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P7

  ..续本文上一页闻了佛法以后向恶人说,恶人-没有程度听闻佛法的人或不存好意的恶人,对这样的人说对他个人也没有利益而有害,对全面的佛教也是有害,像这样的也可以不为他说佛法,在印光老法师的文钞及其它地方有提到,就是一些聪明的人假藉佛法去图利,他并不是修学佛法去利益众生而只为图利,这就是有问题了,贩卖佛法图利,这样的菩萨也可以不说。

  不教悔罪戒第七若菩萨,于凶恶犯戒众生,以瞋恨心,若自舍,若遮他令舍,不教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若忘遮他,犯非染污起。何以故?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他心,若护僧制。

  若菩萨于凶恶犯戒众生-凶恶是一点善心都没有,特别凶暴恶劣的人。犯戒众生,表示这个人是受了戒的佛弟子,他不能守戒,又犯了戒,这加了凶字表示上品极恶的人,身语意都是特别暴恶的人,菩萨对于这样的众生应该来教化他转为善的。但菩萨没有教化他,还是和一般人一样对恶人有瞋恨心。虽然这种人应教化,但是太难以教化,所以放弃了,但别人有发心为他讲道理,但这菩萨劝别人弃舍他,不要去教导他,遮他就是不许。自己不教化他,亦不许别人教化他,这就名为犯众多犯了。是染污起,以瞋恨心这个动机而放弃,他所以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若忘遮他,犯非染污起,若是懒惰懈怠是犯非染污起,对教化恶人这件事忘了,没想起来去教化他,那也是犯戒,但非染污起,忘了要对恶人生慈悲心,教化他,亦应该叫别人去教化他,这个念头忘了,不是以瞋恨心遮他令舍,这样劝别人教化也是犯这条戒,但是非染污起,这是轻垢罪。

  何以故?前面说对恶人不容易教化,就不教化,为什么犯戒?在佛法大悲心的立场来说,还是要想办法教化才对,不教化就是犯戒。菩萨昀初发无上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所建立起来的,所以对世间流转生死,不管是善是恶,都要发愿度化的,这是身为一个菩萨的慈悲愿力。善人知道,何者是善,何者是恶,会弃舍,恶人不会弃舍,造恶将来的苦恼无量无边,极等待菩萨的救护,所以菩萨更应积极善巧地教化。

  不犯者,狂可从二方面说:一、菩萨自己有颠狂病,当然就不能为人说法,或者这恶人发狂,这不算犯戒,但是如果那人虽然恶,但是有智慧,你要不为他说使他依法得到调伏,转恶为善,这和前面的不施法戒是一样的。

  不同声闻戒第八若菩萨。于如来波罗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罪护众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同声闻学。何以故。声闻者乃至自度。乃至不离护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学戒。何况菩萨第一义度。又复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为声闻建立者。菩萨不同学此戒。何以故。声闻自度舍他。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菩萨自度度他。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菩萨为众生故。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与。当观施主堪与不堪。随施应受。如衣钵亦如是。如衣钵如是自乞缕。令非亲里织师织。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卧具坐具乃至百千。乃至金银百千亦应受之。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声闻遮罪。菩萨不共学住。菩萨律仪戒为诸众生。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

  不同声闻-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受戒的,但其中有的不同,在这条戒里把它说明白,就是在家居士他受五戒,出家受沙弥(尼)戒,学法女戒,比丘(尼)戒,现要受菩萨戒时,菩萨与声闻戒有点关系,你现在受了菩萨戒了,在声闻戒里与菩萨有一点不一样,菩萨戒的可以不受持这是不同声闻戒,但也有相同声闻戒的,那该要受持。所以在不同声闻戒里有二部分,一部分是属声闻戒里,一部分是护念众生对于佛法不要有引起误会,就是属讥嫌戒,这部分对众生也有利益,因为众生要讥嫌毁谤佛法,认为我们佛教徒的行为不如法,引起在家佛教徒毁谤佛法,这样毁谤他身也有罪过,所以要护念众生的关系,我们不要引起他的毁谤,这方面声闻佛教徒在比丘,比丘尼戒里,也制这种戒,这种戒菩萨也应该学习,同声闻学习这样的戒律,如声闻乘人与菩萨行人互有妨碍时,就不同学此戒。

  这菩萨戒通于出家,在家。如来-诸法毕竟空明之为如,就是有大智慧契证了诸法如来,超越了一切众生的世界了,众生还不能到诸法如那里,佛已经到那儿了,佛有大悲心圆满了就是如来,就是佛。阿罗汉也契证了诸法如,到他入涅槃就不来了,是如而不来。波罗提木叉翻成别解脱,别解脱就是个别一样一样的解脱,就是一条戒一个解脱,你能持这条戒就能解脱,如不持戒,就会觉得被系缚,觉得苦恼,如能持戒,就能把这条戒解脱,叫别解脱,这是从因上说,从果上说是持戒将来能得到涅槃解脱,另外戒有分:道共戒、定共戒,现在是指摄律仪戒说的,而不是道共戒、定共戒,所以叫别解脱。

  毘尼建立遮罪,毘尼翻成灭,灭也翻成调伏,灭即你能持戒灭除一切恶法,而达到解脱,在律里面佛建立了遮罪,遮罪是对性罪说的,性罪-如果你不是佛弟子,不受戒而做了杀盗淫妄的事,这些事本身就有罪的,所以你做了也是有罪,遮罪是佛为了保护众生不犯性罪,不许你做这种事情叫做遮,你要是不听话,受了戒而又犯了这条戒那就有罪了,那么这个罪就叫遮罪。如果没有受戒的人就没遮罪这件事,受戒的人多一个遮罪,佛告诉我们这个不能做,而你做了,这就叫遮罪。遮罪的好处就是保护众生不犯性罪的过失,所以佛这样制,我们佛教徒也能这样遵守,就会有很多好处。

  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他看见佛教徒有这样的威仪,有这样的道德,也就生起好感,也能相信佛法,已对佛法有信心的人增长广大,也就是栽培善根学圣道得解脱,这功德是更大了,所以这遮罪是同声闻学,声闻人持遮戒不犯遮罪有这样的好处,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要同声闻学习同样的遮戒守护不犯。

  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和声闻人看法思想有所不同,那为什么要同样受持遮戒呢?声闻人发了出离心,感觉三界是苦,愿意得涅槃的安乐,修习戒定慧,自己得解脱,了生死,入无余涅槃叫自度。这种人也很了不起,也有小乘的人弘扬佛法的人,怎么能说他自度而没众生呢?像有些得了阿罗汉果的也弘扬佛法度众生,所以怎能说他自度而不能度众呢?其实声闻人也有能弘扬弘法广度众生,但是如果他得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他就不能度众生了,在小乘佛法里说是永久的休息了,以这样说他是自度,其实他入无余涅槃之前,他也知道有很多众生在流转生死,不相信佛法,应该要教化的,但他不管了,他还是入了无余涅槃,所以说他是小乘是自度,这名字是很恰当的,不能不承认的。在他入无余涅槃之前随分随力不弃舍地爱护众生,虽然他的心里清净,但有时显示出来的威仪会让人误会,他也尽量的避免。使令不信的人信,不讥嫌佛法,贤善的人会赞叹佛教。声闻人是自度还能做这种事,受持,学习佛所制的遮戒,声闻人都能这样,何况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而且昀初发的大悲心还是特别强,常护念一切众生,使其信仰不造罪。这是第一殊胜度化众生的佛法,这样的菩萨高过声闻人的自度,怎能不学佛制的遮戒,所以菩萨第一义度,怎能不同声闻学习遮戒?

  又复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为声闻建立者,菩萨不同学此戒。前面是说菩萨与声闻人同学遮戒,是爱护众生,使令他们不引起误会,不信者信,信者增广。以下所说的也还是遮罪,佛为声闻人所制立的遮罪,这遮罪的原则就是少利、少作、少方便。利-钱、衣、房子、饭等都是,这些都是生活所需。出家修学圣道也还是要生活,但是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所需,出家人自己不生产,那么生活所需就是要去乞求,因为需要的少,所以乞求也不会很难,也不会苦恼,所以这样的话,缺衣化衣,没有饭就乞饭,这样的话,你要作的事就少了,少欲知足,这样就有很多时间修学圣道,如果多欲不足想于衣食住多求,那就用很多的方便,想出很多的主意去求取,如是少利、少作,那么就少方便去求了。这种戒是世尊为发出离心的声闻而建立的遮戒,菩萨是发无量菩萨提要广度众生的,所以不能和声闻人一样少利、少作、少方便,所以这部份是不同学的。

  底下进一步说明:声闻人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得解脱,积极的修学戒定慧去了生死得涅槃,弃舍六道轮回的一切众生,他积极的在这一生就要办成,当然就要争取时间,安住在少利、少作、少方便才能有更多时间修学圣道,这和菩萨不同,菩萨是要自度,又要度他。这里加自度是很有意思,如果自己不断烦恼,一肚子贪瞋痴,这如何度众生?所以要自度,本身清净,解脱爱烦恼,见烦恼,在清净心里有慈悲心,所以不应该像声闻安住在少利、少作、少方便。

  菩萨和声闻人不同的地方,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为了要广度众生的关系,所以要多利、多作、多方便,无论是亲戚,同乡富贵婆罗门居士处,(婆罗门翻成净志)有清净的意愿,就是一般人在欲里生活,希求荣华富贵,但婆罗门有不同的意愿,想生梵天,得涅槃的意愿,属宗教的,有的修行成功得禅定,他们在社会上是很富贵的。居士:积聚了很多财富的人。菩萨去向他们寻求化缘,化很多衣物去救度众生。

  这与比丘、比丘尼戒有关系。在比丘戒五篇七聚的第六条,若比丘从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余时者,夺衣、漂衣、失衣此是时,这是说比丘乞衣是有限度的,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不可以守这条戒。又另一条戒,在比丘戒第三篇第七条,若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若亲里居士,若居士妇,自咨请,多与衣,当知足受,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是随你的意,拿多少都可以,但要知足有限度,而菩萨为利益众生而求百千衣,所以菩萨不像比丘要知足受,可不守这两…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