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生命力的作用,我這話的意思是鳥獸實在就是人,明白的說就是惡人,人在得人果報時是善人,得畜生果報時是惡人,我們對惡人有慈悲心雖然是功德,但對善人有慈悲心應該是功德更大的,如果你能平等是更好了,所以放生是對人的愛護,也是可以得長壽!而人爲了自己得長壽,就拿很多錢買禽獸去放生,而對人沒有慈悲心這是錯誤的。
所以菩薩看見衆生造了今世後世的惡業,要開導他做善事,你想得到長壽,你要對一切衆生慈悲心,不要殺生。你要是想要開智慧就要修學佛法,佛法就是智慧,所以想要得福報,你要多布施,行布施波羅蜜能破除貧窮,那麼做這些種種的功德有可能得現報。不得現報,將來也一定得到可愛的果報。人間的富貴或生天上或感覺人生是苦,想要修行,跑到外道去持牛狗戒去,菩薩要開導他這是不能得解脫的。你要修學佛法的戒定慧,你才能得解脫,可是這菩薩見衆生造今世後世惡業時以嫌恨心,不爲他講佛法因果的正理,這樣就犯了衆多重突吉羅罪,是犯染汙起。
不犯者:若自無智。
菩薩應該是爲人講解佛法,開導衆生,但是這菩薩還沒有這種智慧,他不明白什麼是佛法,不能爲人開導,那不算犯戒。
若無力。
或是他有能力爲人開導,但是他現在沒有氣力,不能勝任這件事。
若使有力者說。
或者說他是有力量開導他,但覺得跟他講話不恰當,我去轉請一個有力量有智慧,和他說話很有效的人去講,你也就不算犯戒了。
若彼自有力。
或是造今世後世惡業的衆生是有智慧的人,他能很快覺悟他自己是錯誤的,能改正過來的,那也可以不去。不過平常是沒有力量知道那人是否能改的。
若彼自有善知識。
若是知道造罪的那個人,他在佛法裏有善知識,他那善知識對他有責任,那善知識會對他講的,我不必去了,那也可以。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
就是造惡罪的人有這些過失,這菩薩不是以嫌恨心不爲他說佛法的因果正理,而是以慈悲心來開導他,斥責他,使他能夠栽培善根,除不善處,安立善處,那麼就不算犯戒了。
若爲正說,于我憎恨。
我不要請有力量的人去講,我自己去講解佛法開導他,而那人有邪知邪見,邪見入心會憎恨我,那麼不但不能解決一些問題,反倒惹了一身煩惱,那麼不去說也可以。
若出惡言。
這和憎恨應是相續的。因爲憤怒了,我要爲他講解佛法,說他不對,用佛法指導他,他會發出暴惡的語言來誹謗佛法,不但不接受反而又造了一個惡業,所以不用去也可以了。
若顛倒受。
我爲他講,你想要求世間富貴榮華,世間都是無常的,有了富貴,富貴忽然間又沒有了,你說了世間無常道理,他可能想,世間是無常的,不如早點死了,這就去自殺,那麼這就是顛倒受或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無我,畢竟空的,那就不相信因果了,那就是顛倒領受,這樣也可以不去說。
若無愛敬。
若是那個造惡的衆生,他對于菩薩沒有一點愛敬心,你和他說他也不會信受的,所以也不必去了。
若複彼人性弊浍悷。若是造惡的人性格很壞,剛強難調難伏,那麼不去爲他正說佛法也不算犯戒了。
不報恩戒第叁十四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謝,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是這位菩薩受了別人的恩惠,當然對自己昀大恩惠的是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師長,親戚朋友,善知識或一切衆生對我有了恩惠,(一般的說,恩惠是財物的供給或佛法的教導。)有因緣的時候應該要報答他的恩德。那麼這菩薩本來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教化衆生的,就是沒有恩,都要用佛法來教導或用無量無邊的佛法去救一切衆生,何況是有恩的人呢?但是這位菩薩以嫌恨心恨這個有恩的人,不以答謝。答謝時或以以前所受到多少的恩就酬報相等的恩,或酬報更多的恩德,這菩薩不這樣做,是名爲犯衆多犯,犯了染汙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
不是嫌恨心,但是懶惰懈怠不去報恩,這樣是犯非染汙起的輕垢罪。
不犯者:若作方便而無力。
自己想要去報恩,但是沒有能力報恩,這也不算犯戒的,或是自己很貧苦也是不能報恩。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
菩薩是用不報恩的手段令有恩的人調伏過失,除不善處,安立善處,那也可以的。
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若要報恩而他不接受,那麼他不報恩也是可以的。
不慰憂惱戒第叁十五若菩薩,見諸衆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心,不爲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有的衆生現在心情很不好,憂愁苦惱,菩薩應該去安慰他、開解他,但菩薩不慰憂惱,這就犯戒了。假設菩薩見到衆生有親屬去世或坐牢了,他心裏苦惱;或失去了很多財物而心情苦惱,就應該去慰問他,因爲菩薩是利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現在衆生有這種苦,應該慈悲去慰問他,使他離開苦惱。苦惱在這世間上是常常有的事,這也可以知道出家受了菩薩戒就應該怎麼做。
但他卻以嫌恨心,不去爲他講解佛法,使他心開意解,不再苦惱閉塞憂愁了。在佛法上講,是用無常的道理去開解,人一定都是老病死的,財物也是無常的,你想永久擁有它也是不可能的。或告訴他因果的道理,一切都是畢竟空的,在畢竟空上看無常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不要在意這件事,或用種種因緣來開解它,使他除其憂惱。
菩薩有嫌恨心不爲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所以凡夫菩薩沒有斷煩惱的人,有時也隨煩惱轉。我和你好,我就去開導你,和你感情不好,有嫌恨心就不管你了,這菩薩不是隨著慈悲去活動,而是隨著煩惱去活動,這種有煩惱的人能行菩薩道嗎?有煩惱的人,理智要強一點,不隨煩惱動,也可行菩薩道。可是衆生都是有煩惱的,凡夫也是有煩惱的,但常常用佛法調伏自己煩惱不動,或者是斷了煩惱昀好,是聖人的境界,無障礙的境界了,那就是持戒清淨,衆生也容易教化,佛教也能興盛一點。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戒中說。
不施財戒第叁十六若菩薩,有求飲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給施,是名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照理說這應該是在家菩薩,但這又不一定了。就是這菩薩有很多財富、衣物,有的衆生需要,他就向菩薩求,給他飲食衣服這些生活所需,菩薩應該有慈悲心布施給他,救濟他。但是這位菩薩以瞋恨心不能給施,看見他就不順眼,不布施他,若菩薩是這樣的就犯了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若自無。
若是這位菩薩本身也很貧苦,沒有衣服飲食滿他願,這就不算犯戒。
若求非法物。
若是這位菩薩是有財富的,但這人求的是沒道理的,或有傷害衆生的器具,如打漁用的網、槍炮、刀,這是不可以給他的。在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菩薩也不要做棺材的生意,的確,人做什麼生意,他心裏就想打什麼主意,你要是賣棺材,就希望人死了。所以求非法物,菩薩不布施不算犯戒。
若不益彼物。
若是對他沒有利益的東西,菩薩也可以不布施他。比如說:我喜歡下象棋或其它賭博的用具,你布施給我,這樣菩薩可以不給,因爲這東西實在對他沒什麼利益,所以不給不算犯戒的。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犯王法,護王意故。
若是向菩薩求飲食衣服的人違犯了國家的法律,國家要處罰他的,你要是布施他,這就違背了國家的法律。這菩薩要遵守國家法律的,所以這犯王法的人,你不布施他也可以。若是法律許可之內,布施也可以。
若護僧製。
要是大衆僧給這人做羯磨了,你要遵守大衆僧的規定,不能布施他,那也不算犯戒。
不如法攝衆戒第叁十七若菩薩,攝受徒衆,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所,求衣、食、臥具、醫藥、房舍,隨時供給,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如果菩薩不合法的收徒弟或收了徒弟不合法的教導,從這條戒可看出收了徒弟就要對這人有責任。若是這位菩薩有向心力,人家願意拜他做師父,而他也能慈悲的接引他,收他做徒弟,就要對他有責任,就是要負責他的衣食住,還要用佛法來教導他,使他成材,能住持佛法。但是這師父不高興,瞋恨他,不能如佛法裏開示的來教導他。
佛法裏包括了戒定慧,要是犯戒了要他忏悔,要如戒律裏來教導他,若是不聽話就要默擯了。定慧這些經論都要教授他,也包括了教誡,要這樣來教導他。
不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所,求衣、食、臥具、醫藥、房舍,因爲出了家沒有生産,士農工商的事都不能做了,那麼生活所需師父要負責向于佛法有信心的在家居士求取來用。但師父對徒弟有瞋恨心,慈悲心隱沒了,不能從婆羅門居士處求取衣食、臥具等生活所需供給弟子享用,也不教授他佛法的戒定慧,又不能負責他的生活所需,那就違背了爲人師表的責了,虧了爲師之道了,這樣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懶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汙起。
爲師的這位菩薩懶惰懈怠不修諸善法,防止惡法生起,不發心修行了,浪費光陰,對徒弟也不負責任,這犯非染汙起。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
也不教導徒弟,也不供給他生活所需,以這種方便來調伏這個徒弟,能使他改過,除不善處,安立善處。
若護僧製。若病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有力多知識大德自求衆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竊法不能調伏。
「若護僧製」,若大衆僧爲這徒弟做了羯磨了。「若病」,若自己有病。「若無力」,若自己不能爲他做這些事情。「若使有力者說」,若是這位師父轉請一位有力量的人爲他講解佛法或爲他到婆羅門居士處求取生活所需,那也不算犯戒了。「若彼有力」,如果這位徒弟自己有能力學習佛法,得到生活所需。「多知識」,這位徒弟有很多好朋友。「大德」,這徒弟有大福德。「自求衆具」,自…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