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受五戒(心观法师)

  受五戒

  心观法师

  授五戒仪规

  一、预备工作

  提前摆好供桌、法座、本师像、香、花、碟等。提前统计好受戒人数,禀白法师。提前安排十位居士训练迎请仪式。受戒者提前进入大殿,对面立。维那大略介绍请师、 礼拜、问讯、长跪等仪轨。

  二、迎请和尚

  维那呼: 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礼佛三拜。

  迎请和尚。问讯。(执香、花者封面立。)

  诸善男子、善女人一起向上排班,至诚顶礼

  和尚三拜。

  和尚云:问讯。

  众答: 依教奉行。

  维那呼:未后先行。(回到大殿,随从四人归位,二花供佛前,轨香二人立门两侧,第三遍“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上香。)

  三、和尚礼佛升座

  (举香赞,和尚拈香、礼佛、升座)

  香 赞:……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维那呼:诸善男子、善女人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和尚三拜。

  和尚云:问讯。

  众 答:依教奉行。

  推那呼:长跪、合掌。

  四、和尚开示

  和尚云:善男子、菩女人等。

  众答:阿弥陀佛!

  和尚云:昨天下午,已经向大家略略地讲解怎样感发戒体。今天,大家就要正式按仪式,虔诚、端正一心地秉受五戒。下面,先听我略为开导。善男子、善女人等。

  众 答:阿弥陀佛!

  和尚云:汝等当谛听!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间善法的根本。就世法来说,受持五戒就具备了作人的基本道德。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世间的有识之士依此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佛弟子,秉受五戒,从浅的世间法来讲有类同之处:五戒第一条不杀生戒,相当于五常的“仁”;不偷盗称为“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称为“信”;不饮洒是“智”。在安定社会、网维人纶方面,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有相似的功用。但是,要知道,世间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只是止于世法,而五戒却具备了出世的功用。它可以转世间有漏的苦法成为我们解脱的无漏功德。五戒是超凡入圣的种子,近则为人天之因,是得人身的保障;远为成就圣道之本,郎成佛的种子。

  《善生经)云:“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大家都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有生老病死,物质世界有成住坏空。如果想越度生死的苦海,就应当至诚一受五戒。佛法以五戒为基础,进而往上是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佛法大海渐次而入,依之渐次修毕,就是从浅到深,次第地修学,受戒后又能够清净不犯,就能圆满尸波罗蜜,乃至圆满无上菩提,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五戒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正如经中所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房舍、卧具、饮食、医药四事供养,一个也不遗漏地布施满天下的众生,供养一百年,都不如一天一夜持戒的功德大。因为戒法遍通有情、无情境。昨天下午有讲,受戒时,缘一切情境、非情境上,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通于一切有情,从人到牛、狗、猫等。在每一个有情身上都有持戒的功德。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对法界一切众生实行了五大布施:如不偷盗,就是对所有众生进行了财布施;不杀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进行了无畏布施;将五戒功德广泛地向人宣说,就施行了法布施。因此,受戒以前,所行善法是有局限的;而受持戒法的利益是无限的,可以将有漏的报身转变成无漏的功德,这就是持戒行善与不持戒行善的不同,所以,持戒功德远远超过了前面所说的单单用四事供养满天下求生的功德。

  

  第一、懂得如何缘境发心。

  受戒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德。能否得到受戒的功德,关键还在于:受戒时能不能得到戒体。得到戒体才能在受戒以后依体起讲,任运止恶修善:否则,没有戒体,如何将有漏的报身转成无漏的功德呢

  而获得戒体的关键则在于缘境发心。所以,第一点就要懂得如何缘境发心。

  戒法微妙,体周法界。也就是说,佛的戒法是依于一切境而制。如果不制戒,我们的恶心就无法收敛,一念嗔心,就不简择一切人、一切处,马上骂他、打他、杀他。如果一念贪心生起,为了饱亨自己的口福。就会不加简择,管他是鸡还是鱼,吃了再说。所以,恶心起时,通于一切有情。因此,佛的戒法也就依境而制。戒体从哪儿感发呢

  还是从情境、非情境上发的。情境就是有情识的境,非情境就是微尘国土、山河大地等无情的境。

  为什么受戒时要遍缘法界一切情境、非情境呢

  因为我们众生造作恶业的时候,是由于被现前的境界所迷惑。如起贪心要偷,偷就是境,能偷的是自己,所偷的是财物。既然恶业是依境而起的,同样,善戒亦从境而生。所以受戒的时候,须偏缘十法界情非情境,把以前所起的恶念、所做的恶法。现在用善念把它转动,转动的力量来自哪呢

  来自我们所发的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就是要把无始劫以来所作恶业,全部翻转过来,成为清静的善种子,种到八识田里。这善种子就是戒体,是成为圣道的根本。因为我们发的慈悲心遍于一切境,所以,得戒的当下,刹那之间,就将此凡夫有漏之身变成清净无染的法身。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只是种个善根而已。

  第二,当发上品心。求得上品戒。

  我们知道,受戒发心有三品:即上品心、中品心、下品心,得到的戒体也随之有三种:即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下品心只是为了自己,虽然想到要慈悲众生,但是却不去帮他,中品心,虽然也帮助他人,但却不能彻底地利益他。上品心,就是发愿勤修戒定慧,希望能够成就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且依此引导众生证入涅槃,并且发令正法久住的心。居士也有维护正法的责任。如果能发这种心,就称为上品心。今受五戒,当发上品心,求得上品戒。这是第二点。

  第三、正作法时用心承仰。

  第三点,正做法时,一定要发殷重心,心境相应是纳受戒体的关键所在。因为五戒戒体于三归时感发,所以,正作三归法时会提醒大家,不可以散乱,要至诚恭敬、专注,用心承仰。如果稍微失念,打妄想,就会错过得戒的良机,甚为可惜。

  另外,由于五戒是圣道本基,因此,必须对受戒的人进行简择:如果曾经做过七种事,就形成受戒的遮障,不能受戒;即使受戒,此人也不得戒。所以,在授前,先依经律问遮难。

  维那呼:一起起立,顶礼三拜。

  和尚云:一拜

  众答:依教奉行。

  维那呼:长跪。

  五、具问遮难

  和尚云:善男子、善女人等。

  众答:阿弥陀佛!

  和尚云:大家既然发心受五戒,现在,依《善生经》,先问遮难,

  方可为汝等授戒。遮难,就是如果做了以下的七件事,就成为受戒的障碍,也就是不许受戒。大家人多,自己不要欺骗白己,如果做了这七种事中的任何一事,“自己就悄悄地退出。如果不退,就说明是清净的。

  第一、是否曾经盗过现前的僧物

  如果没有,就回答“无”:有,就自动退出。

  僧物有四种: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例如,盗常住常住物,常住常住物是常住固定的资产,“只供出家人受用。不许持出界外。如果偷盗,或非理侵损,就属于“盗现前僧物”。

  或者“盗十方常住物”。像我们出家人早斋、中斋吃的饮食,一打板,可以供十方的出家人食用,属于十方常住物。居士们来到寺院里亲近三宝,也要懂得怎样才能增长功德,怎样会丧失功德。凡是供僧的饮食,我们出家人都会问,除了供出家人外,通不通居士

  如果对方说没有局,通出家、在家人,那么,这顿斋饭在家人可以吃。但是,如果供斋的居士说:我有局,专门需养出家人。这样,这顿饭钱居士就得自己出。一定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大家供斋的时候,都想着养三宝,从出家人身上培福,有时候不愿意供俗人。所以,戒律有制,供僧的物品只能出家人受用。如果怀有盗心,偷取了供僧的东西,这是不可以的。

  第二、是否在父母兄弟姐妹六亲中行过淫欲欲

  这也是遮止不可以的。如果有犯,必须用大乘法忏悔清净。

  八、忏 悔

  和尚云: 上来迎请三宝证明,现在,三宝慈光摄照我们每一个人。恐怕无始劫来乃至今生,我们所造种种恶业,障闭心源,不堪纳受。因此,在三宝前,大家要生大惭愧心,生大恐怖,念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苦,发菩提心,求哀忏悔。罪业消除,道器清净。方能如法受戒。

  忏悔的言词本来应该人家自己来说,但是恐怕人多,你一言,我一语,太杂乱,因此,随着我说来忏悔。也不要局千词句,因为广深忏悔文是古人德作的,所以,义理非常深广。或者依于《华严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是忏悔的总纲。

  我们从于无始至今生,有没有作毁破三宝的事

  不要说过去生,就是今生,我们是否毁坏过佛像,或不恭敬佛法?或者在善根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诽谤大乘经典。虽然今生我们没有直接杀害父母,但我们能否孝养顺父母

  或者在僧伽蓝内做不清净的事,即污僧伽蓝。或者破坏别人清净的修行,或者焚毁塔寺,盗用僧物,起种种邪见,说没有因果。不亲近善知识,反去亲近恶友,违背善知识的教导。不仅自己作各种恶业,而且还教别人去做。或者我们做买卖,斗称欺诳……如是这些无量无边的罪过。如果有,都应该忏悔。既然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就随我来说:

  我弟子某甲(各称法名),从于慧始,乃至今生,所做一切罪业,有知无知,有疑无疑,令皆发露仟悔。

  维那呼:一起起立。

  和尚云:善男子、善女人等。

  众答:阿弥陀佛!

  和尚云:随我音声作观,三宝慈光照摄头顶,使我所做一切罪业。在三宝慈光摄照下,一切罪业消除,随我音声如法作观。

  我弟子某甲(各称法名)。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

《受五戒(心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