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假若菩萨对于菩萨藏不努力善巧方便学习佛法,弃舍大乘佛法不学,专一地修习小乘佛法,就是忘了根本,就是犯了这条戒,是犯非染污起。
前面是学习大乘不学小乘是犯染污起。这地方是专学习小乘,不学大乘是犯的轻垢罪。这可见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尊重了。不过藏文本的菩萨戒,这条戒还是犯染污起。我对这二点的看法是:如果专学小乘,努力学四念处,他可以了生死得涅槃,如果专学大乘不学小乘,要是自己不努力修四念处,他的烦恼无法对治,就流转生死,行菩萨道可能失败了。这样来说,就不如学小乘而胜过学大乘而失败的。其次,如果学小乘,你要是得了初果至四果,将来入了无余涅槃,将来遇见释迦牟尼佛讲大乘佛法,他还是会做菩萨的,那么你受流转生死的苦就少了。假设你学大乘,烦恼没断,流转生死的苦就更多了,这样说小乘胜过大乘,可是如果学大乘能努力修习断烦恼,那当然是昀殊胜的,而不是不如学小乘了。
不习学佛戒第二十六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聪明能速受学。若久学不忘。若思惟知义。若于佛法具足观察得不动智。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善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思惟知义,若菩萨能够深入地思惟佛法的道理,并且能够通达其甚深之义,前面只说学习不忘是属于闻慧,而思惟知义是属于思慧,若于佛法具足观察,得不动智,这是属于修慧,也就是有了禅定的人,因为在禅定里可以观察佛法的道理,皆能具足的观察,很圆满地了解佛法中诸法实相,得不动智,这智慧不是外道的思想理论,而是成就佛法之不动智,如此之人去学外道的经书而不算犯戒。
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假如以一天的时间去分二份,那么以精神昀旺盛的二份去学习佛经,另以精神昀差的一份去学习外典,学习世间的俗论,那也是可以,是名不犯,这就是不犯这条戒了。
为什么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可以学外道与世俗经论呢?这是为了于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若只是纯粹佛法教化在家人,倒不如有一些世间知识在里边,这样也许比较能够容易使人接受。譬如,做一道菜,若加一点盐,就较好吃,所以有一点世间知识对于弘扬佛法是方便的,这也就是知此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所以学习外典是有其好处,但是忘了根本,那就错了。
如是菩萨善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因此假如有位学习外道典籍的菩萨,他对于世典的确是善巧通达了,并且对外道邪论也很能熟悉,但是却太过生欢喜心,而不能够弃舍,也就是被同化了,认为世典外道典籍是真理,似乎对异道思想有些降服,然而却不知道外道世典之思想,皆谈论荣华富贵,吉凶祸福之事,是可使人流转生死的,是毒气的流传,并不是可使人得真实利益的,但由思想颠倒,认为它不是毒,这样是名犯众多犯,因此,此发了菩提心之菩萨就犯了众多突吉罗罪了,是犯染污起,是不对,是错误,是烦恼所生的犯戒,因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佛教徒是可以学习,外道世学的知识,但是若不作毒想,反而放弃本身自己的佛法,那就错误了。
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非如来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这条是不信深法戒,听闻佛教的深法不相信,没有信心的一条戒,假如有位菩萨听闻大乘佛法甚深的道理。这甚深义与真实义有何不同呢?所谓甚深义就是用语言文
字所表达的深义,是属于教法,而所谓真实义是指佛菩萨经过无量劫修行所证悟的真实义理,是属于证法,因此有教证二种佛法,教法是语言、文字的佛法,证法是经过修行证悟的佛法,也就是菩萨听闻这条教法与证法的甚深义,并且又听闻诸佛菩萨无量神力,前面甚深义,真实义是法宝,以下佛、菩萨是指佛宝、僧宝。
佛菩萨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不相信,不接受,而且诽谤,如何诽谤呢?他说:「非利益。」这种道理不能使众生得到好处的。「非如来说。」那种话也不是如来说的,有大乘非佛说之意。「是亦不能安乐众生。」空谈玄理,说佛菩萨有无量神力,然而众生还不是在世间流转生死,对他又有何好处呢?因为不能安乐众生啊!如此的诽谤说言,菩萨有此知见与诽谤,是名为犯众多犯,那是犯了这条戒了是犯染污起的。
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或随顺他故谤。
有些因为自己的心,不能正思惟,正确的思惟佛法,而诽谤佛法,或为了随顺别人,而也跟着诽谤佛法,这样子就犯了这条戒。再则说不犯的相貌。
是菩萨闻第一甚深义不生解心。是菩萨应起信心不谄曲心作是学。
若菩萨听闻了第一甚深义,包括了诸佛菩萨无量的神力,不生解心,不能够生出深深胜解的心,就是不相信这件事,那么不容易生起时,又该如何?这位菩萨,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不足,对于佛法之第一甚深义,要勉强生起信心,心里如此想,行为也是如此,心口合一,这样子去学佛法。
我大不是盲无慧目如来慧眼。如是随顺说如来有余说。云何起谤。是菩萨自处无知处。如是如来现知见法正观正向不犯。非不解谤。
而说言:「我本不是,盲无慧目。」在玄奘大师翻译云:「尔本非善,盲无慧目。」我感觉那翻译比较好,这位菩萨在心里责备自己:「尔为非善」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对于佛菩萨这样高深的胜境,我怎么可以毁谤呢?这样是有罪过的,我是个「盲无慧目」的人,如是随顺说。如今前面所指的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如是之说是佛为了随顺深具善根大智慧的人而说的。
「如来有余说」,而佛呢?还有其它的说法,随顺我们这些没有智慧,钝根人而说的方便佛法,不管深的,浅的,方便的都好,都是契机契理的佛法,云何起谤?怎么可以生起诽谤这种事呢?是菩萨,自处无知处,把自己放在无智慧里,这是对的,我们凡夫隔一层纸就看不到另一面的世界了,然一点点赞叹就欢喜,一点点说我们不对就不高兴,如此,如何去批评佛菩萨之第一义谛呢?的确是不应该,因此佛所现昀高
圆满知见,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只能够以正念的观察去学习,向着佛菩萨的境界一步一步正确地向前进,抱持如此的态度,这样就不犯这条戒了,过去由于不生信解而毁谤,现今使自己,处在自处无知处,虽仍不懂,也不解不谤了,因此就不犯戒。
叹已毁他戒第二十八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如果这位菩萨以贪心或恚心来赞叹自己的功德,贪求名闻利养,是犯这条戒的。毁呰他人-毁谤、呵责、破坏他人的名誉,而那人的确有过失去呵责他。但是若以瞋恚心而不以慈悲心去呵斥他人,那就是犯戒了。这个在前面波罗夷也有一条自赞毁他,那是对上品烦恼说的,而这一条是对中下品烦恼说的。
又或者只是自赞己德,没有毁呰他人,或者是毁呰他人而没有自叹己德,那也就算是轻罪,不像波罗夷那么重的罪。所以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从这么多的戒条来看,这一条更明白地知道,动机是非常地重要,若心里没有烦恼,即使你表现多少有不如法,也还不算犯,犯也很轻微的罪。但内心若不清净,有烦恼就不行了。
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如果说自叹己德,呵责他人而没有犯戒,这是怎样的情形呢?那是轻毁外道,轻视呵责外道,这是破邪、显正,你看佛法是正知正见,功德广大;外道是邪知邪见,有很多很多的罪过,虽然这样子,也是自赞毁他,但是这是摧邪显正,弘扬佛法,使众生能够得到正知正见,不算犯戒,而且有功德。若以方便调伏,就是对方有什么样的过失,这菩萨不是贪恚心,而是以慈悲心来呵责他人,目的是令他改过,能够栽培善根,除不善处,安立善处,从有过失的地方出来,栽培善法,那就不算犯。又如果你没有贪恚心,你能自赞毁他的话,使令不信佛法的人信佛法,已经信佛法的人,他能够增广善根,那也就不算犯戒了。可见持戒这件事是要加上智慧的,若是你心里有烦恼,但是你能用智慧善巧的调伏,那就从中离过而有种种功德,所以智慧的确重要了。
憍慢不听法戒第二十九若菩萨,闻说法处,若决定论处,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听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这位菩萨听人家说:有某某地方有法师在那里说法,或那地方预先发表了声明,彼此间对于佛法有重要的讨论,那么这位菩萨就应该到那里听讲,来增长自己佛法的智慧。这位菩萨以憍慢心,认为自己对佛法的知识很圆满了,有谁能胜过我呢?以这样高慢轻视他人,自满自足的心不去或以瞋恨心而不去听法,是犯了众多犯,这种犯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若是他没有高慢心、瞋恨心,只是他提不起劲来,不愿意多栽培佛法的智慧增长善法,这样不去听讲也是犯戒,但犯的是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无力、若彼颠倒说法、若护说者心。
不犯的情形是,如果他用的语言我听不懂,这也算是不解,也可以不去听;或不知道那地方也讲法,或自己有病,没有力气,或是那人乱说,并不能真实演说佛法的真义;或是爱护说法人的心,也就是那人学习佛法的时间短,这菩萨已是老资格,对佛法精通无碍了,如果他去听法,那人心里会不安了,这些情形不去听是可以的。
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
若是他讲的那个佛法已经讲过好多次,也听过好几次,而且已很熟悉了,已能受持纳之于心而不忘失…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