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经知道那个义理了。
若多闻,若闻持,若如说行。
或这位菩萨博学多闻,不但是他说的,连不说的都懂了,所听的都能受持,所以若闻而不能持等于不闻,因此闻而能持是不简单的。前面讲的是闻慧,若如说行就是思慧了。
若修禅定不欲暂废,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不往者,皆不犯。
若如说行是修慧已经包括了禅定了,或自己发心修习禅定,是要精进波罗蜜的,不间断,不想停下来,继续不断的努力,这样不能去听经也就不犯了。若是这位菩萨根性钝,听人讲法也很难觉悟,对于法难受之于心,不能够持而不失,这样不去听都不犯。
轻毁法师戒第三十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毁呰,但着文字,不依实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是这位菩萨轻视说法的人,对他不生恭敬心,耻笑他怎么怎么不对,(玄奘大师译的是嗤笑调弄,可能不只口业的戏弄,有可能是也有身业的戏弄。)明白的呵斥他如何的不对。但着文字,不依实义。这也是毁呰的语言,这可从二方面说,也可以单独指犯菩萨戒的人说。这位犯菩萨戒的人只爱着语言文字的修饰,说出来的每一句都是很文雅高尚的,若这样子才欢喜听。如果说出来的文句很土气,听起来就像是没读过书的人,那他就不去了。他不注意你讲话的内容能表达佛法的真实义,只喜欢语言上的美。这可知道讲法的人,有的讲法的内容和语言的表达都是高尚的、优美的。其次,说的语言不美,但所说话里有真实的深义,这也是好;再其次就是语言非常好,但没什么内容;再则昀不好的;就是文也不美,义也不美,文义都不及格。现在这句话是佛呵斥这位犯戒的菩萨,但着文字,不依实义,所以他对说法的菩萨嗤笑调弄、毁呰,这样是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这可以看出来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要努力,使令自己对文义都完美才好。
不同事戒第三十一若菩萨,住律仪戒,见众生所作,以瞋恨心,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前面几条是摄善法戒,修六波罗蜜,但也有摄律仪戒在内。以下是摄众生戒,与众生建立良好关系,将来行菩萨道,弘扬佛法的顺利,众生也容易度化,所以不同事就违犯了。同事是和你做同样的事情。但玄奘大师译的是不为助伴,与同事的意义有点不同。助伴是你做这合法的事或办个法会,我来帮助你做这件事,菩萨应该是这样子的。
若菩萨安住在佛所制定的菩萨戒条,样样的清净才对。看见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做一些合法有意义的事情,菩萨应该要和他们结缘,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要和人家结怨,应该和他做助伴,但是这位菩萨不要,而且以瞋恨心不和他助伴,不帮他,这是不对的。你做事我去帮助,这件事不简单的,怎么知道呢?
所谓:这位菩萨要思惟那人做的事是合法不合法,若是不合法,当然我不助伴,若这件事是有功德有利益的,我应该助伴。但若没能力助伴也是不行的。这样就是要他所做的事情合法,一方面这位菩萨有这个能力,那么就可以助伴了,所以思量诸事有这样的意思在里面。
若行路:就是他要到什么地方办事,要往要来,要走很远的路,需要有一个伴,那么你可以做伴同去。若如法兴利:利是世间的财,就是合法的能够图到财,这是做生意的事,出家菩
萨不应去助伴。在家菩萨可以,是要如法兴利,非法兴利是不可以的。若田业:即种了很多的田,这也是在家菩萨可以助伴,出家的不可以。若牧牛:畜养很多牛,当然这里面也是图利的,出家菩萨也不可以助伴。若和诤:如果是个人与个人或团体与团体之间有纠纷,有菩萨发菩提心去调和,
那么这位菩萨也应该去助伴,发慈悲心,有大智慧能从中调解,这事情也是好,这菩萨也应该助伴。若吉会: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有各式各样吉祥的集会,也是对这地区或佛教有利益的,你也应该去助伴。若福业:做这种事情会得到很可爱的果报,或有一个大的布施法会,或说法的法会,那么做这种事情,都是有福业可得的,也应该去助伴。不与同者,我不同他助伴,不帮助他,以这种瞋恨心不与助伴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重突吉罗罪了。
若懒惰懈怠,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他没瞋恨心,只是懒惰懈怠不去助伴、同事,也是犯戒,但犯的是犯非染污起。不同事而不犯的理由是:或者菩萨有病,或没力气,或知道他自己能把那件事做得很成功的。或是那位菩萨有很多伴能帮助他做,若是他所做的事是错误有罪过的,不能引起善根功德的;那人本身有一点过失,你用不助伴的方便使他反省,就能调伏他的过失,改善他,除不善处,安立善处,这样不助伴都可以。
若先许他,若彼有怨。
若是这位菩萨在这件事情之前已先答应为别人做助伴,现在没时间再为他做助伴,那也不算犯。若是你给他做助伴,就会引起很多人的怨恨,那么这也可以不去。或他不喜欢你去做他助伴,你也可以不去。
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
或是你在佛法里面有闻思修,去栽培殊胜的善业而不想暂时间断,那么不去也可以。
若性闇钝。
若是这位菩萨心性很愚钝,帮忙人家越帮越糟糕,还不如不去,这样不去就不算犯戒了。
若护多人意。
你要是去帮他忙,做助伴会有很多人不高兴,也可以不去。
若护僧制不与同者。皆不犯。
或是这菩萨犯众怒,大众僧做了羯磨,不许十方佛教徒同他来往,大众僧有这样的规定,那么你要遵守大众僧的意思。这菩萨是包括出家,在家的菩萨,若是寺院对某一菩萨做了这样的羯磨的时候,所有的佛教徒都要有一致的行动,遵守大众僧的规定。这是一种和合的相貌,如果不和合,你那间寺大众僧的规定,你们自己遵守,我不遵守,我照样可以来往,那么在这来看就是不合法了。所以不与同事者皆不犯。
不看病戒第三十二若菩萨,见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一个众生有病了,发菩提心的菩萨是大悲心特别殊胜的,特别有力量的,若看见某人有病,大悲心的菩萨应该去慰问,照顾他,为他照顾汤药,除掉他的病苦。所以菩萨看见有病的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视,这菩萨大悲心不现行,心里不高兴,不去看他的病,不服侍他,没有慈悲心,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无力。
如果菩萨自己有病了,不去看他也不算犯。若无力,菩萨自己没气力,不去也可以。
若教有力随顺病者。
若教有这种能力的人随顺病者的需要,他能照顾奉侍的,那你没有去也不算犯。
若知彼人自有眷属。
若是你知道病人有很多的眷属,有人照顾,那你不去也可以。
若彼有力,自能经理。
那人有病,但是自己还是有力量,能自己处理一切事情,你不去也可以。
若病数数发,若长病。
若是那人常常的生病,这种病训练他自己也能支持,若是那人长期有病,你不去也可以。
若修胜业不欲暂废。
若是你修胜殊的善法而不想暂时停止,那不去也可以。
若闇钝、难悟、难受、难持、难缘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病,穷苦亦尔。
若是这位菩萨知道自己上品的愚钝,修习佛法就不容易明白,话说完了就忘了,很难入到心里,记不住,菩萨自己在苦难中生活。
按玄奘大师译的难缘中住是另一意思,即这位闇钝、难悟、难受、难持的菩萨他是想修禅定的,他的心很难在所缘境中安住不动,所以要努力的修习这个法门,因此他不能去看病,不过这样说与前面的若修胜业不欲暂废有点相似,不过这里指特别闇钝的人,前面就不是闇钝的人而是有智能的人。
或是这菩萨没有瞋恨心,也不是懒惰懈怠,而是先到另一地方看别人的病,现在不能分身来看这人的病,这也不算犯戒。如这菩萨知道这样是犯,这样是不犯,特别有穷苦的人也须要菩萨大悲心的照顾的,那也是和病人一样的词句相似,是犯,是不犯。
不谏恶人戒第三十三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嫌恨心,不为正说,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有恶人做了很多的恶事,这菩萨应该发慈悲心劝谏他不要做恶,但是这菩萨不谏,你做恶事是你的事,不关我的事,那么这就犯戒了。若有大悲心的菩萨看见众生造罪,做了很多恶事,(世界上的人大概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概都有目的,这目的都是为了现在能得到荣华富贵如意,要做一种事情来满愿,或现在死了,将来能得到富贵如意的果报而去做一件事来满足我的愿望。)他为了今世后世的如意而做了一些事情,但这人要懂得因果,相信因果的人,所以他会造今世后世恶业,他相信因果,但没有得到佛法的正见,他所做的事是有罪过的事情,将来也要得恶报,不能满他的愿。
比如有人信天,就杀猪宰羊来供天,希望天给他福德、富贵。以佛教来说,杀生供养天是造罪了,怎能得到福德呢?所以造了今世后世恶业。那么菩萨是有大悲心的,
看见众生造这种罪过要满足他富贵荣华的愿。这必定是不能满他的愿的,这就是他愚痴,不明白因果的正理造这些罪,将来要堕到三恶道受苦报了。菩萨要动了大悲心开导他,你要得长寿,你要放生。不过现在对放生好像有点误会,好像只放鸟放鱼似的。放生可以得长寿,是的。你有慈悲的确可以得长寿,但这里面也要智慧观察的。其实我们爱护人,对人有慈悲心,那也就是放生。如果天天骂人,举手就打人,那你想得长寿吗?我看是不能。
我们说有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触即悦意触,就是接触了以后心情快乐,那就是对生命有滋养的力量。假若你说话随时碰人,给人不顺,这就不是悦意触了,这样就是对他生命不滋养了,也就有减少人…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