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能夠求得很多生活所需,不用師父操心了。「若曾受教,自己知法」,若是徒弟對佛法的教授已經很通達了,師父不爲他做這件事不算犯戒。
「若外道竊法,不能調伏」,若是有居心叵測的外道,他跑到佛教裏,不懷好意偷盜佛法以後,歪曲佛法,破壞佛教,昀初時候師父也沒有道眼,也沒神通,不知他有惡意,後來知道就有點兒晚了。不能調伏這種人,只好也不教導他佛法,也不爲他求生活所需,這也不算犯。這可見在佛法裏不努力修行就有很多不足。人家外道來破壞佛法,表面上是很恭敬,很如法,自己看不出來,等到有後患時,沒辦法了。所以要努力修行才可以啊!
不隨他戒第叁十八若菩薩,以嫌恨心,不隨他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汙起。
我們做早課時念普賢十大願王有恒順衆生這句話,那麼不隨他就是恒順衆生的相反,也就是不隨順別人的意思。前面有一條不同事戒是說他人有如法的事情,我不爲助伴,不與他合作,不幫助他,這樣是犯菩薩戒。那麼這條戒是別人有如法的願,對佛法、衆生都有利益的,符合佛法意趣的事情,我能隨順他就對了。那我不能隨順他就犯了這條戒了。所以不同事戒是事,而這條戒是願,這二條戒就是這兒有點差別。願就是有個良好的計劃,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當然對一切衆生都有大悲心的,只要隨順佛法的真理,對一切衆生有利益的事,不管是開始計劃或已經實行了的,菩薩應該合作的,但是這位菩薩以嫌恨心(嫌-挑他人毛病,恨-不高興他)不同意不隨順他的計劃,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可是雖然沒有嫌恨的染汙心,但是懶惰懈怠也是犯輕垢罪。
不犯者,若彼欲爲不如法事。
有的情形你不隨順他也不犯戒的,如果那個人的計劃是想要做惡事,不符合佛法的事,那你不隨順他不算犯戒的。
若病、若無力、若護僧製。
若自己有病,若身體四大不調,沒有氣力,若是遵守保護大衆僧的規製,大衆僧決定這個人我們不同他合作,那麼不管出家或在家菩薩都要遵守大衆僧的命令。
若彼雖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
如果那位菩薩雖然要做的是合法的,但是能使很多人發起不如法的事情,令很多人造罪,那麼這樣也是有問題,那麼這位菩薩就應該酌量這件事,也可以不隨順他的。人的確不一樣,有的人發動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很多人贊歎隨喜;但有的人發動一件事情,就有很多人發起來破壞,那麼就造罪了,這就不一樣了。
若伏外道。
若是這人不是佛教徒,他是外道,他要發動一件事情,而你要去隨順幫助他,等于是造作一些邪知邪見的事情了,所以這可以不隨順他。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或是某人有一個計劃,但那人有點問題,你能以不隨順爲方便手段,令那人調伏,知道慚愧,改變自己錯誤的地方,這樣子不隨順也不算犯戒的。
不隨喜功德戒第叁十九若菩薩,知他衆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贊歎,有贊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這條戒是說不隨順歡喜贊歎那人的功德,在菩薩來說,這是犯戒的。假設這位菩薩知道那位衆生有真實的德行,他很能刻苦耐勞,對自己的生死大事或救護衆生的大事,他很能努力的去做,而且有所成就的,有戒定慧的功德,六波羅蜜的功德,有了這功德,菩薩應該隨喜稱揚贊歎他的功德,使令其它衆生知道有一個榜樣,對佛法生起信心,增長善根。但這位菩薩以嫌恨心不向人說,這可能有點嫉妒的味道吧!也不贊歎他的功德,有別人贊歎他真實的功德,而這位菩薩也不隨喜說好,因爲這位菩薩有嫌恨心,所以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懶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汙起。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
他有實功德,我沒去贊歎也不犯戒,那是什麼原因?因爲知道那位菩薩他心裏少欲,不願意別人稱揚贊歎他,你不贊歎他也不算犯,這樣做也是尊重他個人的意願。
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製。
若自己有病,或無氣力,或以方便要令他調伏或大衆僧做了羯磨,不許和那人有來往,這樣子不贊歎也可以。
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故。
如果這位菩薩知道有功德的那位菩薩程度還不是很高,你如果贊歎他,他會生起煩惱的,就是過分的歡喜,這不是正常的現象,還有你贊歎他,他的般若智慧還不夠,他就生起高慢心來了,因爲某某人贊歎我,我的確是不錯了。或是生起了不道德的事情來,這位菩薩不贊歎的原因是避免他生起這麼多的過患。
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善說。
玄奘大師翻的戒品,句子不是這樣,而是:雖似功德而非實德,雖似妙說而實非妙。就是說他那個人的行爲思想雖然與功德相似的,但是真實的觀察卻又不是真實的功德,只是與功德相似而不是真實有德行,這樣子不去贊歎他也可以。雖然與妙說相似,可是真實來說,他所說的佛法還是有些錯誤的地方,這樣不贊歎他也不算犯戒的。
若爲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你不贊歎他的目的是爲了摧伏外道的邪知邪見,或等他說法完了再贊歎,這樣也不算犯戒。
不行威折戒第四十若菩薩,見有衆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汙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
若是這位衆生有過失,菩薩應該嚴肅的折伏教誡他,但這位菩薩沒有這樣做,就屬犯戒了。有的衆生沒有慚愧心,羞恥心,常常的破戒,違犯大衆僧的規矩,常常做惡事,如果輕微的,菩薩應該用苦切之言呵責他,希望他能改變自己;若是中等的,就應該折伏他,折伏其實就是製罰他,就是嚴厲罵他或打香板。如果是特別嚴重的,那就應該驅逐、默擯他了。這位菩薩對那應呵責的衆生以愛憐的心情不呵責他,這就犯了這條戒了,若是他犯了中等的罪過,應該是折伏他或是菩薩呵責他,沒有折伏,這是犯戒了。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這也就是說他犯的過失很重,菩薩罰他很輕;或是犯過失的人對那位菩薩有什麼溝通的辦法,他就對他從輕處理。但在菩薩戒說,菩薩教化衆生改過遷善這方面說,等于是放縱那人做惡事,令那人墮落了,所以在菩薩的慈悲心來說,還是有一點違反了,所以犯了染汙起,因爲是染汙心來推行這件事。
若懶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汙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嫌恨。
我不這樣做,也不算犯戒,是什麼情形呢?就是那位衆生有惡勢力,他犯了過失你也不能處罰他,若是這種情形也只好算了,那人的性格特別乖戾,你不能同他說話,說了也沒有用的,這人是沒有慚愧心的,所以也不能教誨他,若是你教誨他,他會發起很大的嫌恨心,那麼這樣子也就不能教化了。
若觀時。
這位菩薩觀察那位衆生犯了這麼多的罪,必需等待時機成熟了再來處罰他,現在還不要去采取行動,這樣不去也可以。
若恐因彼起鬥诤相違,若相言訟。
如果這位菩薩觀察那位罪過的衆生就知道明白,要去黜罰他,恐怕他因此在大衆僧裏會發起鬥诤,彼此沖突,這就嚴重了,或彼此間诤論是非上了法庭,就是在團體內不能解決而發展到法庭上去,所以菩薩觀察到會有這種情形,那也只好先不動。
若僧诤,若壞僧。
你要黜罰他,在大衆僧中會有沖突,沖突達到了某程度就把和合僧都破壞了,大衆僧都沖突了,這樣子就更嚴重了。
若彼不谄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
若是那位犯罪的衆生,他的心還是很樸實的,沒有谄曲;還是很誠實,不是那麼狡猾的,有慚愧心的,他犯了罪,他慢慢的能自己忏悔改過遷善的,那也就可不去呵責、折伏、黜罰他,這也是可以。這裏邊有一件事應該提出來:這兒的這個菩薩,或是比丘,或在家菩薩,應該是一個領導人的身分,但也並不一定。可是文裏面,菩薩見衆生應呵責、折伏、黜罰等,這菩薩應是領導人。但在大衆之中有人犯了罪,他不容易處理這件事,從文裏可以看出來。但在裏邊,你做領導人,你本身一定要身口意叁業清淨如法,你要爲人做模範,這樣發生問題,你去處理就比較容易。如果你自己常常有問題,大衆之中有事情你去處理就會有問題,有的嚴重了,你不敢嚴重的認真去處理,那麼就本身有虧于心了。
神力不攝戒第四十一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衆生消信施故。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非染汙起。
這位菩薩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不以神通去攝化衆生,那就是犯戒了。我們一般沒有神通的人不說。現在是有神通的人,這應該是很有修行的一位菩薩了。但他還是犯這條戒的,如果菩薩他是成就種種神通的,他是有禅定的,有禅定才有神通,沒有禅定是沒有神通的。他成就的神通,昀低限度是前五通,有禅定,裏面就有般若,至少斷了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漏盡通。這樣具足五通或多少漏盡通的人,這的確是很難得的善知識了。
那麼在他所教化的衆生裏,有的不信叁寶,有的信而又信心不堅固的,這樣的衆生應該怎麼樣度化呢?他應該用神通來恐怖這位衆生,讓他知道要信佛,不信佛不行。信了佛法但信心不堅固,很容易就失掉了,那麼這位菩薩觀察這位衆生還是可以度化的,就應該現神通力,使令他對佛法生歡喜心,引導他在佛法裏有進步,使令他信願行有大成就,但這位有神通的菩薩又有其它的想法,他要使令衆生不要對他有布施的供養。因爲你一現神通,多數的衆生都是好奇心的,看到你現了神通就對你特別的恭敬尊重,就會去供養你,就有很多人去親近了。但這位菩薩要避免衆生的信施,不以神通力來恐怖他,不這樣做就就是不攝化衆生了。這就是違背了他原來的菩提願了,
這樣是名爲犯衆多犯,但這不算是染汙,可說他是少欲知足的心,但多少有一點是瞋的意思,因爲舍棄衆生,所以是犯了非染汙起。
不犯者:若彼衆生更起染者。
不犯的理由是,這位菩薩觀察到衆生,要是我現神通,那個有染著的衆生更起染著,那樣對他是無利益的,所以不現神通去教化衆生。
外道謗聖,成就邪見,一切不犯。
外道是反對佛教的,他要是看到你有神通,他就假藉神通這件事來毀謗你,這在世間上是常見的,我們信佛的人看到有大道德的人都是稱揚贊歎,但是不信佛的人就偏要去毀謗,所以外道要是毀謗,那也可以不現神通。或者你現神通,使令那人成就了邪知邪見。這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佛在經裏面也說,不重視神通這件事。佛在世時,在一個地方現了神通,但度化衆生圓滿了,佛就要離開,但那地方的人說:請佛慈悲留一個阿羅漢在那裏住,經常給他們現神通。但是佛說,度化衆生還是要用理智,不是要現神通。有的衆生看你現神通,他也不會相信佛法的。有的人吃藥也會有神通;有的人念咒也會有神通;有的人假藉鬼神也可以有神通。結果那都是很平常的境界,所以現神通不見得好。所以外道謗聖,還能成就邪見,這位菩薩觀察到這樣,他就不現神通了,所以一切不犯。
若彼發狂,若增苦受。
或那菩薩觀察到衆生看了神通會發狂。好比我們大人聽見飛機的聲音不覺得什麼,但小孩子聽見了就大哭,這反應是不一樣的。若是那位衆生看見菩薩現神通,他感覺到很苦惱,菩薩觀察到這些都可以不現神通的。這四十一輕戒裏分成叁段,第一是總標,第二是別列,第叁是結問。
諸大士!已說衆多突吉羅法,若菩薩,犯一一法,應作突吉羅忏。若不忏者,障菩薩戒。今問諸大士,是中清淨否?(叁說)諸大士!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諸大士!我已說菩薩四波羅夷法,衆多突吉羅法,此是彌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說,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此諸戒法,能起菩薩行,能成菩薩道。諸大士!欲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善護持。若護持者,不起像法法滅盡想,能令像法實義熾然,能令正法永不滅盡;心得止住,自成佛法;教化衆生,常無勞倦;善業畢竟,速成佛道!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