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

  《菩萨戒本经讲记》

  时间:八十三年十一月

  上下

  主讲:说戒和尚玅境长老地点:台中雾峰万佛寺整理书记:释大光释坚律释常隽

  菩萨戒本经讲记

  我们中国佛教,也就是说汉人的佛教,关于受戒的事情向来的习惯,受完了比丘戒之后就受菩萨戒。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受完比丘之后受菩萨戒是不确定的,就是他学习大乘佛教教法,发了菩提心,他才受菩萨戒。但在我们中国佛教就连续受了菩萨戒,大概是因为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

  受菩萨戒这件事,在菩萨戒的羯磨上看,对菩萨的开遮持犯是要学习一段时期,完全明了了,然后做羯磨受菩萨戒,菩萨戒在大乘佛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受完比丘戒就接着受菩萨戒,这也表示我们中国人的善根非常深厚,但是在菩萨戒里,汉人佛教有梵网经菩萨戒、瑜伽师地论戒品的菩萨戒。但是我们汉人佛教传统的习惯是梵网经菩萨戒,秉受瑜伽菩萨戒的人不是很多。这次万佛寺传戒选择了瑜伽菩萨戒本,也是非常好,但瑜伽菩萨戒有二种翻译,一、玄奘大师之前的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谶于姑藏译;二、唐玄奘大师译。这二种翻译文意大同,只稍有一点不一样,一对照就可以知道,天台宗的藕益大师对于律有特别研究过,也赞叹这个戒好,尤其诵戒时能以持本菩萨戒本经做诵戒的戒本昀好。

  【释题】

  菩萨戒本经(出地持戒品中)

  「菩萨」两字我经常听到讲解,印度话是菩提萨多,中国人喜欢简略,四个音略去二个音,留二个音,所以称为菩萨。但照原意来说应该是菩萨摩诃萨,在意义上说较圆满。我们中国人喜欢省略,就用菩萨来代表菩提萨多。菩提翻译中文是「觉」,就像佛陀翻译成觉者一样意思,菩提是佛所证悟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名之为菩提,但是声闻缘觉所成就的无漏智慧也是菩提,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所以菩提是通于三种圣人的。因此,菩提说成觉,是一种清净无漏的智慧,不是有漏虚妄分别的心。

  当然,这种觉在佛来说,应该通于二个意思:一、觉悟真理的智慧无分别的。二、觉悟一切缘起法的智慧,包括这二种智慧叫做菩提。「萨多」-翻译成有情,就是有情感的众生,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觉知性的叫「有情」,连起来说叫觉有情,也就是成就了无漏智慧的有情,这就是圣人。那么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佛都是觉有情,加摩诃萨就是大有情,以「大」来分别就是简别,他不是声闻缘觉了。不过,在中国的习气,声闻缘觉我们不称他们为菩萨的,只有摩诃萨才称为菩萨,这样解释也可以。成就了无漏智慧的人叫觉有情,其次他有慈悲心,他觉悟一切众生,也叫觉有情,这是以慈悲心的意思说,自己成就智慧是以般若的意思说,另一个解释说,菩提也是无上菩提,是他所希求成就的。有情是他慈悲心所度化的,那么就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人叫觉有情,能自利又能利他者故称之觉有情。分成这三种解释,这里说的菩萨,应该通于凡夫的菩萨,刚才说菩提萨多,那个菩提是圣人的智慧,那只是圣位菩萨,现在这里说的应该包括凡夫,虽然是凡夫,但是发了菩提心他就是菩萨了,所以这个菩萨是通于凡圣的,应该是这样说,如果唯独圣人,我们凡夫就没有份了。

  戒-戒这个字是「谨持」的意思(不可以做恶事),梵语叫「尸罗」,翻译中文叫戒,也叫律仪,所以戒也是律仪,律仪也就是戒了。但是要说律仪的话,律就是戒,就是佛所制定一条一条这事可以做,这事不可以做,这种是律,这样的律我们能够奉行不违背,在身口意行为有清净的威仪了,如法如律的威仪,所以叫律仪,这是律仪的意思,但在经论有时候特别解释,就是在可爱的境界或可憎恶的境界上,我们的内心清净无污染,可爱的境界不爱,可憎恶的境界不憎,没有憎爱的污染心,就是有了。凡夫难免啊!在还没断烦恼、伏烦恼有可能会有,有了能立刻把它息灭,那就叫律仪,就是戒。在这文里面来说是分三种: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这三种在下文才说。

  本-根本之意,圣人得圣道了,他的心能远离一切法,无所依止,但是凡夫不可以,凡夫都要有所依止,但现在觉迷起悟,背尘合觉,就要有所依据,依据佛所说的戒,戒定慧,戒是昀开始学习的一种,就是以佛的戒为本所依据之意,以此为本向前修学佛法,广度众生,栽培善根,这些事情,所以叫做「本」。或者这本字叫做读本的本,把它写在文字上常常读诵,我们凡夫的记忆力是有限度的,就是背下来也还是要有个本子,本子有时候还要阅读的,所以叫读本,这样解释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经-佛说的名为经,戒律是佛说的,所以也称之为经,通常经叫「修多罗」,翻成契经,就是契理契机的意思,这样的法门契合我们的程度,又符合佛所觉悟的真理,符合佛所觉悟的真理,所以是昀安全的,昀正确的,又符合我们的程度,所以我们可以修学。虽然是真理,但和我们的程度有距离,我们不能学习也不行,所以佛说经这个字也的确很妙,菩萨戒本经,这里这个经也还是指语言文字说,指从语言文字上来表示这个戒,菩萨戒是所诠显所开示的,经是能诠显菩萨戒的语言文字,这样说,菩萨是能秉受戒法的人,能受持戒法的人,戒是所受持所学习的合起来就叫菩萨戒本经。出地持戒品中,这菩萨戒就是出在地持论里。

  【释说者】

  慈氏菩萨说

  由昙无谶所翻译,为了受菩萨戒的人受持读诵的方便,就特别地把流行出来,单独的成立一本叫菩萨戒经本,它的出处是地持戒品里。在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里,在本地分有菩萨地,菩萨地里有个戒品,也就是这一本,这菩萨戒是慈氏菩萨说,也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就是把佛所说的编辑一下,所以叫慈氏菩萨说。

  弥勒翻成中国话叫做慈,慈是姓,名字叫阿逸多,翻成无能胜,慈氏菩萨说应该说出时间。佛在世时,弥勒菩萨是个比丘,在中阿含经里,佛为弥勒菩萨授记,他将在人寿八万岁时来这个世界成佛,所以虽然他是比丘,他还是菩萨,这个说字,时间是在无著菩萨那个时代,通常是说佛灭度后九百年时,有人考查佛教史,就在四世纪时,无著菩萨出生在印度,无著菩萨与弥勒菩萨的关系还是要先说明的。

  无著菩萨是在小乘佛教里出家,他修学小乘的空观而不能契入,他的个性刚烈,为了不能契入就想要自杀,这时宾头卢尊者在东方世界看见了,就来开导他空观,说空观的道理,听了尊者的开示他就不自杀了。依据宾头卢尊者的开示修空观成功了,但他觉得佛法的理论应该不是这样的,所以他又不满足,但他知道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所以他就去请教他,弥勒菩萨就为他宣说大乘的空观,他又回到人间来修行就成功了。他本来是学小乘佛教的,现在他回小向大了,但其它还有人不相信大乘佛法,所以他就请弥勒菩萨来到人间宣扬佛法,弥勒菩萨答应了,就在夜间来到无著菩萨的讲堂,放大光明演说佛法,无著菩萨听弥勒菩萨讲解,所记录出来的就是瑜伽师地论。夜间弥勒菩萨讲,白天无著菩萨就为大众宣扬,大众也有人能听见弥勒菩萨讲,但看不见弥勒菩萨的身相,只能看到光明,只有无着能看见。这个菩萨戒本经就是出在瑜伽师地论的戒品里,所以弥勒菩萨说的说字,这个因缘就是这个回事。

  【释译者】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北凉是时代,天竺-印度,三藏法师是昙无谶是北凉时来到中国,北凉是在南北朝晋宋之间的十六国之一,姑臧是中国甘肃的武威县那个地区,那时北凉的国王是沮渠蒙逊。三藏法师是能通达经、律、论,三藏学习修行又能弘扬的人。法-经律论,以法为师,法就是师,法是我们的师长,所以经律论是我们的师长,学习的对象,对这经律论有解有行,能为人师,也称之法师,这是以人说的。人法师,法是法师,分这二种,但在这里是指人说的,当然也包括了法。

  这位法师即昙无谶,译成中国话叫法丰法师,他七岁就出家了,父亲早逝,母亲是做地毯生意的人,他的母亲看见一位法师很有道德,很多人恭敬供养,她感觉很好,就把她儿子送给他做徒弟,就这样小孩出家了,他的记忆力非常强,一天能诵一万字,法华经六万多字,大概七天就全背下来了,他出家之后,背了二百多万字的经论,昀初也是学小乘佛法,后来他回小向大,大般涅槃经就是他翻译的,其中也翻译地持论,菩萨戒本经就是出在地持论中,是在姑臧这地方翻译的。

  【释正文】

  皈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闇。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藕益大师说这段文是编集的人写的,究竟是谁写的也不知道,也许是无著菩萨写的,但在戒品里看不到这段文,这篇文章分成三大段,第一皈敬述意,第二正式列出菩萨有四重四十一轻,第三说明宗旨,佛教徒凡有做法会或写弘扬佛法的文字都先要皈命三宝,请求三宝的加被能很快成就,没有一些障缘,皈命有很多种讲法,皈-随顺,皈顺,命-教导。所以皈命就是我随顺你的教导,有的解释是以我的命来奉献给三宝,卢舍那-即释迦牟尼佛,它翻成中国话叫净满,就是所有的惑业苦这些恶法都灭除了叫净,一切功德都栽培圆满了,所以叫净满。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一切的惑业苦都息灭了,能做到这样的就只有佛,在佛的三身来说是佛的圆满报身,打佛七时念的实报庄严土,微尘相海身就是这位佛,是佛的境界。佛来到人间教化众生现三十二身八十种好,是佛的化身,还不是佛的真实面目,所以皈命卢舍那就是我听您的教导,不敢违背,我皈依释迦牟尼佛也皈依十方诸佛,金刚是赞叹佛所成就的功德是坚固不可破坏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用金刚来赞叹般若的坚固不可破坏,我们平常的人也有的智慧,但智慧不坚固,容易为烦…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