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P12

  ..續本文上一頁名爲犯衆多犯,是犯非染汙起。

  假若菩薩對于菩薩藏不努力善巧方便學習佛法,棄舍大乘佛法不學,專一地修習小乘佛法,就是忘了根本,就是犯了這條戒,是犯非染汙起。

  前面是學習大乘不學小乘是犯染汙起。這地方是專學習小乘,不學大乘是犯的輕垢罪。這可見大乘佛教對小乘佛教的尊重了。不過藏文本的菩薩戒,這條戒還是犯染汙起。我對這二點的看法是:如果專學小乘,努力學四念處,他可以了生死得涅槃,如果專學大乘不學小乘,要是自己不努力修四念處,他的煩惱無法對治,就流轉生死,行菩薩道可能失敗了。這樣來說,就不如學小乘而勝過學大乘而失敗的。其次,如果學小乘,你要是得了初果至四果,將來入了無余涅槃,將來遇見釋迦牟尼佛講大乘佛法,他還是會做菩薩的,那麼你受流轉生死的苦就少了。假設你學大乘,煩惱沒斷,流轉生死的苦就更多了,這樣說小乘勝過大乘,可是如果學大乘能努力修習斷煩惱,那當然是昀殊勝的,而不是不如學小乘了。

  不習學佛戒第二十六若菩薩。于佛所說棄舍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于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薩善于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舍不作毒想。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思惟知義,若菩薩能夠深入地思惟佛法的道理,並且能夠通達其甚深之義,前面只說學習不忘是屬于聞慧,而思惟知義是屬于思慧,若于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這是屬于修慧,也就是有了禅定的人,因爲在禅定裏可以觀察佛法的道理,皆能具足的觀察,很圓滿地了解佛法中諸法實相,得不動智,這智慧不是外道的思想理論,而是成就佛法之不動智,如此之人去學外道的經書而不算犯戒。

  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假如以一天的時間去分二份,那麼以精神昀旺盛的二份去學習佛經,另以精神昀差的一份去學習外典,學習世間的俗論,那也是可以,是名不犯,這就是不犯這條戒了。

  爲什麼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可以學外道與世俗經論呢?這是爲了于度化衆生,弘揚佛法,若只是純粹佛法教化在家人,倒不如有一些世間知識在裏邊,這樣也許比較能夠容易使人接受。譬如,做一道菜,若加一點鹽,就較好吃,所以有一點世間知識對于弘揚佛法是方便的,這也就是知此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是有其道理的,所以學習外典是有其好處,但是忘了根本,那就錯了。

  如是菩薩善于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舍,不作毒想,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因此假如有位學習外道典籍的菩薩,他對于世典的確是善巧通達了,並且對外道邪論也很能熟悉,但是卻太過生歡喜心,而不能夠棄舍,也就是被同化了,認爲世典外道典籍是真理,似乎對異道思想有些降服,然而卻不知道外道世典之思想,皆談論榮華富貴,吉凶禍福之事,是可使人流轉生死的,是毒氣的流傳,並不是可使人得真實利益的,但由思想顛倒,認爲它不是毒,這樣是名犯衆多犯,因此,此發了菩提心之菩薩就犯了衆多突吉羅罪了,是犯染汙起,是不對,是錯誤,是煩惱所生的犯戒,因此,我們也可以明白佛教徒是可以學習,外道世學的知識,但是若不作毒想,反而放棄本身自己的佛法,那就錯誤了。

  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衆生。」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這條是不信深法戒,聽聞佛教的深法不相信,沒有信心的一條戒,假如有位菩薩聽聞大乘佛法甚深的道理。這甚深義與真實義有何不同呢?所謂甚深義就是用語言文

  字所表達的深義,是屬于教法,而所謂真實義是指佛菩薩經過無量劫修行所證悟的真實義理,是屬于證法,因此有教證二種佛法,教法是語言、文字的佛法,證法是經過修行證悟的佛法,也就是菩薩聽聞這條教法與證法的甚深義,並且又聽聞諸佛菩薩無量神力,前面甚深義,真實義是法寶,以下佛、菩薩是指佛寶、僧寶。

  佛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道力,不相信,不接受,而且誹謗,如何誹謗呢?他說:「非利益。」這種道理不能使衆生得到好處的。「非如來說。」那種話也不是如來說的,有大乘非佛說之意。「是亦不能安樂衆生。」空談玄理,說佛菩薩有無量神力,然而衆生還不是在世間流轉生死,對他又有何好處呢?因爲不能安樂衆生啊!如此的誹謗說言,菩薩有此知見與誹謗,是名爲犯衆多犯,那是犯了這條戒了是犯染汙起的。

  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

  有些因爲自己的心,不能正思惟,正確的思惟佛法,而誹謗佛法,或爲了隨順別人,而也跟著誹謗佛法,這樣子就犯了這條戒。再則說不犯的相貌。

  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谄曲心作是學。

  若菩薩聽聞了第一甚深義,包括了諸佛菩薩無量的神力,不生解心,不能夠生出深深勝解的心,就是不相信這件事,那麼不容易生起時,又該如何?這位菩薩,應該反省自己的智慧不足,對于佛法之第一甚深義,要勉強生起信心,心裏如此想,行爲也是如此,心口合一,這樣子去學佛法。

  我大不是盲無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余說。雲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

  而說言:「我本不是,盲無慧目。」在玄奘大師翻譯雲:「爾本非善,盲無慧目。」我感覺那翻譯比較好,這位菩薩在心裏責備自己:「爾爲非善」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對于佛菩薩這樣高深的勝境,我怎麼可以毀謗呢?這樣是有罪過的,我是個「盲無慧目」的人,如是隨順說。如今前面所指的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如是之說是佛爲了隨順深具善根大智慧的人而說的。

  「如來有余說」,而佛呢?還有其它的說法,隨順我們這些沒有智慧,鈍根人而說的方便佛法,不管深的,淺的,方便的都好,都是契機契理的佛法,雲何起謗?怎麼可以生起誹謗這種事呢?是菩薩,自處無知處,把自己放在無智慧裏,這是對的,我們凡夫隔一層紙就看不到另一面的世界了,然一點點贊歎就歡喜,一點點說我們不對就不高興,如此,如何去批評佛菩薩之第一義谛呢?的確是不應該,因此佛所現昀高

  圓滿知見,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只能夠以正念的觀察去學習,向著佛菩薩的境界一步一步正確地向前進,抱持如此的態度,這樣就不犯這條戒了,過去由于不生信解而毀謗,現今使自己,處在自處無知處,雖仍不懂,也不解不謗了,因此就不犯戒。

  歎已毀他戒第二十八若菩薩,以貪恚心,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如果這位菩薩以貪心或恚心來贊歎自己的功德,貪求名聞利養,是犯這條戒的。毀呰他人-毀謗、呵責、破壞他人的名譽,而那人的確有過失去呵責他。但是若以瞋恚心而不以慈悲心去呵斥他人,那就是犯戒了。這個在前面波羅夷也有一條自贊毀他,那是對上品煩惱說的,而這一條是對中下品煩惱說的。

  又或者只是自贊己德,沒有毀呰他人,或者是毀呰他人而沒有自歎己德,那也就算是輕罪,不像波羅夷那麼重的罪。所以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從這麼多的戒條來看,這一條更明白地知道,動機是非常地重要,若心裏沒有煩惱,即使你表現多少有不如法,也還不算犯,犯也很輕微的罪。但內心若不清淨,有煩惱就不行了。

  不犯者: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如果說自歎己德,呵責他人而沒有犯戒,這是怎樣的情形呢?那是輕毀外道,輕視呵責外道,這是破邪、顯正,你看佛法是正知正見,功德廣大;外道是邪知邪見,有很多很多的罪過,雖然這樣子,也是自贊毀他,但是這是摧邪顯正,弘揚佛法,使衆生能夠得到正知正見,不算犯戒,而且有功德。若以方便調伏,就是對方有什麼樣的過失,這菩薩不是貪恚心,而是以慈悲心來呵責他人,目的是令他改過,能夠栽培善根,除不善處,安立善處,從有過失的地方出來,栽培善法,那就不算犯。又如果你沒有貪恚心,你能自贊毀他的話,使令不信佛法的人信佛法,已經信佛法的人,他能夠增廣善根,那也就不算犯戒了。可見持戒這件事是要加上智慧的,若是你心裏有煩惱,但是你能用智慧善巧的調伏,那就從中離過而有種種功德,所以智慧的確重要了。

  憍慢不聽法戒第二十九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這位菩薩聽人家說:有某某地方有法師在那裏說法,或那地方預先發表了聲明,彼此間對于佛法有重要的討論,那麼這位菩薩就應該到那裏聽講,來增長自己佛法的智慧。這位菩薩以憍慢心,認爲自己對佛法的知識很圓滿了,有誰能勝過我呢?以這樣高慢輕視他人,自滿自足的心不去或以瞋恨心而不去聽法,是犯了衆多犯,這種犯是染汙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

  若是他沒有高慢心、瞋恨心,只是他提不起勁來,不願意多栽培佛法的智慧增長善法,這樣不去聽講也是犯戒,但犯的是非染汙起。

  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

  不犯的情形是,如果他用的語言我聽不懂,這也算是不解,也可以不去聽;或不知道那地方也講法,或自己有病,沒有力氣,或是那人亂說,並不能真實演說佛法的真義;或是愛護說法人的心,也就是那人學習佛法的時間短,這菩薩已是老資格,對佛法精通無礙了,如果他去聽法,那人心裏會不安了,這些情形不去聽是可以的。

  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

  若是他講的那個佛法已經講過好多次,也聽過好幾次,而且已很熟悉了,已能受持納之于心而不忘失…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