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P8

  ..续本文上一页条戒。你虽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萨戒,为了众生可以不守这二条戒。虽菩萨为广度众生,向婆罗门、居士求百千衣,他施舍你很多,都可以接受,但是这菩萨应了解这位施主有无能力布施,随他的能力,随分布施或多或少。求衣是这样,求钵也是这样。在比丘戒第三篇第二十二条,若比丘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为好故,彼比丘得此钵,当往僧中舍。原来的钵裂了,用五个缀补起来。

  如衣钵,如是,自乞缕,令非亲里织师织,为众生故,应畜积憍奢耶,卧具,坐具,乃至金银百千,亦应受之。憍奢耶翻成中国话叫虫椅。(蚕吐丝所做的椅子),这四条戒受了菩萨戒的比丘为了利益众生,他可以不守这四条戒。也不与诸声同学此戒。如果你注意的去学菩萨戒,你会了解菩萨的相貌。

  在瑜伽师地论里菩萨地,把菩萨描述得很显露,华严经、大般若经都说到菩萨,但在瑜伽师地论讲的我们很容易明白,这和我们心量不大的人不同。

  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声闻遮罪,菩萨不共学。如是等指前面九条戒,如果加上比丘戒第三篇第二十七、二十八条,就十一条了,这些比丘戒是住少利、少作、少方便,是佛为声闻所制立的遮戒,这是对修学圣道有帮助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和他们不共学。除了上述这些不共学,其它的还是共学的。安住在菩萨律仪戒的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你应该不持这几条戒,若是这位菩萨的悲心不明显,嫌恨心出来了,不愿广救衣钵,缕令非亲里织师织,卧具,坐具乃至金银百千等,而欢喜安住在声闻少利、少作、少方便,不去行菩萨道,那就是犯众多重突吉罗,是犯染污起,因为嫌恨心不清净,这就犯染污了。若你的悲心,大菩提心还在,没有嫌恨心,但是懈怠懒惰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那就犯轻突吉罗。

  住邪命戒第九若菩萨,身口谄曲,若现相,若毁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无惭愧心,不能舍离,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断彼故,起欲方便,烦恼增上,更数数起。

  命即生活,命要存在一定衣食住,如果这些衣食住得来的不合法,就叫邪命,出家有出家的法,在家有在家人的法,所以合不合法是按你本身来说的。前面佛制这条戒,菩萨可以向在家居士乞求百千衣,都可以接受,但这条戒接着又有个限制。

  假设这菩萨向人家化缘的时候,身谄曲,口谄曲,这就是邪命了。谄曲-即虚伪,表面上一套,心里是一套,不真实,另有所图而博取人家的欢心。表示我持戒清净或有道德,令人生恭敬心供养,或有人特别穿褴褛的衣服,让人看起来可怜,如果没有道德心,而现有道德相,那么就是欺骗人了,这就是身谄曲。若毁呰-应该是呵斥,这位受菩萨戒的人可能是团体的领袖,他在大众之中呵斥现威,或高声说话,现出一种威德,令人敬畏,这是一种相,也关涉到语言方面的叫毁呰,是口谄曲。

  另一种在大智度论及出家戒律上也有说五种邪命法:一、现身奇特相,表示自己有德,内心又希求人家供养的动机就不清净了。二、口自说功德,有希求人家供养的企图。三、占相吉凶,给人家算命占卜而图人家利养。四、高声现威而希求利养。五、所得利养移动人心,就是向人说我得别人多少多少的供养,说这些话就动了别人的心,别人也希望有人来供养,或者我们出家受了比丘戒的人向在家居士送礼,这是比丘戒不许可的。

  因利求利,因为你送礼给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不好意思就供养你,或自己做生意,贱买贵卖,这都是邪命,邪命看来好像是很粗的事,在大毘婆沙论里说的非常微细,如外面有居士来和你见面,那你就要理个发,刮胡子,把衣服穿好一点,这就是邪命了,所以戒有粗有细,有深有浅。若受了菩萨戒安住在邪命法里,没有羞耻心,不感觉是非法。无惭-藕益大师解释为不尊重已灵。无愧-不知仰慕贤者。自己不愿改变邪命的作风,有人劝他也不理会,且继续这样做,不愿舍离,是名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这众多犯是不清净的,污秽的,我们想得圣道,衣食住都不是邪命的,这时身口意也就清净,容易得圣道了。以下与前均同,不另作解释。

  掉戏戒第十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作是因缘,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他疑菩萨,嫌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

  「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掉即动,掉动即心不喜欢静下来,一直在动。动以心为本,心要是动,身就动,心要是不动,身语也不会动的,所以掉动还是心的意思。心不喜乐静,所以一定是多人一起住;高声说话,欢喜游戏,这是一种轻浮躁动,不能寂静的情形。嬉戏包括很多事,能做令他喜乐的事情。

  「作是因缘,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作这种事的因缘,也就犯掉戏这条戒了。这里面当然也有很多突吉罗的,因为心不乐静,心是染污的,所以犯的是重突吉罗。「若忘误,犯非染污起」,若是暂时的失掉正念,有这种掉动的情形,所犯的这条戒是非染污起,是属于轻微的。

  「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如果虽有点掉动,但菩萨能反省自己这样是不动的,就想要除灭这种掉动的心里行为,发心修习一个法门来对治,刚开始还没有效,也会有些掉动,这不算犯戒。

  「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另一种不犯的是,别人对这个菩萨有点误会,恨这位菩萨,为了解除息灭这个嫌恨,因此说了点笑话,就消除这个误会了,所以不算犯戒。「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是一个人有什么失意的事情,愁苦忧恼不快乐,这位菩萨就对他说笑话,令他愁忧解除,这也不算犯戒。

  「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是一个人他的个性喜好掉戏,掉戏能令心浮动放逸,不与道相应,空过光阴,所以这位菩萨就去纠正这人的过失,引导他入圣道,不要空过光阴。这是为了帮助他改正过失,爱护他,希望他远离过失,栽培善根,所以菩萨在身口意上有了这样的掉戏,是为了摄彼,断彼,将护而显现掉戏的,并不是自己喜爱的,像这样的也不算犯戒。

  「若他疑菩萨,嫌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若是有另外的人,不管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疑惑菩萨要搞他的鬼,那人心里就嫌恨这位菩萨,跟他不合了。这时这位菩萨就表示对他没什么恶意,所以和气地对他说个笑话,表示自己内心是清净的,没有阴谋的,这样来解除对方的嫌恨违背,因为这样而表现的和蔼的掉戏,也不算犯戒。

  倒说菩萨法戒第十一若菩萨,作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何以故?菩萨应于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说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厌烦恼。谓诸声闻但为自利。菩萨不尔,普为众生。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成就有漏,离诸烦恼。

  这条戒是说错误的演说菩萨道,把菩萨道的思想行为搞错了,这是不对的。

  若菩萨,作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菩萨生起了这样的思想,所以这样说:「菩萨是发菩提心要度众生的,不应该喜乐涅槃。因为如果你喜爱涅槃,到了涅槃那里去,就不能度众生了,违背你的菩提心了,所以不应乐涅槃,应该对涅槃生厌背心。」

  涅是出,盘是趣,即永久的出离六趣,出离六道轮回了就叫涅槃。涅槃翻成中国话即不生不灭的意思。如果阿罗汉的寿命到了临命终的前一剎那,他的色受想行识灭了,第二剎那就没有色受想行识再生起来,不生就是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都空寂了,所以不生也就不灭,这不生不灭的境界就叫涅槃。我们凡夫死亡时,这个色受想行识的生命体剎那间灭了,但第二剎那又生起来了,这是有生有灭。

  在大毘婆沙论说:涅是出,盘是臭秽的意思,即这位圣人修学佛法到这个时候,他能够出离,解脱这个臭秽的烦恼和业力,没有烦恼业力,也就出离生死果和惑业苦了,就能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就叫涅槃。在大乘佛法里解释,涅槃就是圆寂,圆是德无不备,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具足了;寂是障无不灭,所有的惑业苦,障碍都息灭了,这与小乘佛法的解释有点不同。小乘的解释是不生不灭的境界,但大乘解释是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上还有无量功德庄严,这就叫涅槃。那么这里讲的菩萨不应乐涅槃是有一点小乘佛法的涅槃意思,所以你不应该欢喜亲近趣向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你要度众生,所以不应该离开六道生死,在六道生死里要有烦恼才能度众生,没烦恼就了生死了。佛说要先断烦恼,但是菩萨你不能偏于厌离烦恼,应该留惑润生,保留这烦恼帮助你流转生死。

  「何以故?菩萨应于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什么理由菩萨不乐涅槃,不怖畏烦恼呢?经上说:菩萨应于无数劫长久受生死,度众生,求无上菩提,所以不乐涅槃,不怕烦恼才对。

  「作如是说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这样说是违背大乘佛法的真义,是不对的,是犯这条戒了,这也是说的相似法,前面重戒第四条也说的相似法,那是上品烦恼,这儿是中下烦恼。如果这样说,是愚痴不知什么是菩萨道,心是染污的,所以犯众多犯。

  「何以故?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厌烦恼」,如何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呢?发出离心的声闻人深深感觉到在六道轮回生死是苦,所以深深爱乐远离生死的涅槃。因为涅槃是清凉自在的境界,一切惑业苦都息灭了,所以对那境界深深爱乐,希望能急急的成就。…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