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时代是位三藏法师大比丘啊!为什么你现在这么笨?因为你吝法,人家问你你都不肯教,所以你今生一无所知,你愚痴啊!佛就呵斥他,佛呵斥他之后又向他开示,当下就得了阿罗汉果,所以以前的善根没有白栽培,是业障障住了,所以佛告诉他,你现在到王宫去应供还来得及,你去时到上座去坐,那么他就很欢喜,大阿罗汉的境界就是不一样,他去了就到上座坐了下来,这些比丘看他坐上座,心里很着急,骂他这么笨还敢坐上座。但是在国王面前不敢出声,过了一会儿,应供完了,这时大家要给国王祝愿的,这时大家替他着急了,但是他的法语,说得很好,一句一句的说得有力量,这五百位比丘大为吃惊。所以吝法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瞋不受悔戒第三若菩萨,瞋恚,出粗恶言,意犹不息,复以手打,或加杖、石,残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忏,结恨不舍,是名第三波罗夷处法。
若菩萨内心里愤怒,或者有人得罪他,而不接受人家忏悔。假设受了菩萨戒的人,他心里面瞋恚,这个瞋就是愤怒的意思,但是也有一点想要伤害对方的动机,所以这个对于受了菩萨戒的人是不应该有的。当瞋这种烦恼现起来时,还不知道自己不对,就出粗恶言,可能对方对他有所伤害,因此发出粗恶的语言来毁辱对方。本来发发个脾气就好了,结果不是,反而意犹不息。内心的恨还不能停下来,复以手打。并且用手去打对方,或加杖、石来伤害对方,来残害、来恐怖,用这些行动,瞋恚是内心,出恶言是语,复以手打,或加杖石这是身口意三业都是愤怒伤害对方。瞋恨增上,这可以知道这菩萨瞋恨很强很有力量。
犯者求悔,不受其忏,那么忤犯他的人,得罪他的人自己也感觉到不对,就好言向他哀求,向他忏悔。不受其忏,这个菩萨不接受他的忏悔,结恨不舍,他内心所结的恨他还不弃舍,继续愤怒,由此可看出两样事:一、常常发脾气这瞋恨心就愈来愈大。二、如果受比丘、菩萨戒的人在佛法里,还有瞋恨,表示不能善用佛法来加以对治,所以瞋心一直增长。因此对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违背了大悲心。
在大毘婆沙论上说到提婆菩萨,他是龙树菩萨之弟子,他是深入般若波罗蜜无相法门,有大辩才,能够降伏很多外道,因此有的外道在理论上辩不过他时,后来就拿着刀,趁他在树下静坐时,从腹部刺杀他,肠子都流出来了,可是提婆菩萨还能说话,他不愤怒,就向那人说:「你这个人胡涂啊!怎么可以做出这种愚痴的事来,现在我这件袈裟你赶快披上就走吧!免得我那些未得圣法的徒弟会来杀你,你赶快跑!」由此可看出提婆菩萨到这个时候还有慈悲心,他爱护伤害他的人,而且伤害他那种程度,他还能说话,这是一个特点,慈悲心不变,可看出他具有般若波罗蜜无相智慧之修养,因此提婆菩萨有资格代表佛教,也就是他的身、口、意有佛法的气度。
所以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应该有瞋恚,出粗恶言……结恨不舍。前面自赞毁他,是为他利养,也是贪,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也是贪,而这条菩萨出粗恶言,这是瞋。也就是由贪心而犯戒,由瞋心而犯戒,若没有烦恼,自然就不犯戒了,因此就要用佛法来对治自己,来净化自己,所谓悠游法海六十年,我们这一念心常在法海里沐浴,慢慢地这烦恼的尘垢就没有了,可爱的境界不贪,可怒的境界不怒,心中常保清净自然,既可作为一个比丘菩萨了。
谤乱正法戒第四
这谤毁,毁乱佛法,在佛法来说是非常重要,不但对个人严重影响,对佛法的兴衰也特别地重要。
若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
发了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人,并且精神正常,谤菩萨藏,他毁谤大乘佛教,佛法有经、律、论三藏,也有说是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也就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这两部份,有的说对于大乘佛法加以破坏、愤怒,或者说不合理……故言谤毁佛教,这里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以说相似法,乃是以自己说出与佛法相似的一种法,就是容易混淆,使得大家认为这也是佛法。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有一种是外道故意进入佛门来破坏,但有一种是很聪明,也学习经律论,但却说出一种相似的佛法。但不是佛法,因此把正念的佛法给掩蔽了,这就是在破坏佛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这炽然就是茂盛的意思。这种人有可能是有福报的人,但却有点邪智慧,也有可能很有世间上的学问,看佛法的经论也读了很多,由于他很有福报,又有辩才又有邪智慧,因此说出相似佛法就有很多人相信,因此就搞得很兴盛,所以就是炽然,原来没有于是创建出相似的佛法,很多人就跟他学习。
也许有佛教徒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认识相似的佛法,我也认为很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昀初学习佛法要虚心一点,不要有成见,并且全面地深入去学习,在中国以大乘佛法流行昀兴盛,而小乘佛法学习的人并不多,但现今也有人注意,学习大乘佛法这件事,如果一个出家人有福报有智慧有能力,这种人如果不能深入佛法时,他便会做很多事,如建庙或成立xx主旨,并且常常要去各方面连系,认识来往很多,精神时间多数都是用在这些事上,他学习佛法,也许只是年轻时学的那一部份,以后的事务太多了,他就没有时间学习佛法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认为就容易出现相似的佛法,而这种人他不能全面地深入佛法,对于佛法认识的也不够,这是一个问题,而为了创建事业的成功,就会创出许多方便的佛法,这些方便的佛法再想一下是不是相似佛法,那么这种人也不会去认识什么是相似佛法。
那如何才能够认识呢?我认为你就要少事,你要少办事,事情愈少愈好,尽量把你的精神与时间放在学习佛法上,现在学习佛法应该比以前容易,参考书多,在教义上,中观唯识,或者再加上如来藏,我们汉译的佛法很丰富,这一切应该都很具足,你深入学习佛法以后你就容易认识什么是相似佛法,什么是真实的佛法,如果你学习不够就很难鉴别,就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相似的,这里就说炽然建立于相似法,我认为佛法的衰败就出现在这里,从这里开始,佛在世时就没有这个问题,佛灭度后有大阿罗汉,菩萨也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有圣人在时,相似佛法很难起来,没有圣人时就不行了,这件事就不容易。
若心自解或从他受,乃说这相似法有这两种不同,若心自解,就是说他内心不如理作意,他有所领解,这不如理作意也可以这样说:比如说在文字上虚妄分别,另外有一种,是他有一点禅定功夫,但学习经论不够,他常常静坐,加上一些不如理作意,于是就发出一种邪智慧,与佛法相似,却又不是佛法,说出这一类的邪法,若心自解,他内心解悟了一些不合道理的事情,但是他经过修行的时候,我们也感觉他很有修行,然而那其实是不一定的,或从他受,由别人那里学习来的,听受别人的讲解,他就这样学习并且弘扬,如此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就是第四波罗夷处法,他就是一个毁谤佛法很重的罪过,我们一般人说一些话,大家还容易辨别是否邪知邪见,但是若遇到那闭关多年有特别的功夫,他说出的道理就容易迷惑人,由此我们可知佛陀真是大智慧啊!在菩萨戒有了这么一条,那么我们把经里面的佛法再与现今传布的佛法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
诸大士:已说四波罗夷法。若菩萨,起增上烦恼,犯一一法,失菩萨戒,应当更受。今向诸大士:是中清净不?
诵戒的人,把前四波罗夷诵完后就问,这是结问这里一共分三个,前四重戒是总标,第二个是别列,第三个是结问。已说四波罗夷法,前面四波罗夷法已说过,若菩萨,起增上烦恼,犯一一法。假设菩萨生起很强大的烦恼犯一一法,他违犯一条一条的四重戒,或犯其中一条,我们说第一条是自赞毁他,第二条是悭惜财法,这都是贪心,贪心有不同差别,有为贪利,利尚未到时生贪心,贪求能归我所有,第二条悭惜财法,是自己已经有了,却不肯施舍,这也是贪,第三条是瞋,第四条毁谤正法,就是邪见、愚痴,因此以贪、瞋、痴三毒犯这四种重戒。
起增上烦恼,是指所犯的贪瞋痴都是上品的烦恼,因此就把所犯的菩萨戒就失掉,若失掉了,就应当更受,你可以再受,重新发无上菩提心,在戒和尚重新更受,这是增上烦恼犯菩萨戒,在戒品有说出增上烦恼的相貌:一、数数现行犯过了,又想再犯。二、都无惭愧-犯了却无羞耻心,不感觉到羞耻。三、深深爱乐-犯了这一条戒,在自赞毁他,大大炫耀,大有所得。四、见思功德-我这样做是有利益的,是对的。以上四种相貌,就是增上烦恼犯一一法,失菩萨戒。
什么叫失菩萨戒呢?昀初在和尚受戒很诚恳,也发无上菩提心,若在受戒由眼见耳闻入到内心上去时,于是在内心成就一个力量,通常说是种子,这个也叫做戒体,现在你若犯了戒,与昀初所发的心是相反的,这样就把戒体破坏掉了,这叫做失菩萨戒,失掉了菩萨戒可以再受,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不是所谓杀盗、淫妄,而是因贪瞋痴起增上,所以可以更受,然而受菩萨戒的条件就是要再发菩提心,若不发无上菩提心,是不可以再受的,受了也不得戒,所以这地方就说犯一一法,应当更受。
但若犯了杀盗淫妄四种戒,那又有不同的说法,若菩萨犯这四种戒,在菩萨戒论有很详细的说明,如果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深爱乐,见思功德,这菩提心就很难生存,是不能再受的,若无上菩提心没有失掉是可以再受,无上菩提心就是大悲心是无上高尚的意愿要广化众生的慈悲心,有这种心,当然也有可能犯戒,但犯的轻,因此戒不失掉,还是菩萨与比丘不同,若犯了杀盗淫妄就完了,就不能再受戒了,不可能再恢复比丘了,若不失菩提心,还可以拜忏,见光见华来灭罪,恢复戒体,若失掉菩提心就不行了,在瑜伽菩萨戒说出两种…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