就是如果做了以下的七件事,就成爲受戒的障礙,也就是不許受戒。大家人多,自己不要欺騙白己,如果做了這七種事中的任何一事,“自己就悄悄地退出。如果不退,就說明是清淨的。

  第一、是否曾經盜過現前的僧物

  如果沒有,就回答“無”:有,就自動退出。

  僧物有四種: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現前現前物、十方現前物。例如,盜常住常住物,常住常住物是常住固定的資産,“只供出家人受用。不許持出界外。如果偷盜,或非理侵損,就屬于“盜現前僧物”。

  或者“盜十方常住物”。像我們出家人早齋、中齋吃的飲食,一打板,可以供十方的出家人食用,屬于十方常住物。居士們來到寺院裏親近叁寶,也要懂得怎樣才能增長功德,怎樣會喪失功德。凡是供僧的飲食,我們出家人都會問,除了供出家人外,通不通居士

  如果對方說沒有局,通出家、在家人,那麼,這頓齋飯在家人可以吃。但是,如果供齋的居士說:我有局,專門需養出家人。這樣,這頓飯錢居士就得自己出。一定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大家供齋的時候,都想著養叁寶,從出家人身上培福,有時候不願意供俗人。所以,戒律有製,供僧的物品只能出家人受用。如果懷有盜心,偷取了供僧的東西,這是不可以的。

  第二、是否在父母兄弟姐妹六親中行過淫欲欲

  這也是遮止不可以的。如果有犯,必須用大乘法忏悔清淨。

  八、忏 悔

  和尚雲: 上來迎請叁寶證明,現在,叁寶慈光攝照我們每一個人。恐怕無始劫來乃至今生,我們所造種種惡業,障閉心源,不堪納受。因此,在叁寶前,大家要生大慚愧心,生大恐怖,念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苦,發菩提心,求哀忏悔。罪業消除,道器清淨。方能如法受戒。

  忏悔的言詞本來應該人家自己來說,但是恐怕人多,你一言,我一語,太雜亂,因此,隨著我說來忏悔。也不要局千詞句,因爲廣深忏悔文是古人德作的,所以,義理非常深廣。或者依于《華嚴經》“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這是忏悔的總綱。

  我們從于無始至今生,有沒有作毀破叁寶的事

  不要說過去生,就是今生,我們是否毀壞過佛像,或不恭敬佛法?或者在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誹謗大乘經典。雖然今生我們沒有直接殺害父母,但我們能否孝養順父母

  或者在僧伽藍內做不清淨的事,即汙僧伽藍。或者破壞別人清淨的修行,或者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種種邪見,說沒有因果。不親近善知識,反去親近惡友,違背善知識的教導。不僅自己作各種惡業,而且還教別人去做。或者我們做買賣,鬥稱欺诳……如是這些無量無邊的罪過。如果有,都應該忏悔。既然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就隨我來說:

  我弟子某甲(各稱法名),從于慧始,乃至今生,所做一切罪業,有知無知,有疑無疑,令皆發露仟悔。

  維那呼:一起起立。

  和尚雲:善男子、善女人等。

  衆答:阿彌陀佛!

  和尚雲:隨我音聲作觀,叁寶慈光照攝頭頂,使我所做一切罪業。在叁寶慈光攝照下,一切罪業消除,隨我音聲如法作觀。

  我弟子某甲(各稱法名)。

  從于無始,以至今生,毀破叁寶,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殺…

《受五戒(心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