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P9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能令众生流转生死,受很多的苦,所以对贪瞋痴烦恼特别的恐怖,因此厌离这个烦恼。烦恼是心里动乱不寂静,对烦恼恐怖心,对涅槃爱乐心,这是声闻人的性格,观三界如牢狱,烦恼似冤家。声闻人深爱涅槃的程度就算增加百千万倍,也不如菩萨的深刻。

  「谓诸声闻但为自利。菩萨不尔,普为众生」,声闻人昀初发心来到佛法里面,修习戒定慧时,他的动机只是为了自己得到涅槃的利益。而菩萨不是这样子,他昀初来到佛法里面来的时候,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普为一切众生得涅槃,他感觉到生死太苦了,涅槃才是安乐的,他愿意一切众生都入涅槃,所以这种发心比声闻人广大得多了,他畏厌烦恼爱乐涅槃的程度是比声闻人更高深的。如果你说他怖厌烦恼、爱乐涅槃是不对的,有个问题是,若他爱乐涅槃,畏厌烦恼,那怎么能流转生死呢?你想,菩萨是不是染污心在流转生死的?

  大智度论说,菩萨如果不去断除三毒,不灭除内心的三毒,你为众生说法时,他的法里都有毒的气氛,怎能利益众生?并且心里有三毒,就算对佛法有善根,你能够继续的学习佛法,但因内心有三毒,这一生死去,来生不知能不能信佛都有问题。

  经典上有个名词叫学无学。有学即指初果、二果、三果,无学是阿罗汉。我初读经时自己想,我们凡夫发心修学佛法应该叫有学,到阿罗汉才叫无学,为什么入初果以前的佛教徒不名之为学?我想我们凡夫都要学,怎么不给我们名字叫做学呢?后来看见一个地方解释,初果以上还没到阿罗汉果以前还继续要学。因为初果圣人若学习佛法,如果死去以后,来生不遇见三宝,他还能继续学习佛法。我们凡夫再怎么读经、

  持戒、修定,若没得初果,死去以后,来生不一定会学,可能会造五逆罪,毁灭佛法都有可能的。所以凡夫的确很可怜,因此佛立的名字的确有个严格的界限。

  从这句话就可看出,菩萨若不断烦恼,心里有贪瞋痴,今生虽发菩提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来生却不一定。从我们的四十圣看,对佛法熏习的不够,心里一肚子烦恼,昀初可能发清净心弘扬佛法,可是遇见特殊因缘时还弘扬佛法吗?他所有的贪瞋痴就出来了,虽然还弘扬佛法,但事实上人家都不同意了,所以这地方说菩萨应该不怖烦恼,不乐涅槃,这样子说是错误的,靠不住的。你现在虽然有发无上菩提心,都还是很勉强。所以这里说菩萨是普为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教化众生,他不是用染污心在流转生死的,他是用清净心在生死里度化众生的,这样才能长期度化众生。不管遇见什么境界,菩提心都不退,就是所谓金刚般若了。他的菩提心就像金刚不可破坏,所以菩萨的深乐涅槃,畏厌烦恼是高过声闻人的。

  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成就有漏,离诸烦恼-这就是说菩萨清净的相貌。彼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学习佛法,断除烦恼所成就的不染污心是胜过阿罗汉的,不是阿罗汉所能及的。因为他成就有漏,离诸烦恼。在瑜伽师地论戒品里说:「成就有漏-于有漏失随顺而行。」即菩萨对于有漏烦恼的事情也能随顺众生去做,但是他内心成就胜于诸阿罗汉无杂染心,就是表面上看菩萨是优婆塞或优婆夷,在社会上各有职业,在社会做些杂染的事,但是他内心是清净的,不是阿罗汉所能及的。

  我们从法华经也看出这个消息,阿罗汉也发菩提心回小向大了,释迦牟尼佛宣告要发心护持佛法,弘扬法华经,那么这时阿罗汉也发心弘扬法华经,要到他方去弘扬法华经,不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太坏了,我不能去度化他,阿罗汉是这样子。但菩萨是在娑婆世界或十方世界都能弘扬佛法,这就是菩萨的道力高过阿罗汉了,但这必须八地菩萨以上。

  所以昙无谶翻译成这段文是,成就有漏,离诸烦恼,他表面上也有有漏的事情成就,但内心是清净的,这就是在欲而离欲。所以我们可用凡夫的情形做个比对。我们凡夫说:我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住,远离尘嚣,这时我看见佛像,看见出家人或经书,这样用功修行就叫清净,我在尘劳时心就乱了,离了尘劳才叫清净,但要是道力成就了,你就是在十字街头也是清净,那就表示他清净的功夫高了。阿罗汉虽然得了阿罗汉果,他还是不能在生死的世界去度化众生,而到无余涅槃的地方休息去了,但菩萨不是,他观一切法如,也是证悟了,但他还是来到这个世界度化众生,他不怕众生的染污,众生也不能染污他,所以他离诸烦恼,因此他的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成就有漏,离诸烦恼。这条戒我们要注意一件事:菩萨是断烦恼的,不过经论上也说,菩萨的习气没有完全断,还保留一些,当然到成佛时就完全清净了,没成佛时总还有一些不圆满。

  不护讥嫌戒第十二

  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不护自己的行为,我行我素,而遭讥嫌。

  若菩萨,不护不信之言,不护讥毁,亦不除灭。若实有过恶不除灭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实无过恶而不除灭。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诽谤及余恶人。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缘生他讥毁。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讥毁。

  假设这位菩萨他自己的行为或对于三聚净戒守护的不清净,摄律仪戒也包括比丘戒在内,不护有二意:一、自己对戒律不认真的守护。二、不护念众生。假设我内心清净,但这种行为会引起人家来谤毁三宝,所以为了爱护众生不要造罪,你要谨言慎行。对于我个人,对于佛法没有信心,而发出了不恭敬的语言了。

  不护讥毁-即不信之言又加强了,讥嫌毁谤的语言了,因为不护而引出这些事情,大家都在传布说这些,菩萨知道这件事要加以解释,如果我不对了,要加以承认忏悔,来息灭那些不信讥毁之言才是。但是这位菩萨昀初是不护不信,不护讥毁,到了有事情也不出面,他谤毁他的,不管这样的事,不去除灭他,这就不对了。

  若实有过恶不除灭者-若是别人传说某某菩萨,某某比丘如何如何地,假如真有错误,你犯那条戒就归那条之罪了,可是实在有过恶,但是也不除灭这件事情,也不改正这件事情,也不向讥毁你的人去解释,那就犯这条戒了,是犯染污起,因为你昀初就是不护不信,不护讥毁。

  看这条戒,佛有这意思:有问题时你不要默然,你要采取主动去解决这问题,如果自己不对,应该忏悔,也向人家解释一下。如果是大家的错误,你本身并没有错误,那么菩萨不出面,也不管人家的讥毁,这样也是犯戒的,不过是非染污起,这意思是要去解释,就是我没什么不对,只是一种误会,人家对我有了毁谤,那么就应该去解释,把这个流言除灭了,不这样做同样是犯这条戒的,不过是轻垢戒。

  不犯戒的情形是:其它的宗教诽谤我们,这个可以不去理睬。另外有个恶人他憎恨我们佛教徒,他有嫉妒心,不喜欢佛教很兴盛的,所以如果有什么兴盛的事,他就造谣言来破坏,这种情形也可以不加以解释。

  原来是士农工商或国王乞丐的在家人,现在出家了,就要去乞食,那么在家人就议论了一大堆的话了,爱护佛教的人可能另有种说法,不喜爱佛教的人可能另有一种说法,这种情形可以不解释。我们出家了远离世间的五欲、家族,到了寺里修学圣道,但社会上的人也会说出种种的话来反对佛教,这种是修善因缘,所以可以不向他们解释。或者在菩萨面前猛利愤怒的人说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话,这也可以不睬他,因为这种非常愤怒的人,你对他越说越多,他越加生气不能解决问题,不如默然好了。若狂-玄奘大师翻的戒品上说,若这菩萨知道那个人恶见所缠,颠倒邪知,他对菩萨,佛法有讥毁,这种人也可以不解释。

  不折伏众生戒第十三

  折伏是对摄受说的。折伏与摄受是菩萨面对众生的二种态度。摄受是菩萨用温和的态度去教化众生。是随顺众生的心情引导他们到佛法里,改过迁善,折伏即对刚强难化的众生用强硬的态度去呵责他,使他到佛法里来。

  若菩萨,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

  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度化众生是观众生应该怎么度化就怎么度化,有种种变化方便,他观察到这类众生瞋心重,特别刚强,需要用苦切之言方便利益他,所谓苦切之言是菩萨用种种话来开导,能使令众生生心里感觉到痛切苦恼,而得到利益。如果这位菩萨要用苦切之言来教导他,又恐怕他听了之后,心里忧恼痛苦而不肯这样做,这样也就是犯了非染污起,虽不是染污,但也还是犯了轻的突吉罗罪。不犯的情形: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菩萨观察到,用苦切之言对他所得到的利益很少,没起什么作用,而心里只有忧恼,这样菩萨不用苦切之言来利益他,这不算犯戒的。

  瞋打报复戒第十四若菩萨,骂者报骂,瞋者报瞋,打者报打,毁者报毁,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这位菩萨遇见了众生用恶言来毁骂菩萨,这时菩萨应该修忍辱波罗蜜,或加以疏导,息灭这件愤怒才对,但菩萨没这样做,你瞋我也瞋,这是意业的问题了。打者报打,这是身业,众生对菩萨不高兴,来了,可能会非礼相加,或有什么原因的就用手或杖之类的来打菩萨,而菩萨也是打他,菩萨不修忍辱波罗蜜,他的三业也是有问题。毁者报毁-在玄奘大师译的瑜伽师地论戒品里译成:「弄者报弄。」就是众生来戏弄菩萨,这是通于三业的,或故意拿走你的东西藏起来等。故意来破坏你的心情,使你不平静,菩萨也应该动,欲报复,你弄我,我弄你,这样的呢?菩萨也是犯突吉罗

  罪,是犯染污起。

  不如法忏谢戒第十五若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犯,令他疑者,即应忏谢;嫌恨轻慢,不如法忏谢,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假若菩萨有心侵犯触恼伤害他人,或无心侵犯,只要发觉了这件事情就应该向人家忏悔道歉才对。或这菩萨没侵犯他人,但令对方有了疑惑他要侵犯,这时菩萨也要向他忏谢解释彼此间的不愉快…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