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P2

  ..續本文上一頁惱賊所破壞,不能成爲金剛般若,聖人的智慧就可以成爲金剛般若了。證初果的聖人及證得無生法忍的人也有清淨的智慧,這都是金剛的智慧,但是還不圓滿,因爲還有煩惱沒斷,一直到佛才究竟堅固、不可破壞,所以稱佛爲金剛佛。

  皈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指的是佛寶。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皈命也是頂禮的意思,所以這裏用亦字,即也皈依頂禮前論主,前論主,是指以前的瑜伽師地論,當覺-以後就是還要經過很多年,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的壽命,一晝夜是人間的四百年,他在天上四千歲以後來到人間成佛,所以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成佛,即慈氏如來。所以瑜伽師地論是在成佛之前,因此叫前論主,瑜伽師地論的主人是指彌勒菩薩。我皈命盧舍那也皈命十方金剛佛,也皈命前論主當覺慈氏尊(即未來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指皈依僧。今說叁聚戒,菩薩鹹共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說的,他是由釋迦牟尼佛說的戒,把它編集起來,所以我們皈命釋迦牟尼佛也皈命彌勒菩薩了。今說叁聚戒,菩薩鹹共聽-法。現在爲大衆演說叁種戒,聚-表很多之意,在攝律儀戒、善法戒及攝衆生戒之中都各有很多條,所以叫做聚,釋迦牟尼佛或彌勒菩薩現在爲我們說這叁聚淨戒。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這個人要完全注意聽這個戒,聽戒之後才能受持不犯。下面要比喻來贊歎戒: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菩薩戒就像大光明的燈似的,用大明燈來比喻戒的功德,大光明的燈能消滅長夜的闇-這是比喻攝律儀戒,律儀是偏重于息滅一切惡法,惡法即染汙心,沒有染汙心也就沒有惡法了,所以長夜闇是指我們內心的煩惱,能息滅內心的煩惱,使內心得到清淨光明,就是攝律儀戒的功德。

  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菩薩戒就像珍寶的大明鏡,它特別的清澈,能照見一切法而沒有遺漏地在大明鏡顯現出來,一切惡法沒有了,真寶鏡即大智慧的鏡子,無量無邊的善法在大智慧裏顯現出來,這是攝善法戒。照法盡無遺是從鏡字來的,事實上我們受持攝善法戒是由大智慧去積集一切善法,一樣一樣的成就,就能顯現出來,這些善法就是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等一一都成就了。這就是攝善法戒的功德。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菩薩戒也像摩尼珠似的,摩尼翻譯成中文稱如意,即隨人的心意所歡喜的,它就能現出來,你願意得這麼多財寶,它就像下雨似的把這麼多財寶現出來,或者你喜愛衣服飲食,各式各樣如意的事情,它也隨你的意現出來,所以叫摩尼珠,這裏也比喻這個戒像摩尼珠似的,雨物濟貧窮,菩薩能受持菩薩戒,滅除一切惡,積一切善法時,菩薩的大悲心就像摩尼珠似的,好像下雨一樣的,能演說無量無邊的善法教化一切貧苦的衆生,這些貧苦衆生就是轉輪生死的衆生,沒有法財的。世間的衆生就是身口意裏的惑業苦,這麼多的罪障、苦惱,裏面沒有叁十七道品、戒定慧、六波羅蜜、佛菩薩的聖德,所以都是貧窮的人,現在受持菩薩戒的菩薩有了成就,他的大悲心裏能廣度衆生,爲衆生說種種佛法,使令他們修學,免離了貧窮之苦,也可以成爲聖人,成佛了,所以叫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這段是比喻贊歎這個戒。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爲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這段是勸持,勸持我們衆生,戒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應該受持,隨順修學。離世速成佛,我們來到佛法裏邊,還是凡夫的時候,想要遠離無常敗壞的惑業苦。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能舍離趕快成就菩提,唯獨這菩薩戒是我們昀先應該學習的殊勝法門,佛法裏的戒定慧,六波羅蜜都不是孤獨的,戒就是戒,定就是定,慧就是慧,也就是戒裏面有定也有慧,定裏面也有戒也有慧,慧裏面也有戒也有定。所以唯此法爲昀,也就是等于一切都是殊勝,不過從凡夫初修行來說,還是要有次第的,不能說圓滿。就是戒是昀殊勝昀重要的,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所以這些聖位菩薩或凡位菩薩應當精勤地一次又一次不厭煩愛護身口意,受持菩薩戒,這是勸持。這段是皈敬述意,勸持就是述意,前面則屬于歸敬。

  諸大士!此四波羅夷法,是菩薩摩得勒伽和合說。

  底下是正列戒相,把戒相一條條的標出來,這一科意又分二科,一、說四重戒,二、說四十一輕戒,在四重裏分叁科:一、總標,二、別列,叁、結問。現在這本子是受了菩薩戒的人半月要誦的,和梵網菩薩戒本有一點不同,那裏沒有誦戒儀規,這裏有,是總標。諸大士是誦戒的人稱共同誦戒的人,大士即大人,發了菩提心的人都是大人,不是普通人了。這四條波羅夷法,在比丘戒裏也用波羅夷的名,唐玄奘譯的是叫他勝處,波羅夷翻成中國話叫棄罪,就是犯了這四條就永久被丟棄在佛法大海之外,佛法像大海一樣不容死屍,有什麼動物屍體都會漂到岸上,又翻成饑餓,因爲犯這四條戒時違背了殊勝微妙的善法也翻成墮罪,即犯了這四條罪就墮落到叁惡道受苦了,又翻成重罪,犯了這四條罪以後,這個罪不容易滅除,而忏悔也很難除去這重罪。摩得勒伽,翻成中國話是本母又翻成智母,母是能生,即能生出智慧,所以叫智母,本母-本就是母,就是根本。你按著修行能生出無漏道業,也就是能生智慧的意思。菩薩的經律論的論藏能闡揚佛法的甚深義,能開示佛法的真義,我們如果能用心的學習,就能令我們生出智慧的就叫智母或本母。這是約功能上說的,所以摩得勒伽又叫智母,也就是阿毘昙,經教的修多羅,律叫毘奈耶,所以摩得勒伽也就是這個意思。菩薩摩得勒伽就是瑜伽師地論,這四波羅夷就是出在瑜伽師地論裏。和合說是誦戒時要這樣說,即大家和合沒有爭論,彼此之間都很和氣,沒有問題,這時我們才能夠說戒,戒是和合說的,這是總標,把四波羅夷總標出來。以下是別列:把四波羅夷一樣樣的列出來。

  自贊毀他戒第一若菩薩爲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

  五戒及比丘戒都列出了殺生、偷盜、淫欲、妄語四條重戒,但菩薩戒所列的四重跟那些不一樣,而是另有一說法,這是什麼原因?如果是在家居士受菩薩戒,一定是受叁皈五戒了,然後才可受菩薩戒,要是出家的一定要受了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別戒法,然後再進受菩薩戒的。因爲在你受的戒裏就有不殺生、不偷盜、等四條戒,所以這裏不說了,但在小乘佛教裏犯了殺盜淫妄是不可以忏悔的,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的,是那麼嚴重的,但是在菩薩戒的這四條,自贊毀他,悭惜財法,瞋不受悔,謗亂正法是可以忏悔的,就是犯得很嚴重也可以重受,所以和殺盜淫妄的四重不一樣。

  若菩薩是已經受了菩薩戒的人,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這時就可稱爲菩薩了,若菩薩即犯戒的這個人,爲貪利故,是說犯戒的動機,毀謗別人,贊歎自己是爲了貪著利養,名聞功利恭敬等事情,自己心裏有這種企圖貪這個利養,如何得到這個利養?就是自歎己德-自己贊歎自己的功德,即我有什麼修行特別的功德,坐禅得了禅定了,或得了聖道了,這就是自歎己德,他說的不真實還犯妄語戒,自己贊歎自己的功德能令別人對他生起恭敬心。毀呰-毀謗,別的人有道德有名聞利養,這些利養都歸到他那兒去,所以我不舒服,就破壞他的名譽,使別人不恭敬他了,我贊歎自己有功德,人家都來恭敬我了,使這些名聞利養都歸于我,目的就是爲了貪利故。如果你不是貪利,沒有了這種心,那就不稱成第一波羅夷的處罰,或者只是謗毀他人而沒有贊歎自己也沒有貪利的動機,那就不在重戒的範圍了。

  這條戒的動機是又爲貪利又自贊己德,又毀呰他人,這就叫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是發了廣大菩提心廣度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的人,不是傷害別人,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現在給別人造成痛苦來利益自己,這是和自己的菩提心相違背,不是菩薩應有的行爲,所以是第一波羅夷處法。

  悭惜財法戒第二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悭惜故,貧苦衆生,無所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吝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自有財物-如果菩薩自己擁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但久遠以來養成悭吝的性格而愛惜財寶,如房地産、鈔票、谷物等,他對這些非常愛著、吝惜,不肯送給別人。貧苦衆生,無所依怙-貧窮又苦惱的衆生,生活困難沒有什麼依靠。依怙-生活所需要的東西是你所依賴的,而這人沒有資生所需的財物,伶仃孤苦,沒有人照顧,所以無所依怙。這表示是值得同情的。這個人來到有財富的人這裏,向菩薩要求請他幫忙,而這位菩薩生不起悲心沒有同情心,如果生起悲心就會施舍給他所需求的財物,現在不起悲心給施所求,就是吝惜;這段指財布施的悭惜財法,吝惜財物而不肯布施。下面是求法-有欲聞法,吝惜不說。有的人有這種誠懇心想要聽聞佛法,對佛法有歡喜心,想要請菩薩爲他開導講說佛法,這句話表示這個人有資格聽聞佛法的,如果是一位不可理喻的人,就另當別論了。吝惜不說-這位菩薩吝惜佛法,吝惜不說表示他通達佛法,但就是吝惜不肯說給人家聽,還要保密似的,如果你不懂什麼是佛法,人家請你來開示佛法,你不爲他開示,這不算犯戒。

  在經典上有個故事說:有一位老比丘出家很久,有五百位比丘來教導他學習佛法,但他總是學不會,所以這五百位比丘都輕視他,有一天,這國的國王要請他們去應供,這五百位比丘告訴老比丘說,你太笨了,都不懂得什麼是佛法,你到那裏對我們都不光彩,或者國王有什麼請問你都不能回答時,大家豈都沒面子了,所以你不要去,我們五百人去就好。

  這位老比丘也就只好回去了。回去後,心裏直想,我出家很多年到現在都學不會,還受到人家輕視,幹脆不要活了,死了算了,就到後面樹下拿條繩子准備吊死,就在這時候佛來了,佛問他,你幹什麼?他看到佛來了就很歡喜,也很慚愧。佛說:你有罪,你知道嗎?你在迦葉…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