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瑜伽师地论里,欲界定解释的很详细,就是所谓的九心住。
一、内住:因为没有修定时,内心总是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人我是非,名闻利养,荣华富贵等事是分别,现在开始修学禅定就不要向外攀缘,要把它收回里面安住下来,所以叫内住。
二、续住:把散乱,颠狂的心收摄回来,安住在所缘境这里,且剎那剎那相续不断的住下去。
三、安住:续住不是容易事,虽然勉强把心拉回来安住且叫它续住,但心念很快又跑出来缘色声香味触,但还是要赶紧拉回来安住在所缘境这里。有些人静坐会有些东西出现,或有人来,或感觉身体跑到虚空,或各式各样颜色的光明,或感觉身体一直下沈,这就感觉害怕,如果这些境界出现都不要去管他,不要随种种境转,还是要把心安住在所缘境里。
四、近住:从开始修禅定时要要求自己一直向禅定进入,常忆念所缘境,不要让心跑掉,常和禅定接近,这样才能进步。
五、调伏:喜欢静坐修习禅定的人有些毛病,其中昀重要的是妄想,可能坐在那里有点静,但多数是在打妄想,明知不对,但还是打妄想,不能静下来,这些妄想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欲之事,我们人的生活就是眼耳鼻舌身在色声香味触活动,这种境界对不修行的人应该是正常,但是修行的人就麻烦了,发觉我们静坐时内心有烦恼就是色声香味触,离开这些妄想,没有其它的了,所以修静坐的人,不要完全无分别住,要常观察这些色声香味触是害人的东西,是有过患的,它令我老是妄想,烦恼增长,流转生死,实有太多的过失,所以常呵斥这些色声香味触,就不容易再打妄想了,因此静坐时,要常做如是观,心就静下来了,妄想就减少了。
六、调顺-调五盖,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举、疑等各式各样烦恼,这些五盖可以引起很多过失,这与前面五尘是不同,色声香味触是约色尘说的,五盖是约法尘说的,也就是喜欢修定的人,在日常生活接触五尘时要照顾自己的念头,而这五盖是因五尘而引起的烦恼,因此要调顺,于这些生过患想,呵斥自己犯这种错误,静坐时有力的观察自己,呵斥自己也会很有力量,就能减少静坐时的妄想。
七、寂静:这时静坐,妄想很少了,因为妄想一起马上就能觉悟,立刻停止妄想了。昀极寂静-就是妄想还没起,要起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妄想分之阶段,欲起、起、已起,且把它制止,到这里时他可保持很长时间的寂静。
八、专注一趣:这个心已没杂念而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管时间多长都能专注一趣,这都要精进努力长时间的打坐才可以的。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当然也有特别的人有深厚的善根,在短时间内可以成就的。
九、等持:等即平等,平等即对不平等说的,就是我们没有得定的人心不是妄想就是昏沈,这心就是不平等,但这人的心已没有妄想,也没有昏沈就叫平等。持-这人能把他的心保持在平等的境界,也就是他长时期努力的静坐所得到等持的境界。这与专注一趣有何不同?专注一趣还是要特别注意,才能安住一境,不昏沈也不散乱,万一不注意还会昏沈、散乱。但到等持,他不必特别注意,就能很自然的宁静而住,不昏沈也不散乱,这就高过专注一趣了。
这九心住就是欲界定,他可以一坐七天不动,在欲界定表示这人还是有烦恼的。你骂他,他会不高兴。你赞叹他有修行,他会很欢喜,但他静坐就有这些境界,也没什么轻安乐,但心里身体感觉很舒服,走上坡路,脚抬起来很轻松,不觉得身体重。且有时会有些灵感,但不是什么神通的。这欲界定是修禅定的人初一步的境界,你千辛万苦的才成就,但要是人吵了一架就失掉了。要是出去有什么辛苦事,回来盘腿坐下来,心里都是妄想。欲界定没有了,所以这欲界定不容易成就,但很容易失掉,因此你得欲界定不要同别人讲,说不定讲好,才过五分钟,欲界定没有了,打妄语是没有,但这已不真实了。所以不如不说,但如果继续努力会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进步到色界初禅,那就更好了。
随五盖心戒第二十二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这位菩萨已经开始修习禅定了,但心里散乱,生起五种烦恼,来盖住他的心,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有了这五种烦恼就把它盖住了,就像虚空是明净的,但来了云雾把它盖遮住了,变成不清净。
贪欲盖:对如意的色声香味触生起爱着心,或过去所经验过或未经验过的,于静坐时打妄想,而妄想是越起越多而有烦恼了。
瞋恚盖:自己心里想到和什么人不和心里愤怒。
昏沈睡眠:静坐时没打妄想,但是打瞌睡,或睡眠盖,修禅定的人要减少睡眠,睡眠这东西是会越睡越多的,你养成了习惯不睡就苦恼,所以睡眠也就是盖。减少睡与吃东西有关系,有些东西吃了使人多睡眠,所以静坐的人每天对吃的东西要做记录,久了就知道吃什么会睡眠多,吃什么会打妄想,不吃什么东西心里就能宁静住,所以昏沈睡眠盖与自己的懈怠有关,也与自己吃的东西有关。因此想修行的人,这些事非注意不可。
掉举恶作:掉举与贪欲有关系,就是关于自己欢喜的东西,心里就分别想念掉动不已。恶作,不高兴自己做的事。心里想我做错了事情,其实这是妄想,追悔之意。没做善事后悔,没做恶事也后悔,这些都是妨碍静坐。
疑盖-或在佛法僧上有疑惑,或在自己身上有疑惑,或对师长疑惑,这也是打妄想,对自己修道有障碍,令自己很难进步。
所以这上面说起五盖心,不立刻警觉除掉五盖,或不开发自己的智慧除掉五盖,这就犯众多犯,因为起了五盖,所以是犯染污起。不犯的情形是为了断五盖心,当生起时用方便的方法来摄受对治它。
取世禅戒第二十三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如果这位菩萨经过长时间努力,能把五盖驱逐出去,就是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而到色界四禅或到无色界的四空定而成功了,有了殊胜轻安乐的味道。
能把世俗的色声香味触放弃了而来出家,为求更好的成就,初步就是得禅定,这儿就有强大的轻安乐,叫三昧乐。这种乐是世间欲乐所不能比的,因为欲乐,人容易生病而且多烦恼。但是三昧乐,人反而健康,也不需要其它的因缘。要是成功以后,你自己本身提起正念,摄心不乱,立刻禅定就来了。一坐七天也可以,但昀好不超过七天,因为是欲界的人还要吃饭的,不吃的话身体还是会有问题,不过得禅定的人可以少吃一点。得禅定的人常有二种相貌:一、孤独:不是自己一个人禅坐入定,就是对一切人起高慢心,谁也接近不了他。二、瘦:因为常入定,吃得少,所以就瘦了。
而认为这种轻安乐是功德,这就是犯了众多犯。佛真是大智慧,知道众生取着世间禅定,佛教徒不应该这样,所以犯了染污起。爱着禅定,享受轻安乐有什么不对呢?因为你得了禅定,常享这轻安乐而爱着入定,这样你对佛法就不能进步,本来修学禅定是为了得圣道。如果散乱心修四念处,没力量,很难得圣道。若是得了禅定,在禅定中修四念处就容易得圣道,所以要修禅定。当然发了菩提心的人也有意要得神通,但要先得禅定再修神通就得神通了。得神通,度化众生方便一点,是为利益众生,得圣道而修禅定。但是你得了禅定以后就享受轻安乐而不去修学圣道,就违背了原意,因此佛制这条戒来勉励佛弟子。不犯的情形是为了断除爱着禅定的心,想办法对治自己的爱着心。像前面说的一样。
毁声闻法戒第二十四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
可见大乘佛教很尊重小乘佛法,并不排斥小乘佛法。但小乘佛教的学者就是排斥大乘。假设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有这样的见解,把他的见解说出来:「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不应该听闻小乘声闻的经法,这儿指的是阿含经。在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阿含经是大小共学,也就是小乘佛教徒应该学习,大乘佛教徒也应该学习。但这位菩萨说:菩萨不应该听闻声闻经法,不应该受持,学习阿含经。菩萨是大乘佛法的,有很多大乘经典要学习,就能广度众生了,用声闻法做什么呢?」
若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那就犯戒了,是染污心生起的,所以犯染污起,小乘佛法如对大乘佛法来说,是没大乘那么圆满究竟。这种话是小乘佛教徒不能承认的,可是大乘佛教徒真的去广学大乘经论,也学习阿含经的话,对比起来,当然结论是小乘不究竟,大乘才是究竟。有的菩萨就根据这种理由不学小乘,如果你这样执着的话,佛不允许的。
是名为犯众多犯,犯染污起。何以故?解释为什么是犯戒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还要去听,也等于是学习、阅读、听人讲解外道不同的理论。这些都是邪知邪见的议论,菩萨都应该听闻学习的,何况阿含经是佛说的话,怎么能够不学习呢?这在大品般若经上说出个理由:菩萨也应该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的,所以你不, 学习怎么能得圣道呢?所以不学是不对的。
可是大品般若经也说:菩萨得四果,但他们不住在那里,还继续向前进,只是在那里经过,而且更超过它而迈向佛果。这是一个理由。其次:菩萨是应该得一切种智才能成佛,如果你不学阿含经,外道异论,你怎可能得一切种智呢?所以为了成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学习的,若有一法不学习,就不能得一切种智的。没学也不犯的情形是:你发了无上菩提心,当然要学习大乘佛法,所以专门学菩萨藏,这些都还没学成,所以未能学习小乘。如果有执着不学小乘的话,那就犯戒了。
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五。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一向修习声闻经法,是…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