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P14

  ..续本文上一页家生命力的作用,我这话的意思是鸟兽实在就是人,明白的说就是恶人,人在得人果报时是善人,得畜生果报时是恶人,我们对恶人有慈悲心虽然是功德,但对善人有慈悲心应该是功德更大的,如果你能平等是更好了,所以放生是对人的爱护,也是可以得长寿!而人为了自己得长寿,就拿很多钱买禽兽去放生,而对人没有慈悲心这是错误的。

  所以菩萨看见众生造了今世后世的恶业,要开导他做善事,你想得到长寿,你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心,不要杀生。你要是想要开智慧就要修学佛法,佛法就是智慧,所以想要得福报,你要多布施,行布施波罗蜜能破除贫穷,那么做这些种种的功德有可能得现报。不得现报,将来也一定得到可爱的果报。人间的富贵或生天上或感觉人生是苦,想要修行,跑到外道去持牛狗戒去,菩萨要开导他这是不能得解脱的。你要修学佛法的戒定慧,你才能得解脱,可是这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时以嫌恨心,不为他讲佛法因果的正理,这样就犯了众多重突吉罗罪,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若自无智。

  菩萨应该是为人讲解佛法,开导众生,但是这菩萨还没有这种智慧,他不明白什么是佛法,不能为人开导,那不算犯戒。

  若无力。

  或是他有能力为人开导,但是他现在没有气力,不能胜任这件事。

  若使有力者说。

  或者说他是有力量开导他,但觉得跟他讲话不恰当,我去转请一个有力量有智慧,和他说话很有效的人去讲,你也就不算犯戒了。

  若彼自有力。

  或是造今世后世恶业的众生是有智慧的人,他能很快觉悟他自己是错误的,能改正过来的,那也可以不去。不过平常是没有力量知道那人是否能改的。

  若彼自有善知识。

  若是知道造罪的那个人,他在佛法里有善知识,他那善知识对他有责任,那善知识会对他讲的,我不必去了,那也可以。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就是造恶罪的人有这些过失,这菩萨不是以嫌恨心不为他说佛法的因果正理,而是以慈悲心来开导他,斥责他,使他能够栽培善根,除不善处,安立善处,那么就不算犯戒了。

  若为正说,于我憎恨。

  我不要请有力量的人去讲,我自己去讲解佛法开导他,而那人有邪知邪见,邪见入心会憎恨我,那么不但不能解决一些问题,反倒惹了一身烦恼,那么不去说也可以。

  若出恶言。

  这和憎恨应是相续的。因为愤怒了,我要为他讲解佛法,说他不对,用佛法指导他,他会发出暴恶的语言来诽谤佛法,不但不接受反而又造了一个恶业,所以不用去也可以了。

  若颠倒受。

  我为他讲,你想要求世间富贵荣华,世间都是无常的,有了富贵,富贵忽然间又没有了,你说了世间无常道理,他可能想,世间是无常的,不如早点死了,这就去自杀,那么这就是颠倒受或说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毕竟空的,那就不相信因果了,那就是颠倒领受,这样也可以不去说。

  若无爱敬。

  若是那个造恶的众生,他对于菩萨没有一点爱敬心,你和他说他也不会信受的,所以也不必去了。

  若复彼人性弊浍悷。若是造恶的人性格很坏,刚强难调难伏,那么不去为他正说佛法也不算犯戒了。

  不报恩戒第三十四若菩萨,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谢,若等、若增,酬报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是这位菩萨受了别人的恩惠,当然对自己昀大恩惠的是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师长,亲戚朋友,善知识或一切众生对我有了恩惠,(一般的说,恩惠是财物的供给或佛法的教导。)有因缘的时候应该要报答他的恩德。那么这菩萨本来就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要教化众生的,就是没有恩,都要用佛法来教导或用无量无边的佛法去救一切众生,何况是有恩的人呢?但是这位菩萨以嫌恨心恨这个有恩的人,不以答谢。答谢时或以以前所受到多少的恩就酬报相等的恩,或酬报更多的恩德,这菩萨不这样做,是名为犯众多犯,犯了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不是嫌恨心,但是懒惰懈怠不去报恩,这样是犯非染污起的轻垢罪。

  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

  自己想要去报恩,但是没有能力报恩,这也不算犯戒的,或是自己很贫苦也是不能报恩。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菩萨是用不报恩的手段令有恩的人调伏过失,除不善处,安立善处,那也可以的。

  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若要报恩而他不接受,那么他不报恩也是可以的。

  不慰忧恼戒第三十五若菩萨,见诸众生,有亲属难,财物难,以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有的众生现在心情很不好,忧愁苦恼,菩萨应该去安慰他、开解他,但菩萨不慰忧恼,这就犯戒了。假设菩萨见到众生有亲属去世或坐牢了,他心里苦恼;或失去了很多财物而心情苦恼,就应该去慰问他,因为菩萨是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现在众生有这种苦,应该慈悲去慰问他,使他离开苦恼。苦恼在这世间上是常常有的事,这也可以知道出家受了菩萨戒就应该怎么做。

  但他却以嫌恨心,不去为他讲解佛法,使他心开意解,不再苦恼闭塞忧愁了。在佛法上讲,是用无常的道理去开解,人一定都是老病死的,财物也是无常的,你想永久拥有它也是不可能的。或告诉他因果的道理,一切都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看无常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不要在意这件事,或用种种因缘来开解它,使他除其忧恼。

  菩萨有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所以凡夫菩萨没有断烦恼的人,有时也随烦恼转。我和你好,我就去开导你,和你感情不好,有嫌恨心就不管你了,这菩萨不是随着慈悲去活动,而是随着烦恼去活动,这种有烦恼的人能行菩萨道吗?有烦恼的人,理智要强一点,不随烦恼动,也可行菩萨道。可是众生都是有烦恼的,凡夫也是有烦恼的,但常常用佛法调伏自己烦恼不动,或者是断了烦恼昀好,是圣人的境界,无障碍的境界了,那就是持戒清净,众生也容易教化,佛教也能兴盛一点。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戒中说。

  不施财戒第三十六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给施,是名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照理说这应该是在家菩萨,但这又不一定了。就是这菩萨有很多财富、衣物,有的众生需要,他就向菩萨求,给他饮食衣服这些生活所需,菩萨应该有慈悲心布施给他,救济他。但是这位菩萨以瞋恨心不能给施,看见他就不顺眼,不布施他,若菩萨是这样的就犯了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

  若是这位菩萨本身也很贫苦,没有衣服饮食满他愿,这就不算犯戒。

  若求非法物。

  若是这位菩萨是有财富的,但这人求的是没道理的,或有伤害众生的器具,如打渔用的网、枪炮、刀,这是不可以给他的。在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菩萨也不要做棺材的生意,的确,人做什么生意,他心里就想打什么主意,你要是卖棺材,就希望人死了。所以求非法物,菩萨不布施不算犯戒。

  若不益彼物。

  若是对他没有利益的东西,菩萨也可以不布施他。比如说:我喜欢下象棋或其它赌博的用具,你布施给我,这样菩萨可以不给,因为这东西实在对他没什么利益,所以不给不算犯戒的。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

  若是向菩萨求饮食衣服的人违犯了国家的法律,国家要处罚他的,你要是布施他,这就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这菩萨要遵守国家法律的,所以这犯王法的人,你不布施他也可以。若是法律许可之内,布施也可以。

  若护僧制。

  要是大众僧给这人做羯磨了,你要遵守大众僧的规定,不能布施他,那也不算犯戒。

  不如法摄众戒第三十七若菩萨,摄受徒众,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如果菩萨不合法的收徒弟或收了徒弟不合法的教导,从这条戒可看出收了徒弟就要对这人有责任。若是这位菩萨有向心力,人家愿意拜他做师父,而他也能慈悲的接引他,收他做徒弟,就要对他有责任,就是要负责他的衣食住,还要用佛法来教导他,使他成材,能住持佛法。但是这师父不高兴,瞋恨他,不能如佛法里开示的来教导他。

  佛法里包括了戒定慧,要是犯戒了要他忏悔,要如戒律里来教导他,若是不听话就要默摈了。定慧这些经论都要教授他,也包括了教诫,要这样来教导他。

  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因为出了家没有生产,士农工商的事都不能做了,那么生活所需师父要负责向于佛法有信心的在家居士求取来用。但师父对徒弟有瞋恨心,慈悲心隐没了,不能从婆罗门居士处求取衣食、卧具等生活所需供给弟子享用,也不教授他佛法的戒定慧,又不能负责他的生活所需,那就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责了,亏了为师之道了,这样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为师的这位菩萨懒惰懈怠不修诸善法,防止恶法生起,不发心修行了,浪费光阴,对徒弟也不负责任,这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也不教导徒弟,也不供给他生活所需,以这种方便来调伏这个徒弟,能使他改过,除不善处,安立善处。

  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若护僧制」,若大众僧为这徒弟做了羯磨了。「若病」,若自己有病。「若无力」,若自己不能为他做这些事情。「若使有力者说」,若是这位师父转请一位有力量的人为他讲解佛法或为他到婆罗门居士处求取生活所需,那也不算犯戒了。「若彼有力」,如果这位徒弟自己有能力学习佛法,得到生活所需。「多知识」,这位徒弟有很多好朋友。「大德」,这徒弟有大福德。「自求众具」,自…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