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失:一、不能积集善法。二、这一生不能得无生法忍。应当更受,也就是你要再发无上菩提心。
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不?
是问各位是否清净,没有违犯,当问三遍后。
默然故。
就表示大家清净了。
是事如是持。
就应长久地,继续持菩萨戒,并且半月半月一起集合起来诵戒。
诸大士:此菩萨众多突吉罗法,是菩萨摩得勒伽,和合说。
前面是四重戒,以下是四十一轻戒,这里说众多突吉罗法意思是说每一条里,其实也会了很多条,所以这叫做众多突吉罗法,突吉罗是印度话,翻到中国是恶作恶说:这分两方面来说,若以行为上犯戒就是恶作,在语言上犯戒,就叫做恶说,这是总标,下面是别列,四十一条是昙无谶翻译的,但是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翻的比他多一点,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多出了杀盗淫妄之开遮戒条,然昙无谶没有翻,其它大概都相同。
不供养三宝戒第一若菩萨,住律仪戒,于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庙,若法,若经卷,若菩萨修多罗藏,若菩萨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若不少多供养,乃至一礼,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是名为犯众多犯;若不恭敬,若懒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丘,常法供养佛法僧宝。
佛法僧三宝是佛法的根本,我们佛教徒理应该敬心供养,所以列为轻戒第一条。「若菩萨,住律仪戒」,若是一位发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人,学习了菩萨戒又持菩萨戒者而言。住者善护菩萨律仪而不违犯之谓住。这条戒是说违犯这条戒的人。就是这为住律仪戒的菩萨。律仪戒能防止一切过非,那么一位安住律仪戒的菩萨,应该对以下所说的事都能办到。
「于一日一夜中」:是说时限。即二十四十时。是说时限。以我们世间上人的寿命来说,八十岁,一百岁,一百二十岁的人很少。菩萨戒是通于七众的,自从受菩萨戒以后,不管你学习佛法有多久。寿命多长,于每一日夜里都应该栽培善根,供养三宝。所以一日一夜是约时间说的。以下是举出所供养的三宝。「若佛在世,若佛塔庙」:为佛宝。假定佛在世的时候,或如果说佛灭度后,佛教徒为佛建塔,供养佛的舍利,尊像。这样说佛在世时候或佛灭度时候,都有一个所尊敬的所缘境。这个塔说全了,就叫做塔婆,印度话是支提,窣堵婆,翻到中国话是积聚的意思,也就是积聚土木瓦石而成一个塔的形像。佛的舍利是佛无量无边的戒定慧,六波罗蜜的清净功德所熏习成的,戒定慧的熏修所成就的舍利叫积聚。亦翻作灵庙,就是圣人的舍利,尊像所供奉的地方。所以在一日一夜都应该对佛的塔妙供养。
「若法,若经卷」:法是佛在世时为一切众生所演说的法,也就是佛在世时佛的音声语言。音声语言是能显示的,在这能显示里边有所显示的是法,就是义,法里有义。经卷,佛在世时,所说的法用语言文字记录出来的可能很少,也可能没有。佛灭度后百余年,就用语言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就名为经卷了。以上是通说,以下是别说。
「若菩萨修多罗藏」:翻成中国话就是契经。「若菩萨摩得勒伽藏」:就是论藏,现在是律里面说的,所以当然也包括了律藏。这就是法宝说的。
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经卷?这里面有浅深不同的含义,当然是我们佛教徒程度的问题,我们凡夫没有成就无漏的戒定慧的时候,我们所谓的经卷就是指语言文字的经卷了,我们所谓的佛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是泥塑木雕,画家所画的这就是佛。另外的我们别无所知,总言是在经论上,文字上,诸法如即是佛,但这也还是文字上的分别,实际上我们还是不知,什么叫诸法如?这是我们佛教徒(弟子)程度的问题。以下说的是僧宝。
「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在僧宝里,很明显的比丘僧就是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为宝),是指小乘的比丘。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这是大乘佛法里的僧宝,这里加了大字,是指已成就圣道的大菩萨,不是凡夫菩萨。我们平常说三贤十圣,大菩萨众,这是大乘的。若比丘僧是小乘;若法,若经卷是小乘;菩萨修多罗,菩萨摩得勒伽是大乘。但是不管大乘小乘,我们都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这就是佛法僧三宝。底下说违犯这条戒的相貌。
「若不少多供养,乃至一礼」:一个受了菩萨戒,已发了菩提心的人,他在一日一夜中,没有或少或多来供养三宝就犯了这条戒。所供养之物有香花、生果等很多很多供养是昀好了,乃至昀少要一顶礼,这是身业供养。如果连一个礼拜都没有,就是犯了这条戒了。「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这是口业没有供养。如果连一个偈颂赞叹三宝功德也没有做,那就是犯戒了。
「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这是意业。唐玄奘大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的戒品里,说的是乃至一剎那顷能生出清净的信心,能念三宝的功德,即一念「信」心者。清净的信心这句话,从信这个字看来,好像浅一点的事,我对佛法僧生起了一念信敬之心,这就是意业的供养三宝。
昙无谶翻译的文,信字没有显示出来,就是净心。信这个字也是有深有浅的。我们凡夫初开始发心的时候,假设能看见佛的威德、神通、道力而有信心,但我们末法时代,那里看得见佛?那就得从经论语言文字上的阅读而生起一点信心,这信心当然很肤浅的。可是现在是说,菩萨住律仪戒,发了无上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的人,他应该有一段时间修学佛法了,那么他的一念信敬之心也应该不是肤浅的,所以这里的信敬心通于深浅的。
如果具体的说什么叫一念净心?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以后,在佛法里你一定有一个修持的法门,或者你爱持咒、爱坐禅、或受持读诵大乘经典,或按原来佛教的语言说,或你爱修六波罗蜜、修止观、奢摩他、毘钵舍那、或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不管坐禅或站,你心里在这个法门上能清净的运用,这个法门在你心里如法运转时,那就叫一念净心。这里说乃至不能一念净心,是说在昀短的时间内都不能做到一念净心。这是说意业上对三宝的供养。其实你身业上在磕头礼拜时也是意业的力量,如果意业不动,身体怎么会磕头礼拜呢?口业的赞颂也是意业的力量,这样说,其实三业都出自意业,也就是说意业的恭敬表现在身业、语业上,如果没有表现在身业语业上而意业里有清净的六波罗蜜的活动,那就叫做净心供养。
现在说这三业的供养是昀少的了,却连一昼夜之中你都没有做,是名为犯众多犯,这就违犯了不供养三宝戒。以下又开示我们,犯这条戒有两种不同:一、染污犯,二、不染污犯。若不恭敬。我们没有这样供养三宝,这动机就是对三宝没有恭敬心。多少有点轻慢,严格说就是轻慢。
「若懒惰,若懈怠」:懒惰即懈怠,懈怠即懒惰,用白话说就是提不起精神来,提不起劲去礼拜、赞叹修六波罗蜜。或者说懒惰就是不能修善法,懈怠就是不能断恶法,应该赞叹而不赞叹,就犯这条戒了,这是个过失,不能除掉就叫懈怠,所以不能修善断恶就叫懒惰懈怠,而心里昀主要的原因是对三宝没有恭敬心。心里没有恭敬心就提不起劲去顶礼、赞叹、一念净心,这些都做不到。如果是这样的原因违犯了这条戒,即是染污心生起的,所以叫染污犯。犯这样的戒至少要对一个人忏悔的。
「若忘误,犯非染污起」:如果是因为事情太多而忘了去顶礼或赞颂佛的功德等,或因时间太匆促赶着出门而忘了礼拜三宝,这不是心里有意要这样做,但事实上却已经是没有身口意的供养了,所以名为非染污起,也就是没有生起轻慢的染污心,这样的话,要到佛前自己忏悔。
「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丘,常法供养佛法僧宝」:净心地,这是圣人的境界,是见了诸法实相,心离一切分别相的人叫入净心地菩萨,这是大乘佛法里开示的,以下举个例子:如得不坏净比丘,这是小乘佛法里说的圣人境界,不坏净比丘就是初果,这样说来入净心地也就是菩萨十地的初欢喜地。这里加个如字,表示大乘的初欢喜地和小乘的初果是相同的,但大乘的入净心地菩萨智慧会高一点。在阿含经、阿毘昙论里说到不坏净比丘的四不坏信,即初果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没得初果前,说我也信佛法僧戒是靠不住的,如果没有人和你辩论,你还会有信心,如果有邪智慧的人跟你讲,你的信心就会动摇了。如果说我这一生还有信心,可是死后再来第二生还有没有信心呢?可能靠不住,所以都不可以说是不坏信。只有到了初果以后再来,他不需要学习,还是对佛法有信心,信心是不坏的。
得初果以后,他的内心断了分别我执,他的正念,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一现起时,内心也是清净无为的,所以叫不坏净比丘。大乘的入净心地菩萨就像不坏净比丘一样,常法供养佛法僧宝。这不坏净比丘没有去拜佛,香花供佛,偈颂赞佛,但他常用殊胜法的境界去供养佛法僧宝。
法供养有二个意思:一、是正念现前时,心里特别清净,这一念清净心就是法供养,是昀殊胜的供养;二、这种人对佛法僧戒有不可坏的信心,他一定会礼拜佛,用偈颂赞佛,也能用清净心供养,所以入净心地菩萨也和不坏净比丘一样常法供养佛法僧宝。用殊胜的供具,无量的香花,四大海水做像须弥山一样大的一个灯来供养佛。宝是特别珍贵的意思。我们没有见过佛,大殿里泥塑木雕或黄金造的佛像,这是佛吗?成佛之道说:真佛非相佛。
北魏周武帝要灭佛时,说出一个道理,他说:佛是无为的,这些瓦砾土不是佛,所以把它们消灭掉。他想毁灭佛教,就用这个理由做借口。但他当时是召集许多佛教的高僧大德来宣布要毁灭佛教,当时有一位十地经译述论的慧远大师站起来反对周武帝的这种理论,他说:无为是佛,诸法如是佛,这是经论上的话,可是现在是像法时代,凡夫的世界不能这么说,还是要…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