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P8

  ..續本文上一頁條戒。你雖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薩戒,爲了衆生可以不守這二條戒。雖菩薩爲廣度衆生,向婆羅門、居士求百千衣,他施舍你很多,都可以接受,但是這菩薩應了解這位施主有無能力布施,隨他的能力,隨分布施或多或少。求衣是這樣,求缽也是這樣。在比丘戒第叁篇第二十二條,若比丘畜缽,減五綴不漏,更求新缽,爲好故,彼比丘得此缽,當往僧中舍。原來的缽裂了,用五個綴補起來。

  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裏織師織,爲衆生故,應畜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憍奢耶翻成中國話叫蟲椅。(蠶吐絲所做的椅子),這四條戒受了菩薩戒的比丘爲了利益衆生,他可以不守這四條戒。也不與諸聲同學此戒。如果你注意的去學菩薩戒,你會了解菩薩的相貌。

  在瑜伽師地論裏菩薩地,把菩薩描述得很顯露,華嚴經、大般若經都說到菩薩,但在瑜伽師地論講的我們很容易明白,這和我們心量不大的人不同。

  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不共學。如是等指前面九條戒,如果加上比丘戒第叁篇第二十七、二十八條,就十一條了,這些比丘戒是住少利、少作、少方便,是佛爲聲聞所製立的遮戒,這是對修學聖道有幫助的,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和他們不共學。除了上述這些不共學,其它的還是共學的。安住在菩薩律儀戒的菩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你應該不持這幾條戒,若是這位菩薩的悲心不明顯,嫌恨心出來了,不願廣救衣缽,縷令非親裏織師織,臥具,坐具乃至金銀百千等,而歡喜安住在聲聞少利、少作、少方便,不去行菩薩道,那就是犯衆多重突吉羅,是犯染汙起,因爲嫌恨心不清淨,這就犯染汙了。若你的悲心,大菩提心還在,沒有嫌恨心,但是懈怠懶惰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那就犯輕突吉羅。

  住邪命戒第九若菩薩,身口谄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舍離,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數起。

  命即生活,命要存在一定衣食住,如果這些衣食住得來的不合法,就叫邪命,出家有出家的法,在家有在家人的法,所以合不合法是按你本身來說的。前面佛製這條戒,菩薩可以向在家居士乞求百千衣,都可以接受,但這條戒接著又有個限製。

  假設這菩薩向人家化緣的時候,身谄曲,口谄曲,這就是邪命了。谄曲-即虛僞,表面上一套,心裏是一套,不真實,另有所圖而博取人家的歡心。表示我持戒清淨或有道德,令人生恭敬心供養,或有人特別穿褴褛的衣服,讓人看起來可憐,如果沒有道德心,而現有道德相,那麼就是欺騙人了,這就是身谄曲。若毀呰-應該是呵斥,這位受菩薩戒的人可能是團體的領袖,他在大衆之中呵斥現威,或高聲說話,現出一種威德,令人敬畏,這是一種相,也關涉到語言方面的叫毀呰,是口谄曲。

  另一種在大智度論及出家戒律上也有說五種邪命法:一、現身奇特相,表示自己有德,內心又希求人家供養的動機就不清淨了。二、口自說功德,有希求人家供養的企圖。叁、占相吉凶,給人家算命占蔔而圖人家利養。四、高聲現威而希求利養。五、所得利養移動人心,就是向人說我得別人多少多少的供養,說這些話就動了別人的心,別人也希望有人來供養,或者我們出家受了比丘戒的人向在家居士送禮,這是比丘戒不許可的。

  因利求利,因爲你送禮給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不好意思就供養你,或自己做生意,賤買貴賣,這都是邪命,邪命看來好像是很粗的事,在大毘婆沙論裏說的非常微細,如外面有居士來和你見面,那你就要理個發,刮胡子,把衣服穿好一點,這就是邪命了,所以戒有粗有細,有深有淺。若受了菩薩戒安住在邪命法裏,沒有羞恥心,不感覺是非法。無慚-藕益大師解釋爲不尊重已靈。無愧-不知仰慕賢者。自己不願改變邪命的作風,有人勸他也不理會,且繼續這樣做,不願舍離,是名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這衆多犯是不清淨的,汙穢的,我們想得聖道,衣食住都不是邪命的,這時身口意也就清淨,容易得聖道了。以下與前均同,不另作解釋。

  掉戲戒第十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作是因緣,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忘誤,犯非染汙起。不犯者:爲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爲攝彼故,欲斷彼故,爲將護故;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顔戲笑,現心淨故。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掉即動,掉動即心不喜歡靜下來,一直在動。動以心爲本,心要是動,身就動,心要是不動,身語也不會動的,所以掉動還是心的意思。心不喜樂靜,所以一定是多人一起住;高聲說話,歡喜遊戲,這是一種輕浮躁動,不能寂靜的情形。嬉戲包括很多事,能做令他喜樂的事情。

  「作是因緣,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作這種事的因緣,也就犯掉戲這條戒了。這裏面當然也有很多突吉羅的,因爲心不樂靜,心是染汙的,所以犯的是重突吉羅。「若忘誤,犯非染汙起」,若是暫時的失掉正念,有這種掉動的情形,所犯的這條戒是非染汙起,是屬于輕微的。

  「不犯者:爲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如果雖有點掉動,但菩薩能反省自己這樣是不動的,就想要除滅這種掉動的心裏行爲,發心修習一個法門來對治,剛開始還沒有效,也會有些掉動,這不算犯戒。

  「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另一種不犯的是,別人對這個菩薩有點誤會,恨這位菩薩,爲了解除息滅這個嫌恨,因此說了點笑話,就消除這個誤會了,所以不算犯戒。「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是一個人有什麼失意的事情,愁苦憂惱不快樂,這位菩薩就對他說笑話,令他愁憂解除,這也不算犯戒。

  「若他性好戲,爲攝彼故,欲斷彼故,爲將護故」,若是一個人他的個性喜好掉戲,掉戲能令心浮動放逸,不與道相應,空過光陰,所以這位菩薩就去糾正這人的過失,引導他入聖道,不要空過光陰。這是爲了幫助他改正過失,愛護他,希望他遠離過失,栽培善根,所以菩薩在身口意上有了這樣的掉戲,是爲了攝彼,斷彼,將護而顯現掉戲的,並不是自己喜愛的,像這樣的也不算犯戒。

  「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顔戲笑,現心淨故」,若是有另外的人,不管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疑惑菩薩要搞他的鬼,那人心裏就嫌恨這位菩薩,跟他不合了。這時這位菩薩就表示對他沒什麼惡意,所以和氣地對他說個笑話,表示自己內心是清淨的,沒有陰謀的,這樣來解除對方的嫌恨違背,因爲這樣而表現的和藹的掉戲,也不算犯戒。

  倒說菩薩法戒第十一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何以故?菩薩應于叁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爲自利。菩薩不爾,普爲衆生。彼習不染汙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這條戒是說錯誤的演說菩薩道,把菩薩道的思想行爲搞錯了,這是不對的。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菩薩生起了這樣的思想,所以這樣說:「菩薩是發菩提心要度衆生的,不應該喜樂涅槃。因爲如果你喜愛涅槃,到了涅槃那裏去,就不能度衆生了,違背你的菩提心了,所以不應樂涅槃,應該對涅槃生厭背心。」

  涅是出,盤是趣,即永久的出離六趣,出離六道輪回了就叫涅槃。涅槃翻成中國話即不生不滅的意思。如果阿羅漢的壽命到了臨命終的前一剎那,他的色受想行識滅了,第二剎那就沒有色受想行識再生起來,不生就是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空寂了,所以不生也就不滅,這不生不滅的境界就叫涅槃。我們凡夫死亡時,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剎那間滅了,但第二剎那又生起來了,這是有生有滅。

  在大毘婆沙論說:涅是出,盤是臭穢的意思,即這位聖人修學佛法到這個時候,他能夠出離,解脫這個臭穢的煩惱和業力,沒有煩惱業力,也就出離生死果和惑業苦了,就能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就叫涅槃。在大乘佛法裏解釋,涅槃就是圓寂,圓是德無不備,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具足了;寂是障無不滅,所有的惑業苦,障礙都息滅了,這與小乘佛法的解釋有點不同。小乘的解釋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但大乘解釋是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上還有無量功德莊嚴,這就叫涅槃。那麼這裏講的菩薩不應樂涅槃是有一點小乘佛法的涅槃意思,所以你不應該歡喜親近趣向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你要度衆生,所以不應該離開六道生死,在六道生死裏要有煩惱才能度衆生,沒煩惱就了生死了。佛說要先斷煩惱,但是菩薩你不能偏于厭離煩惱,應該留惑潤生,保留這煩惱幫助你流轉生死。

  「何以故?菩薩應于叁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什麼理由菩薩不樂涅槃,不怖畏煩惱呢?經上說:菩薩應于無數劫長久受生死,度衆生,求無上菩提,所以不樂涅槃,不怕煩惱才對。

  「作如是說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這樣說是違背大乘佛法的真義,是不對的,是犯這條戒了,這也是說的相似法,前面重戒第四條也說的相似法,那是上品煩惱,這兒是中下煩惱。如果這樣說,是愚癡不知什麼是菩薩道,心是染汙的,所以犯衆多犯。

  「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如何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呢?發出離心的聲聞人深深感覺到在六道輪回生死是苦,所以深深愛樂遠離生死的涅槃。因爲涅槃是清涼自在的境界,一切惑業苦都息滅了,所以對那境界深深愛樂,希望能急急的成就。…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