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知道那個義理了。
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
或這位菩薩博學多聞,不但是他說的,連不說的都懂了,所聽的都能受持,所以若聞而不能持等于不聞,因此聞而能持是不簡單的。前面講的是聞慧,若如說行就是思慧了。
若修禅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
若如說行是修慧已經包括了禅定了,或自己發心修習禅定,是要精進波羅蜜的,不間斷,不想停下來,繼續不斷的努力,這樣不能去聽經也就不犯了。若是這位菩薩根性鈍,聽人講法也很難覺悟,對于法難受之于心,不能夠持而不失,這樣不去聽都不犯。
輕毀法師戒第叁十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是這位菩薩輕視說法的人,對他不生恭敬心,恥笑他怎麼怎麼不對,(玄奘大師譯的是嗤笑調弄,可能不只口業的戲弄,有可能是也有身業的戲弄。)明白的呵斥他如何的不對。但著文字,不依實義。這也是毀呰的語言,這可從二方面說,也可以單獨指犯菩薩戒的人說。這位犯菩薩戒的人只愛著語言文字的修飾,說出來的每一句都是很文雅高尚的,若這樣子才歡喜聽。如果說出來的文句很土氣,聽起來就像是沒讀過書的人,那他就不去了。他不注意你講話的內容能表達佛法的真實義,只喜歡語言上的美。這可知道講法的人,有的講法的內容和語言的表達都是高尚的、優美的。其次,說的語言不美,但所說話裏有真實的深義,這也是好;再其次就是語言非常好,但沒什麼內容;再則昀不好的;就是文也不美,義也不美,文義都不及格。現在這句話是佛呵斥這位犯戒的菩薩,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所以他對說法的菩薩嗤笑調弄、毀呰,這樣是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這可以看出來我們出家人學習佛法要努力,使令自己對文義都完美才好。
不同事戒第叁十一若菩薩,住律儀戒,見衆生所作,以瞋恨心,不與同事,所謂:思量諸事,若行路,若如法興利,若田業,若牧牛,若和诤,若吉會,若福業。不與同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前面幾條是攝善法戒,修六波羅蜜,但也有攝律儀戒在內。以下是攝衆生戒,與衆生建立良好關系,將來行菩薩道,弘揚佛法的順利,衆生也容易度化,所以不同事就違犯了。同事是和你做同樣的事情。但玄奘大師譯的是不爲助伴,與同事的意義有點不同。助伴是你做這合法的事或辦個法會,我來幫助你做這件事,菩薩應該是這樣子的。
若菩薩安住在佛所製定的菩薩戒條,樣樣的清淨才對。看見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做一些合法有意義的事情,菩薩應該要和他們結緣,建立良好的關系,不要和人家結怨,應該和他做助伴,但是這位菩薩不要,而且以瞋恨心不和他助伴,不幫他,這是不對的。你做事我去幫助,這件事不簡單的,怎麼知道呢?
所謂:這位菩薩要思惟那人做的事是合法不合法,若是不合法,當然我不助伴,若這件事是有功德有利益的,我應該助伴。但若沒能力助伴也是不行的。這樣就是要他所做的事情合法,一方面這位菩薩有這個能力,那麼就可以助伴了,所以思量諸事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面。
若行路:就是他要到什麼地方辦事,要往要來,要走很遠的路,需要有一個伴,那麼你可以做伴同去。若如法興利:利是世間的財,就是合法的能夠圖到財,這是做生意的事,出家菩
薩不應去助伴。在家菩薩可以,是要如法興利,非法興利是不可以的。若田業:即種了很多的田,這也是在家菩薩可以助伴,出家的不可以。若牧牛:畜養很多牛,當然這裏面也是圖利的,出家菩薩也不可以助伴。若和诤:如果是個人與個人或團體與團體之間有糾紛,有菩薩發菩提心去調和,
那麼這位菩薩也應該去助伴,發慈悲心,有大智慧能從中調解,這事情也是好,這菩薩也應該助伴。若吉會: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有各式各樣吉祥的集會,也是對這地區或佛教有利益的,你也應該去助伴。若福業:做這種事情會得到很可愛的果報,或有一個大的布施法會,或說法的法會,那麼做這種事情,都是有福業可得的,也應該去助伴。不與同者,我不同他助伴,不幫助他,以這種瞋恨心不與助伴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重突吉羅罪了。
若懶惰懈怠,是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彼自能辦。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
他沒瞋恨心,只是懶惰懈怠不去助伴、同事,也是犯戒,但犯的是犯非染汙起。不同事而不犯的理由是:或者菩薩有病,或沒力氣,或知道他自己能把那件事做得很成功的。或是那位菩薩有很多伴能幫助他做,若是他所做的事是錯誤有罪過的,不能引起善根功德的;那人本身有一點過失,你用不助伴的方便使他反省,就能調伏他的過失,改善他,除不善處,安立善處,這樣不助伴都可以。
若先許他,若彼有怨。
若是這位菩薩在這件事情之前已先答應爲別人做助伴,現在沒時間再爲他做助伴,那也不算犯。若是你給他做助伴,就會引起很多人的怨恨,那麼這也可以不去。或他不喜歡你去做他助伴,你也可以不去。
若自修善業不欲暫廢。
或是你在佛法裏面有聞思修,去栽培殊勝的善業而不想暫時間斷,那麼不去也可以。
若性闇鈍。
若是這位菩薩心性很愚鈍,幫忙人家越幫越糟糕,還不如不去,這樣不去就不算犯戒了。
若護多人意。
你要是去幫他忙,做助伴會有很多人不高興,也可以不去。
若護僧製不與同者。皆不犯。
或是這菩薩犯衆怒,大衆僧做了羯磨,不許十方佛教徒同他來往,大衆僧有這樣的規定,那麼你要遵守大衆僧的意思。這菩薩是包括出家,在家的菩薩,若是寺院對某一菩薩做了這樣的羯磨的時候,所有的佛教徒都要有一致的行動,遵守大衆僧的規定。這是一種和合的相貌,如果不和合,你那間寺大衆僧的規定,你們自己遵守,我不遵守,我照樣可以來往,那麼在這來看就是不合法了。所以不與同事者皆不犯。
不看病戒第叁十二若菩薩,見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一個衆生有病了,發菩提心的菩薩是大悲心特別殊勝的,特別有力量的,若看見某人有病,大悲心的菩薩應該去慰問,照顧他,爲他照顧湯藥,除掉他的病苦。所以菩薩看見有病的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這菩薩大悲心不現行,心裏不高興,不去看他的病,不服侍他,沒有慈悲心,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若自病,若無力。
如果菩薩自己有病了,不去看他也不算犯。若無力,菩薩自己沒氣力,不去也可以。
若教有力隨順病者。
若教有這種能力的人隨順病者的需要,他能照顧奉侍的,那你沒有去也不算犯。
若知彼人自有眷屬。
若是你知道病人有很多的眷屬,有人照顧,那你不去也可以。
若彼有力,自能經理。
那人有病,但是自己還是有力量,能自己處理一切事情,你不去也可以。
若病數數發,若長病。
若是那人常常的生病,這種病訓練他自己也能支持,若是那人長期有病,你不去也可以。
若修勝業不欲暫廢。
若是你修勝殊的善法而不想暫時停止,那不去也可以。
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病,窮苦亦爾。
若是這位菩薩知道自己上品的愚鈍,修習佛法就不容易明白,話說完了就忘了,很難入到心裏,記不住,菩薩自己在苦難中生活。
按玄奘大師譯的難緣中住是另一意思,即這位闇鈍、難悟、難受、難持的菩薩他是想修禅定的,他的心很難在所緣境中安住不動,所以要努力的修習這個法門,因此他不能去看病,不過這樣說與前面的若修勝業不欲暫廢有點相似,不過這裏指特別闇鈍的人,前面就不是闇鈍的人而是有智能的人。
或是這菩薩沒有瞋恨心,也不是懶惰懈怠,而是先到另一地方看別人的病,現在不能分身來看這人的病,這也不算犯戒。如這菩薩知道這樣是犯,這樣是不犯,特別有窮苦的人也須要菩薩大悲心的照顧的,那也是和病人一樣的詞句相似,是犯,是不犯。
不谏惡人戒第叁十叁若菩薩,見衆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不爲正說,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有惡人做了很多的惡事,這菩薩應該發慈悲心勸谏他不要做惡,但是這菩薩不谏,你做惡事是你的事,不關我的事,那麼這就犯戒了。若有大悲心的菩薩看見衆生造罪,做了很多惡事,(世界上的人大概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概都有目的,這目的都是爲了現在能得到榮華富貴如意,要做一種事情來滿願,或現在死了,將來能得到富貴如意的果報而去做一件事來滿足我的願望。)他爲了今世後世的如意而做了一些事情,但這人要懂得因果,相信因果的人,所以他會造今世後世惡業,他相信因果,但沒有得到佛法的正見,他所做的事是有罪過的事情,將來也要得惡報,不能滿他的願。
比如有人信天,就殺豬宰羊來供天,希望天給他福德、富貴。以佛教來說,殺生供養天是造罪了,怎能得到福德呢?所以造了今世後世惡業。那麼菩薩是有大悲心的,
看見衆生造這種罪過要滿足他富貴榮華的願。這必定是不能滿他的願的,這就是他愚癡,不明白因果的正理造這些罪,將來要墮到叁惡道受苦報了。菩薩要動了大悲心開導他,你要得長壽,你要放生。不過現在對放生好像有點誤會,好像只放鳥放魚似的。放生可以得長壽,是的。你有慈悲的確可以得長壽,但這裏面也要智慧觀察的。其實我們愛護人,對人有慈悲心,那也就是放生。如果天天罵人,舉手就打人,那你想得長壽嗎?我看是不能。
我們說有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觸即悅意觸,就是接觸了以後心情快樂,那就是對生命有滋養的力量。假若你說話隨時碰人,給人不順,這就不是悅意觸了,這樣就是對他生命不滋養了,也就有減少人…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