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失:一、不能積集善法。二、這一生不能得無生法忍。應當更受,也就是你要再發無上菩提心。
今問諸大士:是中清淨不?
是問各位是否清淨,沒有違犯,當問叁遍後。
默然故。
就表示大家清淨了。
是事如是持。
就應長久地,繼續持菩薩戒,並且半月半月一起集合起來誦戒。
諸大士:此菩薩衆多突吉羅法,是菩薩摩得勒伽,和合說。
前面是四重戒,以下是四十一輕戒,這裏說衆多突吉羅法意思是說每一條裏,其實也會了很多條,所以這叫做衆多突吉羅法,突吉羅是印度話,翻到中國是惡作惡說:這分兩方面來說,若以行爲上犯戒就是惡作,在語言上犯戒,就叫做惡說,這是總標,下面是別列,四十一條是昙無谶翻譯的,但是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翻的比他多一點,玄奘法師翻譯的就是多出了殺盜淫妄之開遮戒條,然昙無谶沒有翻,其它大概都相同。
不供養叁寶戒第一若菩薩,住律儀戒,于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衆;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贊歎叁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是名爲犯衆多犯;若不恭敬,若懶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汙起;若忘誤,犯非染汙起。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供養佛法僧寶。
佛法僧叁寶是佛法的根本,我們佛教徒理應該敬心供養,所以列爲輕戒第一條。「若菩薩,住律儀戒」,若是一位發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人,學習了菩薩戒又持菩薩戒者而言。住者善護菩薩律儀而不違犯之謂住。這條戒是說違犯這條戒的人。就是這爲住律儀戒的菩薩。律儀戒能防止一切過非,那麼一位安住律儀戒的菩薩,應該對以下所說的事都能辦到。
「于一日一夜中」:是說時限。即二十四十時。是說時限。以我們世間上人的壽命來說,八十歲,一百歲,一百二十歲的人很少。菩薩戒是通于七衆的,自從受菩薩戒以後,不管你學習佛法有多久。壽命多長,于每一日夜裏都應該栽培善根,供養叁寶。所以一日一夜是約時間說的。以下是舉出所供養的叁寶。「若佛在世,若佛塔廟」:爲佛寶。假定佛在世的時候,或如果說佛滅度後,佛教徒爲佛建塔,供養佛的舍利,尊像。這樣說佛在世時候或佛滅度時候,都有一個所尊敬的所緣境。這個塔說全了,就叫做塔婆,印度話是支提,窣堵婆,翻到中國話是積聚的意思,也就是積聚土木瓦石而成一個塔的形像。佛的舍利是佛無量無邊的戒定慧,六波羅蜜的清淨功德所熏習成的,戒定慧的熏修所成就的舍利叫積聚。亦翻作靈廟,就是聖人的舍利,尊像所供奉的地方。所以在一日一夜都應該對佛的塔妙供養。
「若法,若經卷」:法是佛在世時爲一切衆生所演說的法,也就是佛在世時佛的音聲語言。音聲語言是能顯示的,在這能顯示裏邊有所顯示的是法,就是義,法裏有義。經卷,佛在世時,所說的法用語言文字記錄出來的可能很少,也可能沒有。佛滅度後百余年,就用語言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就名爲經卷了。以上是通說,以下是別說。
「若菩薩修多羅藏」:翻成中國話就是契經。「若菩薩摩得勒伽藏」:就是論藏,現在是律裏面說的,所以當然也包括了律藏。這就是法寶說的。
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經卷?這裏面有淺深不同的含義,當然是我們佛教徒程度的問題,我們凡夫沒有成就無漏的戒定慧的時候,我們所謂的經卷就是指語言文字的經卷了,我們所謂的佛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或是泥塑木雕,畫家所畫的這就是佛。另外的我們別無所知,總言是在經論上,文字上,諸法如即是佛,但這也還是文字上的分別,實際上我們還是不知,什麼叫諸法如?這是我們佛教徒(弟子)程度的問題。以下說的是僧寶。
「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衆」:在僧寶裏,很明顯的比丘僧就是初果乃至四果阿羅漢(爲寶),是指小乘的比丘。若十方世界大菩薩衆,這是大乘佛法裏的僧寶,這裏加了大字,是指已成就聖道的大菩薩,不是凡夫菩薩。我們平常說叁賢十聖,大菩薩衆,這是大乘的。若比丘僧是小乘;若法,若經卷是小乘;菩薩修多羅,菩薩摩得勒伽是大乘。但是不管大乘小乘,我們都是以釋迦牟尼佛爲本師,這就是佛法僧叁寶。底下說違犯這條戒的相貌。
「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一個受了菩薩戒,已發了菩提心的人,他在一日一夜中,沒有或少或多來供養叁寶就犯了這條戒。所供養之物有香花、生果等很多很多供養是昀好了,乃至昀少要一頂禮,這是身業供養。如果連一個禮拜都沒有,就是犯了這條戒了。「乃至不以一偈,贊歎叁寶功德」:這是口業沒有供養。如果連一個偈頌贊歎叁寶功德也沒有做,那就是犯戒了。
「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這是意業。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的戒品裏,說的是乃至一剎那頃能生出清淨的信心,能念叁寶的功德,即一念「信」心者。清淨的信心這句話,從信這個字看來,好像淺一點的事,我對佛法僧生起了一念信敬之心,這就是意業的供養叁寶。
昙無谶翻譯的文,信字沒有顯示出來,就是淨心。信這個字也是有深有淺的。我們凡夫初開始發心的時候,假設能看見佛的威德、神通、道力而有信心,但我們末法時代,那裏看得見佛?那就得從經論語言文字上的閱讀而生起一點信心,這信心當然很膚淺的。可是現在是說,菩薩住律儀戒,發了無上菩提心,受持菩薩戒的人,他應該有一段時間修學佛法了,那麼他的一念信敬之心也應該不是膚淺的,所以這裏的信敬心通于深淺的。
如果具體的說什麼叫一念淨心?就是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以後,在佛法裏你一定有一個修持的法門,或者你愛持咒、愛坐禅、或受持讀誦大乘經典,或按原來佛教的語言說,或你愛修六波羅蜜、修止觀、奢摩他、毘缽舍那、或四念處、叁十七道品等,不管坐禅或站,你心裏在這個法門上能清淨的運用,這個法門在你心裏如法運轉時,那就叫一念淨心。這裏說乃至不能一念淨心,是說在昀短的時間內都不能做到一念淨心。這是說意業上對叁寶的供養。其實你身業上在磕頭禮拜時也是意業的力量,如果意業不動,身體怎麼會磕頭禮拜呢?口業的贊頌也是意業的力量,這樣說,其實叁業都出自意業,也就是說意業的恭敬表現在身業、語業上,如果沒有表現在身業語業上而意業裏有清淨的六波羅蜜的活動,那就叫做淨心供養。
現在說這叁業的供養是昀少的了,卻連一晝夜之中你都沒有做,是名爲犯衆多犯,這就違犯了不供養叁寶戒。以下又開示我們,犯這條戒有兩種不同:一、染汙犯,二、不染汙犯。若不恭敬。我們沒有這樣供養叁寶,這動機就是對叁寶沒有恭敬心。多少有點輕慢,嚴格說就是輕慢。
「若懶惰,若懈怠」:懶惰即懈怠,懈怠即懶惰,用白話說就是提不起精神來,提不起勁去禮拜、贊歎修六波羅蜜。或者說懶惰就是不能修善法,懈怠就是不能斷惡法,應該贊歎而不贊歎,就犯這條戒了,這是個過失,不能除掉就叫懈怠,所以不能修善斷惡就叫懶惰懈怠,而心裏昀主要的原因是對叁寶沒有恭敬心。心裏沒有恭敬心就提不起勁去頂禮、贊歎、一念淨心,這些都做不到。如果是這樣的原因違犯了這條戒,即是染汙心生起的,所以叫染汙犯。犯這樣的戒至少要對一個人忏悔的。
「若忘誤,犯非染汙起」:如果是因爲事情太多而忘了去頂禮或贊頌佛的功德等,或因時間太匆促趕著出門而忘了禮拜叁寶,這不是心裏有意要這樣做,但事實上卻已經是沒有身口意的供養了,所以名爲非染汙起,也就是沒有生起輕慢的染汙心,這樣的話,要到佛前自己忏悔。
「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供養佛法僧寶」:淨心地,這是聖人的境界,是見了諸法實相,心離一切分別相的人叫入淨心地菩薩,這是大乘佛法裏開示的,以下舉個例子:如得不壞淨比丘,這是小乘佛法裏說的聖人境界,不壞淨比丘就是初果,這樣說來入淨心地也就是菩薩十地的初歡喜地。這裏加個如字,表示大乘的初歡喜地和小乘的初果是相同的,但大乘的入淨心地菩薩智慧會高一點。在阿含經、阿毘昙論裏說到不壞淨比丘的四不壞信,即初果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沒得初果前,說我也信佛法僧戒是靠不住的,如果沒有人和你辯論,你還會有信心,如果有邪智慧的人跟你講,你的信心就會動搖了。如果說我這一生還有信心,可是死後再來第二生還有沒有信心呢?可能靠不住,所以都不可以說是不壞信。只有到了初果以後再來,他不需要學習,還是對佛法有信心,信心是不壞的。
得初果以後,他的內心斷了分別我執,他的正念,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一現起時,內心也是清淨無爲的,所以叫不壞淨比丘。大乘的入淨心地菩薩就像不壞淨比丘一樣,常法供養佛法僧寶。這不壞淨比丘沒有去拜佛,香花供佛,偈頌贊佛,但他常用殊勝法的境界去供養佛法僧寶。
法供養有二個意思:一、是正念現前時,心裏特別清淨,這一念清淨心就是法供養,是昀殊勝的供養;二、這種人對佛法僧戒有不可壞的信心,他一定會禮拜佛,用偈頌贊佛,也能用清淨心供養,所以入淨心地菩薩也和不壞淨比丘一樣常法供養佛法僧寶。用殊勝的供具,無量的香花,四大海水做像須彌山一樣大的一個燈來供養佛。寶是特別珍貴的意思。我們沒有見過佛,大殿裏泥塑木雕或黃金造的佛像,這是佛嗎?成佛之道說:真佛非相佛。
北魏周武帝要滅佛時,說出一個道理,他說:佛是無爲的,這些瓦礫土不是佛,所以把它們消滅掉。他想毀滅佛教,就用這個理由做借口。但他當時是召集許多佛教的高僧大德來宣布要毀滅佛教,當時有一位十地經譯述論的慧遠大師站起來反對周武帝的這種理論,他說:無爲是佛,諸法如是佛,這是經論上的話,可是現在是像法時代,凡夫的世界不能這麼說,還是要…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