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能够求得很多生活所需,不用师父操心了。「若曾受教,自己知法」,若是徒弟对佛法的教授已经很通达了,师父不为他做这件事不算犯戒。
「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若是有居心叵测的外道,他跑到佛教里,不怀好意偷盗佛法以后,歪曲佛法,破坏佛教,昀初时候师父也没有道眼,也没神通,不知他有恶意,后来知道就有点儿晚了。不能调伏这种人,只好也不教导他佛法,也不为他求生活所需,这也不算犯。这可见在佛法里不努力修行就有很多不足。人家外道来破坏佛法,表面上是很恭敬,很如法,自己看不出来,等到有后患时,没办法了。所以要努力修行才可以啊!
不随他戒第三十八若菩萨,以嫌恨心,不随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我们做早课时念普贤十大愿王有恒顺众生这句话,那么不随他就是恒顺众生的相反,也就是不随顺别人的意思。前面有一条不同事戒是说他人有如法的事情,我不为助伴,不与他合作,不帮助他,这样是犯菩萨戒。那么这条戒是别人有如法的愿,对佛法、众生都有利益的,符合佛法意趣的事情,我能随顺他就对了。那我不能随顺他就犯了这条戒了。所以不同事戒是事,而这条戒是愿,这二条戒就是这儿有点差别。愿就是有个良好的计划,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当然对一切众生都有大悲心的,只要随顺佛法的真理,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不管是开始计划或已经实行了的,菩萨应该合作的,但是这位菩萨以嫌恨心(嫌-挑他人毛病,恨-不高兴他)不同意不随顺他的计划,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可是虽然没有嫌恨的染污心,但是懒惰懈怠也是犯轻垢罪。
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
有的情形你不随顺他也不犯戒的,如果那个人的计划是想要做恶事,不符合佛法的事,那你不随顺他不算犯戒的。
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
若自己有病,若身体四大不调,没有气力,若是遵守保护大众僧的规制,大众僧决定这个人我们不同他合作,那么不管出家或在家菩萨都要遵守大众僧的命令。
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
如果那位菩萨虽然要做的是合法的,但是能使很多人发起不如法的事情,令很多人造罪,那么这样也是有问题,那么这位菩萨就应该酌量这件事,也可以不随顺他的。人的确不一样,有的人发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多人赞叹随喜;但有的人发动一件事情,就有很多人发起来破坏,那么就造罪了,这就不一样了。
若伏外道。
若是这人不是佛教徒,他是外道,他要发动一件事情,而你要去随顺帮助他,等于是造作一些邪知邪见的事情了,所以这可以不随顺他。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或是某人有一个计划,但那人有点问题,你能以不随顺为方便手段,令那人调伏,知道惭愧,改变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子不随顺也不算犯戒的。
不随喜功德戒第三十九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这条戒是说不随顺欢喜赞叹那人的功德,在菩萨来说,这是犯戒的。假设这位菩萨知道那位众生有真实的德行,他很能刻苦耐劳,对自己的生死大事或救护众生的大事,他很能努力的去做,而且有所成就的,有戒定慧的功德,六波罗蜜的功德,有了这功德,菩萨应该随喜称扬赞叹他的功德,使令其它众生知道有一个榜样,对佛法生起信心,增长善根。但这位菩萨以嫌恨心不向人说,这可能有点嫉妒的味道吧!也不赞叹他的功德,有别人赞叹他真实的功德,而这位菩萨也不随喜说好,因为这位菩萨有嫌恨心,所以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
他有实功德,我没去赞叹也不犯戒,那是什么原因?因为知道那位菩萨他心里少欲,不愿意别人称扬赞叹他,你不赞叹他也不算犯,这样做也是尊重他个人的意愿。
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
若自己有病,或无气力,或以方便要令他调伏或大众僧做了羯磨,不许和那人有来往,这样子不赞叹也可以。
若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诸患故。
如果这位菩萨知道有功德的那位菩萨程度还不是很高,你如果赞叹他,他会生起烦恼的,就是过分的欢喜,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还有你赞叹他,他的般若智慧还不够,他就生起高慢心来了,因为某某人赞叹我,我的确是不错了。或是生起了不道德的事情来,这位菩萨不赞叹的原因是避免他生起这么多的过患。
若实功德,似非功德;若实善说,似非善说。
玄奘大师翻的戒品,句子不是这样,而是: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虽似妙说而实非妙。就是说他那个人的行为思想虽然与功德相似的,但是真实的观察却又不是真实的功德,只是与功德相似而不是真实有德行,这样子不去赞叹他也可以。虽然与妙说相似,可是真实来说,他所说的佛法还是有些错误的地方,这样不赞叹他也不算犯戒的。
若为摧伏外道邪见,若待说竟。
你不赞叹他的目的是为了摧伏外道的邪知邪见,或等他说法完了再赞叹,这样也不算犯戒。
不行威折戒第四十若菩萨,见有众生应呵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责;若呵责,不折伏;若折伏,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是这位众生有过失,菩萨应该严肃的折伏教诫他,但这位菩萨没有这样做,就属犯戒了。有的众生没有惭愧心,羞耻心,常常的破戒,违犯大众僧的规矩,常常做恶事,如果轻微的,菩萨应该用苦切之言呵责他,希望他能改变自己;若是中等的,就应该折伏他,折伏其实就是制罚他,就是严厉骂他或打香板。如果是特别严重的,那就应该驱逐、默摈他了。这位菩萨对那应呵责的众生以爱怜的心情不呵责他,这就犯了这条戒了,若是他犯了中等的罪过,应该是折伏他或是菩萨呵责他,没有折伏,这是犯戒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这也就是说他犯的过失很重,菩萨罚他很轻;或是犯过失的人对那位菩萨有什么沟通的办法,他就对他从轻处理。但在菩萨戒说,菩萨教化众生改过迁善这方面说,等于是放纵那人做恶事,令那人堕落了,所以在菩萨的慈悲心来说,还是有一点违反了,所以犯了染污起,因为是染污心来推行这件事。
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多起嫌恨。
我不这样做,也不算犯戒,是什么情形呢?就是那位众生有恶势力,他犯了过失你也不能处罚他,若是这种情形也只好算了,那人的性格特别乖戾,你不能同他说话,说了也没有用的,这人是没有惭愧心的,所以也不能教诲他,若是你教诲他,他会发起很大的嫌恨心,那么这样子也就不能教化了。
若观时。
这位菩萨观察那位众生犯了这么多的罪,必需等待时机成熟了再来处罚他,现在还不要去采取行动,这样不去也可以。
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
如果这位菩萨观察那位罪过的众生就知道明白,要去黜罚他,恐怕他因此在大众僧里会发起斗诤,彼此冲突,这就严重了,或彼此间诤论是非上了法庭,就是在团体内不能解决而发展到法庭上去,所以菩萨观察到会有这种情形,那也只好先不动。
若僧诤,若坏僧。
你要黜罚他,在大众僧中会有冲突,冲突达到了某程度就把和合僧都破坏了,大众僧都冲突了,这样子就更严重了。
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
若是那位犯罪的众生,他的心还是很朴实的,没有谄曲;还是很诚实,不是那么狡猾的,有惭愧心的,他犯了罪,他慢慢的能自己忏悔改过迁善的,那也就可不去呵责、折伏、黜罚他,这也是可以。这里边有一件事应该提出来:这儿的这个菩萨,或是比丘,或在家菩萨,应该是一个领导人的身分,但也并不一定。可是文里面,菩萨见众生应呵责、折伏、黜罚等,这菩萨应是领导人。但在大众之中有人犯了罪,他不容易处理这件事,从文里可以看出来。但在里边,你做领导人,你本身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清净如法,你要为人做模范,这样发生问题,你去处理就比较容易。如果你自己常常有问题,大众之中有事情你去处理就会有问题,有的严重了,你不敢严重的认真去处理,那么就本身有亏于心了。
神力不摄戒第四十一若菩萨,成就种种神力,应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这位菩萨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不以神通去摄化众生,那就是犯戒了。我们一般没有神通的人不说。现在是有神通的人,这应该是很有修行的一位菩萨了。但他还是犯这条戒的,如果菩萨他是成就种种神通的,他是有禅定的,有禅定才有神通,没有禅定是没有神通的。他成就的神通,昀低限度是前五通,有禅定,里面就有般若,至少断了多少烦恼就有多少漏尽通。这样具足五通或多少漏尽通的人,这的确是很难得的善知识了。
那么在他所教化的众生里,有的不信三宝,有的信而又信心不坚固的,这样的众生应该怎么样度化呢?他应该用神通来恐怖这位众生,让他知道要信佛,不信佛不行。信了佛法但信心不坚固,很容易就失掉了,那么这位菩萨观察这位众生还是可以度化的,就应该现神通力,使令他对佛法生欢喜心,引导他在佛法里有进步,使令他信愿行有大成就,但这位有神通的菩萨又有其它的想法,他要使令众生不要对他有布施的供养。因为你一现神通,多数的众生都是好奇心的,看到你现了神通就对你特别的恭敬尊重,就会去供养你,就有很多人去亲近了。但这位菩萨要避免众生的信施,不以神通力来恐怖他,不这样做就就是不摄化众生了。这就是违背了他原来的菩提愿了,
这样是名为犯众多犯,但这不算是染污,可说他是少欲知足的心,但多少有一点是瞋的意思,因为舍弃众生,所以是犯了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彼众生更起染者。
不犯的理由是,这位菩萨观察到众生,要是我现神通,那个有染着的众生更起染着,那样对他是无利益的,所以不现神通去教化众生。
外道谤圣,成就邪见,一切不犯。
外道是反对佛教的,他要是看到你有神通,他就假藉神通这件事来毁谤你,这在世间上是常见的,我们信佛的人看到有大道德的人都是称扬赞叹,但是不信佛的人就偏要去毁谤,所以外道要是毁谤,那也可以不现神通。或者你现神通,使令那人成就了邪知邪见。这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佛在经里面也说,不重视神通这件事。佛在世时,在一个地方现了神通,但度化众生圆满了,佛就要离开,但那地方的人说:请佛慈悲留一个阿罗汉在那里住,经常给他们现神通。但是佛说,度化众生还是要用理智,不是要现神通。有的众生看你现神通,他也不会相信佛法的。有的人吃药也会有神通;有的人念咒也会有神通;有的人假藉鬼神也可以有神通。结果那都是很平常的境界,所以现神通不见得好。所以外道谤圣,还能成就邪见,这位菩萨观察到这样,他就不现神通了,所以一切不犯。
若彼发狂,若增苦受。
或那菩萨观察到众生看了神通会发狂。好比我们大人听见飞机的声音不觉得什么,但小孩子听见了就大哭,这反应是不一样的。若是那位众生看见菩萨现神通,他感觉到很苦恼,菩萨观察到这些都可以不现神通的。这四十一轻戒里分成三段,第一是总标,第二是别列,第三是结问。
诸大士!已说众多突吉罗法,若菩萨,犯一一法,应作突吉罗忏。若不忏者,障菩萨戒。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否?(三说)诸大士!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诸大士!我已说菩萨四波罗夷法,众多突吉罗法,此是弥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说,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诸戒法,能起菩萨行,能成菩萨道。诸大士!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善护持。若护持者,不起像法法灭尽想,能令像法实义炽然,能令正法永不灭尽;心得止住,自成佛法;教化众生,常无劳倦;善业毕竟,速成佛道!
《菩萨戒本经讲记(玅境长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