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是這位菩薩心裏嫌恨,輕慢對方,不如法去忏謝,或者小有悔意,但不那麼合法。向人道歉應該有合法的禮貌,而你沒有這樣做,反而不禮貌的行爲,這就是不如法忏謝,是犯了衆多犯。譬如你侵犯了人,說了多少句話,每一句都是犯戒,這就是衆多犯,或者你行爲上,你動了心,你計劃好了要去侵犯他,你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步一步都是犯戒,這是衆多犯。比如非食時戒,你每咽一口就是一個罪,所以都是衆多犯。因爲你心裏有嫌恨輕慢心,所以是染汙心。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
若是你也沒有染汙心,也知道要向那個人忏悔,但這時候懶惰懈怠,沒有去向他忏罪,但是沒有染汙心,所以犯非染汙起。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欲令作不淨業。然後受者不謝無罪。
不犯的情形是:我不去向他忏謝,而用這樣的方便來調伏這個人,讓他想一想,能使令他覺悟改過遷善,不忏悔是可以的。若這菩薩侵犯了他,也去向他忏悔,而對方向他提出條件,要你去做不淨業,菩薩爲了持戒清淨不向他忏悔也是無罪的。
若知彼人性好鬥訟,若悔謝者,增其瞋怒。
若這菩薩知道受侵犯的人,他的心性喜歡和人鬥訟,喜歡打架等事,如果你向他道歉,他更有機會發脾氣了,那就不向他忏悔也可以。
若知彼和忍,無嫌恨心,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若是這位侵犯人的菩薩知道受侵犯的人他的心裏很柔和,容忍,心量很大,不計較這件事,沒有嫌恨心,這可以不向他忏悔。忏悔是要把彼此間的恨解除的意思。現在沒有恨,可以不忏悔。如果菩薩知道受犯的那個人,你要向他忏悔時,他會深深生出慚恥身心不安之心,這樣的話,你可以不向他忏悔。在我們凡夫菩薩比丘之間應該常常這樣做,因爲人與人之間容易有誤會,或對不起別人的時候,應該主動向人求忏悔才對。
不受忏謝第十六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忏,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不嫌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汙起。
如果別人來侵犯這位菩薩,而那人知道不對了,到菩薩這兒來,恭敬如法的忏悔謝罪,而菩薩心裏嫌恨沒有消,反而要存心惱他,不接受他的忏悔,這樣就犯了衆多犯,是犯染汙起。假定這菩薩,有人侵犯他,但他心裏不嫌恨,可是這位菩薩久遠熏習以來,心量狹小,還是不能接受他的忏悔,這也犯戒了,但也犯非染汙起。菩薩是要發心廣度衆生,于一切衆生都要清淨的融合才可以,所以不受忏悔,雖沒嫌恨心,但不受忏也還是有違菩提心的。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
不犯的情形與前面第十五條戒是一樣的。
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無罪。
若是對方來忏悔時不如法忏悔,他心裏還有些傲慢不平,不肯承認錯誤,這種情形不接受忏悔是無罪的。
嫌恨他戒第十七若菩薩,于他起嫌恨心,執持不舍,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爲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如果菩薩對這位他不如意的衆生,心裏面生了嫌恨心,不肯舍去這種憤怒心。(凡夫就是這樣,第一念憤怒在心裏生起,第二念就要覺悟,我不應該起煩惱,感快修四念處,觀無我,無我所。誰來侵犯我呢?誰受侵犯了呢?正念一提起來就沒有煩惱了,可是菩薩還嫌恨,總想是你不對,我對。)就犯了衆多犯,是犯染汙起。如前第二條貪財戒一樣的。即菩薩的瞋心,久遠以來熏習很強烈,明知不對,還是做不得主,依然憤怒,如時時對治就不犯了。
貪心畜眷屬戒第十八
即貪心收徒弟這條戒。
若菩薩,爲貪奉事,畜養眷屬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無貪心畜。
如果這位菩薩收徒弟的動機是爲了能夠爲他做侍者來奉待他,而收徒弟。(以俗家人來說,彼此相愛叫做眷,屬即是互相隨順,互相愛即名爲眷屬。現在來到佛法裏的比丘寺收徒弟也有眷屬的意思,雖然出家做四念處可以斷煩惱,但還沒斷煩惱時,還是有眷屬的味道。)因爲貪求他的供養奉侍,所以犯衆多犯,這犯是染汙心生起的。不犯是無貪心而收的。菩薩有在家、出家,均可收徒弟,出家人當然不做生意,但還有衣缽之事,所以幫他做些雜事,在家的社會服務,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在佛法上講,不管在家出家用這種動機收徒弟,問題是很嚴重的。
我曾說佛法之興衰,二種人要負責:一、收徒弟這個師父。二、寺院的住持。收徒弟是爲了這個人的法身慧命,成就道業,他能在佛法裏發出離心,修習戒定慧,發菩提心,修學聖道,將來弘揚佛法廣度衆生而收徒弟,如果爲了個人的舒服,來爲你做事,這樣將來佛法還有希望嗎?當然徒弟爲師父做事也是應該的,你本身沒有貪心,那是合法的。
貪睡眠戒第十九若菩薩,懶惰懈怠,耽樂睡眠,若非時,不知量,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若無力,若遠行疲極,若爲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這條是貪睡眠戒,在遺教經上也有這一條,就是歡喜睡覺。關于睡覺這件事,有叁種睡眠:一、你吃了飯,也就要睡覺。因爲在欲界的人只要有飲食,就會睡覺,若是在色界天以上,他們斷食就不需要睡覺。二、習慣性睡覺:只要天天想困,時間一到就想睡。叁、放逸,由于放逸就想睡覺。以上叁種以因飲食而引來的睡覺昀難改變,其余兩種可慢慢改善而除掉。
經論上說大阿羅漢已得禅定,可以去掉睡眠,但在阿含經上說佛也有睡眠,就是有一個外道有意來見佛並且問佛:瞿昙你睡不睡覺?佛說:我也睡覺,外道即說:睡覺是愚癡相,一睡覺就沒有智慧。這等于罵佛的意思,佛就說:你不知道什麼叫愚癡,一個人有貪瞋癡的煩惱就是愚癡,而我已沒有貪瞋癡,你不能說我愚癡。爲什麼會有睡覺呢?由于夏天一熱,爲了調身,所以會休息一會兒,經上有這樣的記載,佛是晝夜二六時中,除爲了調身,長年不睡覺的。
現在這條是說凡夫沒有得定時,由于不精進用功,懶惰懈怠,愛著睡眠,不是睡眠的時候而去睡。什麼時間才是昀適當的睡眠時間呢?在瑜伽師地論裏有詳細的說
明,夜有叁時:初夜、中夜、後夜,只有中夜才應該睡覺,如果不是中夜,而仍去睡覺就是非時了。
不知量:就是睡眠不能超過四小時,若超過了就是不知量。是名爲犯衆多犯:由于貪愛睡眠並且又不知時,不知量,因此就犯了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這是由于不精進用功,栽培善根,懶惰懈怠而犯,是染汙心引起的。
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遠行疲極;若爲斷彼故,起欲方便。不犯,就是生病時,可以多睡一會兒,或者因病好了還沒有力氣,出遠門行走而太疲倦,或者是爲了開始減少睡眠,慢慢斷除多睡的習慣,由于對治改變尚未成功,難免仍有多睡的現象,這樣也不算犯戒。
世論經時戒第二十若菩薩,以染汙心,論說世事經時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忘誤經時,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見他聚話,護彼意故,須臾暫聽;若暫答他問未曾聞事。
這位菩薩不愛惜光陰,以不清淨心愛談閑話,同多數人談論世間事國家事,飲食事或男女之間的事,談這些事情對他本修行人沒什麼利益,經過很多時間都這樣,把寶貴的光陰都浪費了,這就犯了這條戒,有很多的過失了,犯這條戒是由染汙心發起的,如果這位菩薩不是喜愛找人談閑事,只是一時忘了正念,這樣談話也是犯這條戒,但不是染汙心生起的,所以是犯輕垢罪。
不犯的情形是:看見別人談這些閑話,你不參加就會引起一些不快樂,所以護念別人不起煩惱,所以短時間的聽一聽,不算犯戒。在這種不得不聽的情形下,自己的心,要安住正念,非常的重要。
另一種不犯的情形是:或有特別的事情,或菩薩本人有事去問別人,或別人來問這位菩薩,菩薩要回答他的是特別稀奇的事,是世界上少見少聞的事。若是對佛法有愛樂心的話,這條戒應該要注意。因爲常常一起談話,就不願分開,話就不願意停下來,其實都是一些沒什麼用的話。
不受師教戒第二十一
底下有叁條戒是修禅定的事,不受師教是學習禅定的開始。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不受師教是不願意向師長請教,或師長教導而不接受,假如這位菩薩感覺到心散散亂亂的,需要學習禅定,得禅定。得禅定通常是指色界四禅說的,因爲這四禅對修學聖道非常有助力,無色界天的前叁個,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叁個也有幫助,所以加起來叫七依,就是依止這七個定去修學聖道,是容易成就的,那麼這位菩薩也願意得聖道,得無漏的智慧,有禅定的幫助就容易成就,所以就想要去修習禅定,把心定下來,想學禅定就應該到師長那裏請求教授。
但這位菩薩對師長有嫌恨心,不滿意,而且憍慢,感覺到自己不必去請他教授,他有什麼了不起能教我修禅定,瞧不起師長。內心有這樣的煩惱就是不受師教,這種情形就是犯了衆多犯,是犯了染汙起。因爲有嫌恨憍慢,所以染汙心生起的。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
如果這位菩薩很想學禅定,但是懶惰懈怠不去請教師長,這也是犯這條戒,但因沒有嫌恨憍慢,所以犯非染汙起。
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知彼人作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
如果這菩薩不去請教而不犯戒的情形是,生病時,沒有氣力時或是知道那個人或師長對禅定有錯誤的見解,不去請教他不犯戒的。如果自己博學多聞,知道自己如何修禅定的,那就可以不必去請教師長了。若是現在發心修禅定,但我很久以前學過,已經得到應該有的教授,那麼現在不求教授應該不算犯戒的。
欲界定-開始學禅定,這時候內心有一點寂靜住,不亂,就屬于欲界定。雖然他有這種定,他還是不能出離欲界的,我們說有善業、惡業、不動業,不動業就是色界定,無色界定說的,他能出離欲界。而雖然成就了欲界定還不能超過欲界的,所以叫欲界定。…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