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是这位菩萨心里嫌恨,轻慢对方,不如法去忏谢,或者小有悔意,但不那么合法。向人道歉应该有合法的礼貌,而你没有这样做,反而不礼貌的行为,这就是不如法忏谢,是犯了众多犯。譬如你侵犯了人,说了多少句话,每一句都是犯戒,这就是众多犯,或者你行为上,你动了心,你计划好了要去侵犯他,你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步一步都是犯戒,这是众多犯。比如非食时戒,你每咽一口就是一个罪,所以都是众多犯。因为你心里有嫌恨轻慢心,所以是染污心。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若是你也没有染污心,也知道要向那个人忏悔,但这时候懒惰懈怠,没有去向他忏罪,但是没有染污心,所以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欲令作不净业。然后受者不谢无罪。
不犯的情形是:我不去向他忏谢,而用这样的方便来调伏这个人,让他想一想,能使令他觉悟改过迁善,不忏悔是可以的。若这菩萨侵犯了他,也去向他忏悔,而对方向他提出条件,要你去做不净业,菩萨为了持戒清净不向他忏悔也是无罪的。
若知彼人性好斗讼,若悔谢者,增其瞋怒。
若这菩萨知道受侵犯的人,他的心性喜欢和人斗讼,喜欢打架等事,如果你向他道歉,他更有机会发脾气了,那就不向他忏悔也可以。
若知彼和忍,无嫌恨心,恐彼惭耻,不谢无罪。
若是这位侵犯人的菩萨知道受侵犯的人他的心里很柔和,容忍,心量很大,不计较这件事,没有嫌恨心,这可以不向他忏悔。忏悔是要把彼此间的恨解除的意思。现在没有恨,可以不忏悔。如果菩萨知道受犯的那个人,你要向他忏悔时,他会深深生出惭耻身心不安之心,这样的话,你可以不向他忏悔。在我们凡夫菩萨比丘之间应该常常这样做,因为人与人之间容易有误会,或对不起别人的时候,应该主动向人求忏悔才对。
不受忏谢第十六若菩萨,他人来犯,如法悔谢,以嫌恨心,欲恼彼故,不受其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
如果别人来侵犯这位菩萨,而那人知道不对了,到菩萨这儿来,恭敬如法的忏悔谢罪,而菩萨心里嫌恨没有消,反而要存心恼他,不接受他的忏悔,这样就犯了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假定这菩萨,有人侵犯他,但他心里不嫌恨,可是这位菩萨久远熏习以来,心量狭小,还是不能接受他的忏悔,这也犯戒了,但也犯非染污起。菩萨是要发心广度众生,于一切众生都要清净的融合才可以,所以不受忏悔,虽没嫌恨心,但不受忏也还是有违菩提心的。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不犯的情形与前面第十五条戒是一样的。
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
若是对方来忏悔时不如法忏悔,他心里还有些傲慢不平,不肯承认错误,这种情形不接受忏悔是无罪的。
嫌恨他戒第十七若菩萨,于他起嫌恨心,执持不舍,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如果菩萨对这位他不如意的众生,心里面生了嫌恨心,不肯舍去这种愤怒心。(凡夫就是这样,第一念愤怒在心里生起,第二念就要觉悟,我不应该起烦恼,感快修四念处,观无我,无我所。谁来侵犯我呢?谁受侵犯了呢?正念一提起来就没有烦恼了,可是菩萨还嫌恨,总想是你不对,我对。)就犯了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如前第二条贪财戒一样的。即菩萨的瞋心,久远以来熏习很强烈,明知不对,还是做不得主,依然愤怒,如时时对治就不犯了。
贪心畜眷属戒第十八
即贪心收徒弟这条戒。
若菩萨,为贪奉事,畜养眷属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无贪心畜。
如果这位菩萨收徒弟的动机是为了能够为他做侍者来奉待他,而收徒弟。(以俗家人来说,彼此相爱叫做眷,属即是互相随顺,互相爱即名为眷属。现在来到佛法里的比丘寺收徒弟也有眷属的意思,虽然出家做四念处可以断烦恼,但还没断烦恼时,还是有眷属的味道。)因为贪求他的供养奉侍,所以犯众多犯,这犯是染污心生起的。不犯是无贪心而收的。菩萨有在家、出家,均可收徒弟,出家人当然不做生意,但还有衣钵之事,所以帮他做些杂事,在家的社会服务,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在佛法上讲,不管在家出家用这种动机收徒弟,问题是很严重的。
我曾说佛法之兴衰,二种人要负责:一、收徒弟这个师父。二、寺院的住持。收徒弟是为了这个人的法身慧命,成就道业,他能在佛法里发出离心,修习戒定慧,发菩提心,修学圣道,将来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而收徒弟,如果为了个人的舒服,来为你做事,这样将来佛法还有希望吗?当然徒弟为师父做事也是应该的,你本身没有贪心,那是合法的。
贪睡眠戒第十九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这条是贪睡眠戒,在遗教经上也有这一条,就是欢喜睡觉。关于睡觉这件事,有三种睡眠:一、你吃了饭,也就要睡觉。因为在欲界的人只要有饮食,就会睡觉,若是在色界天以上,他们断食就不需要睡觉。二、习惯性睡觉:只要天天想困,时间一到就想睡。三、放逸,由于放逸就想睡觉。以上三种以因饮食而引来的睡觉昀难改变,其余两种可慢慢改善而除掉。
经论上说大阿罗汉已得禅定,可以去掉睡眠,但在阿含经上说佛也有睡眠,就是有一个外道有意来见佛并且问佛:瞿昙你睡不睡觉?佛说:我也睡觉,外道即说:睡觉是愚痴相,一睡觉就没有智慧。这等于骂佛的意思,佛就说:你不知道什么叫愚痴,一个人有贪瞋痴的烦恼就是愚痴,而我已没有贪瞋痴,你不能说我愚痴。为什么会有睡觉呢?由于夏天一热,为了调身,所以会休息一会儿,经上有这样的记载,佛是昼夜二六时中,除为了调身,长年不睡觉的。
现在这条是说凡夫没有得定时,由于不精进用功,懒惰懈怠,爱着睡眠,不是睡眠的时候而去睡。什么时间才是昀适当的睡眠时间呢?在瑜伽师地论里有详细的说
明,夜有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只有中夜才应该睡觉,如果不是中夜,而仍去睡觉就是非时了。
不知量:就是睡眠不能超过四小时,若超过了就是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由于贪爱睡眠并且又不知时,不知量,因此就犯了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这是由于不精进用功,栽培善根,懒惰懈怠而犯,是染污心引起的。
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不犯,就是生病时,可以多睡一会儿,或者因病好了还没有力气,出远门行走而太疲倦,或者是为了开始减少睡眠,慢慢断除多睡的习惯,由于对治改变尚未成功,难免仍有多睡的现象,这样也不算犯戒。
世论经时戒第二十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事经时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经时,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见他聚话,护彼意故,须臾暂听;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这位菩萨不爱惜光阴,以不清净心爱谈闲话,同多数人谈论世间事国家事,饮食事或男女之间的事,谈这些事情对他本修行人没什么利益,经过很多时间都这样,把宝贵的光阴都浪费了,这就犯了这条戒,有很多的过失了,犯这条戒是由染污心发起的,如果这位菩萨不是喜爱找人谈闲事,只是一时忘了正念,这样谈话也是犯这条戒,但不是染污心生起的,所以是犯轻垢罪。
不犯的情形是:看见别人谈这些闲话,你不参加就会引起一些不快乐,所以护念别人不起烦恼,所以短时间的听一听,不算犯戒。在这种不得不听的情形下,自己的心,要安住正念,非常的重要。
另一种不犯的情形是:或有特别的事情,或菩萨本人有事去问别人,或别人来问这位菩萨,菩萨要回答他的是特别稀奇的事,是世界上少见少闻的事。若是对佛法有爱乐心的话,这条戒应该要注意。因为常常一起谈话,就不愿分开,话就不愿意停下来,其实都是一些没什么用的话。
不受师教戒第二十一
底下有三条戒是修禅定的事,不受师教是学习禅定的开始。
若菩萨,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师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受师教是不愿意向师长请教,或师长教导而不接受,假如这位菩萨感觉到心散散乱乱的,需要学习禅定,得禅定。得禅定通常是指色界四禅说的,因为这四禅对修学圣道非常有助力,无色界天的前三个,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三个也有帮助,所以加起来叫七依,就是依止这七个定去修学圣道,是容易成就的,那么这位菩萨也愿意得圣道,得无漏的智慧,有禅定的帮助就容易成就,所以就想要去修习禅定,把心定下来,想学禅定就应该到师长那里请求教授。
但这位菩萨对师长有嫌恨心,不满意,而且憍慢,感觉到自己不必去请他教授,他有什么了不起能教我修禅定,瞧不起师长。内心有这样的烦恼就是不受师教,这种情形就是犯了众多犯,是犯了染污起。因为有嫌恨憍慢,所以染污心生起的。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如果这位菩萨很想学禅定,但是懒惰懈怠不去请教师长,这也是犯这条戒,但因没有嫌恨憍慢,所以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知彼人作颠倒说,若自多闻有力,若先已受法。
如果这菩萨不去请教而不犯戒的情形是,生病时,没有气力时或是知道那个人或师长对禅定有错误的见解,不去请教他不犯戒的。如果自己博学多闻,知道自己如何修禅定的,那就可以不必去请教师长了。若是现在发心修禅定,但我很久以前学过,已经得到应该有的教授,那么现在不求教授应该不算犯戒的。
欲界定-开始学禅定,这时候内心有一点寂静住,不乱,就属于欲界定。虽然他有这种定,他还是不能出离欲界的,我们说有善业、恶业、不动业,不动业就是色界定,无色界定说的,他能出离欲界。而虽然成就了欲界定还不能超过欲界的,所以叫欲界定。…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