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贼所破坏,不能成为金刚般若,圣人的智慧就可以成为金刚般若了。证初果的圣人及证得无生法忍的人也有清净的智慧,这都是金刚的智慧,但是还不圆满,因为还有烦恼没断,一直到佛才究竟坚固、不可破坏,所以称佛为金刚佛。
皈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指的是佛宝。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皈命也是顶礼的意思,所以这里用亦字,即也皈依顶礼前论主,前论主,是指以前的瑜伽师地论,当觉-以后就是还要经过很多年,就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寿命,一昼夜是人间的四百年,他在天上四千岁以后来到人间成佛,所以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成佛,即慈氏如来。所以瑜伽师地论是在成佛之前,因此叫前论主,瑜伽师地论的主人是指弥勒菩萨。我皈命卢舍那也皈命十方金刚佛,也皈命前论主当觉慈氏尊(即未来佛)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指皈依僧。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菩萨戒是弥勒菩萨说的,他是由释迦牟尼佛说的戒,把它编集起来,所以我们皈命释迦牟尼佛也皈命弥勒菩萨了。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法。现在为大众演说三种戒,聚-表很多之意,在摄律仪戒、善法戒及摄众生戒之中都各有很多条,所以叫做聚,释迦牟尼佛或弥勒菩萨现在为我们说这三聚净戒。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这个人要完全注意听这个戒,听戒之后才能受持不犯。下面要比喻来赞叹戒: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闇,菩萨戒就像大光明的灯似的,用大明灯来比喻戒的功德,大光明的灯能消灭长夜的闇-这是比喻摄律仪戒,律仪是偏重于息灭一切恶法,恶法即染污心,没有染污心也就没有恶法了,所以长夜闇是指我们内心的烦恼,能息灭内心的烦恼,使内心得到清净光明,就是摄律仪戒的功德。
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菩萨戒就像珍宝的大明镜,它特别的清澈,能照见一切法而没有遗漏地在大明镜显现出来,一切恶法没有了,真宝镜即大智慧的镜子,无量无边的善法在大智慧里显现出来,这是摄善法戒。照法尽无遗是从镜字来的,事实上我们受持摄善法戒是由大智慧去积集一切善法,一样一样的成就,就能显现出来,这些善法就是六波罗蜜、十力、四无所畏等一一都成就了。这就是摄善法戒的功德。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菩萨戒也像摩尼珠似的,摩尼翻译成中文称如意,即随人的心意所欢喜的,它就能现出来,你愿意得这么多财宝,它就像下雨似的把这么多财宝现出来,或者你喜爱衣服饮食,各式各样如意的事情,它也随你的意现出来,所以叫摩尼珠,这里也比喻这个戒像摩尼珠似的,雨物济贫穷,菩萨能受持菩萨戒,灭除一切恶,积一切善法时,菩萨的大悲心就像摩尼珠似的,好像下雨一样的,能演说无量无边的善法教化一切贫苦的众生,这些贫苦众生就是转轮生死的众生,没有法财的。世间的众生就是身口意里的惑业苦,这么多的罪障、苦恼,里面没有三十七道品、戒定慧、六波罗蜜、佛菩萨的圣德,所以都是贫穷的人,现在受持菩萨戒的菩萨有了成就,他的大悲心里能广度众生,为众生说种种佛法,使令他们修学,免离了贫穷之苦,也可以成为圣人,成佛了,所以叫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这段是比喻赞叹这个戒。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这段是劝持,劝持我们众生,戒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应该受持,随顺修学。离世速成佛,我们来到佛法里边,还是凡夫的时候,想要远离无常败坏的惑业苦。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能舍离赶快成就菩提,唯独这菩萨戒是我们昀先应该学习的殊胜法门,佛法里的戒定慧,六波罗蜜都不是孤独的,戒就是戒,定就是定,慧就是慧,也就是戒里面有定也有慧,定里面也有戒也有慧,慧里面也有戒也有定。所以唯此法为昀,也就是等于一切都是殊胜,不过从凡夫初修行来说,还是要有次第的,不能说圆满。就是戒是昀殊胜昀重要的,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所以这些圣位菩萨或凡位菩萨应当精勤地一次又一次不厌烦爱护身口意,受持菩萨戒,这是劝持。这段是皈敬述意,劝持就是述意,前面则属于归敬。
诸大士!此四波罗夷法,是菩萨摩得勒伽和合说。
底下是正列戒相,把戒相一条条的标出来,这一科意又分二科,一、说四重戒,二、说四十一轻戒,在四重里分三科:一、总标,二、别列,三、结问。现在这本子是受了菩萨戒的人半月要诵的,和梵网菩萨戒本有一点不同,那里没有诵戒仪规,这里有,是总标。诸大士是诵戒的人称共同诵戒的人,大士即大人,发了菩提心的人都是大人,不是普通人了。这四条波罗夷法,在比丘戒里也用波罗夷的名,唐玄奘译的是叫他胜处,波罗夷翻成中国话叫弃罪,就是犯了这四条就永久被丢弃在佛法大海之外,佛法像大海一样不容死尸,有什么动物尸体都会漂到岸上,又翻成饥饿,因为犯这四条戒时违背了殊胜微妙的善法也翻成堕罪,即犯了这四条罪就堕落到三恶道受苦了,又翻成重罪,犯了这四条罪以后,这个罪不容易灭除,而忏悔也很难除去这重罪。摩得勒伽,翻成中国话是本母又翻成智母,母是能生,即能生出智慧,所以叫智母,本母-本就是母,就是根本。你按着修行能生出无漏道业,也就是能生智慧的意思。菩萨的经律论的论藏能阐扬佛法的甚深义,能开示佛法的真义,我们如果能用心的学习,就能令我们生出智慧的就叫智母或本母。这是约功能上说的,所以摩得勒伽又叫智母,也就是阿毘昙,经教的修多罗,律叫毘奈耶,所以摩得勒伽也就是这个意思。菩萨摩得勒伽就是瑜伽师地论,这四波罗夷就是出在瑜伽师地论里。和合说是诵戒时要这样说,即大家和合没有争论,彼此之间都很和气,没有问题,这时我们才能够说戒,戒是和合说的,这是总标,把四波罗夷总标出来。以下是别列:把四波罗夷一样样的列出来。
自赞毁他戒第一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五戒及比丘戒都列出了杀生、偷盗、淫欲、妄语四条重戒,但菩萨戒所列的四重跟那些不一样,而是另有一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在家居士受菩萨戒,一定是受三皈五戒了,然后才可受菩萨戒,要是出家的一定要受了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别戒法,然后再进受菩萨戒的。因为在你受的戒里就有不杀生、不偷盗、等四条戒,所以这里不说了,但在小乘佛教里犯了杀盗淫妄是不可以忏悔的,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的,是那么严重的,但是在菩萨戒的这四条,自赞毁他,悭惜财法,瞋不受悔,谤乱正法是可以忏悔的,就是犯得很严重也可以重受,所以和杀盗淫妄的四重不一样。
若菩萨是已经受了菩萨戒的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时就可称为菩萨了,若菩萨即犯戒的这个人,为贪利故,是说犯戒的动机,毁谤别人,赞叹自己是为了贪着利养,名闻功利恭敬等事情,自己心里有这种企图贪这个利养,如何得到这个利养?就是自叹己德-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即我有什么修行特别的功德,坐禅得了禅定了,或得了圣道了,这就是自叹己德,他说的不真实还犯妄语戒,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能令别人对他生起恭敬心。毁呰-毁谤,别的人有道德有名闻利养,这些利养都归到他那儿去,所以我不舒服,就破坏他的名誉,使别人不恭敬他了,我赞叹自己有功德,人家都来恭敬我了,使这些名闻利养都归于我,目的就是为了贪利故。如果你不是贪利,没有了这种心,那就不称成第一波罗夷的处罚,或者只是谤毁他人而没有赞叹自己也没有贪利的动机,那就不在重戒的范围了。
这条戒的动机是又为贪利又自赞己德,又毁呰他人,这就叫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是发了广大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的人,不是伤害别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给别人造成痛苦来利益自己,这是和自己的菩提心相违背,不是菩萨应有的行为,所以是第一波罗夷处法。
悭惜财法戒第二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众生,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若菩萨自有财物-如果菩萨自己拥有很多的金银财宝,但久远以来养成悭吝的性格而爱惜财宝,如房地产、钞票、谷物等,他对这些非常爱着、吝惜,不肯送给别人。贫苦众生,无所依怙-贫穷又苦恼的众生,生活困难没有什么依靠。依怙-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是你所依赖的,而这人没有资生所需的财物,伶仃孤苦,没有人照顾,所以无所依怙。这表示是值得同情的。这个人来到有财富的人这里,向菩萨要求请他帮忙,而这位菩萨生不起悲心没有同情心,如果生起悲心就会施舍给他所需求的财物,现在不起悲心给施所求,就是吝惜;这段指财布施的悭惜财法,吝惜财物而不肯布施。下面是求法-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有的人有这种诚恳心想要听闻佛法,对佛法有欢喜心,想要请菩萨为他开导讲说佛法,这句话表示这个人有资格听闻佛法的,如果是一位不可理喻的人,就另当别论了。吝惜不说-这位菩萨吝惜佛法,吝惜不说表示他通达佛法,但就是吝惜不肯说给人家听,还要保密似的,如果你不懂什么是佛法,人家请你来开示佛法,你不为他开示,这不算犯戒。
在经典上有个故事说:有一位老比丘出家很久,有五百位比丘来教导他学习佛法,但他总是学不会,所以这五百位比丘都轻视他,有一天,这国的国王要请他们去应供,这五百位比丘告诉老比丘说,你太笨了,都不懂得什么是佛法,你到那里对我们都不光彩,或者国王有什么请问你都不能回答时,大家岂都没面子了,所以你不要去,我们五百人去就好。
这位老比丘也就只好回去了。回去后,心里直想,我出家很多年到现在都学不会,还受到人家轻视,干脆不要活了,死了算了,就到后面树下拿条绳子准备吊死,就在这时候佛来了,佛问他,你干什么?他看到佛来了就很欢喜,也很惭愧。佛说:你有罪,你知道吗?你在迦叶…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