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P3

  ..續本文上一頁佛時代是位叁藏法師大比丘啊!爲什麼你現在這麼笨?因爲你吝法,人家問你你都不肯教,所以你今生一無所知,你愚癡啊!佛就呵斥他,佛呵斥他之後又向他開示,當下就得了阿羅漢果,所以以前的善根沒有白栽培,是業障障住了,所以佛告訴他,你現在到王宮去應供還來得及,你去時到上座去坐,那麼他就很歡喜,大阿羅漢的境界就是不一樣,他去了就到上座坐了下來,這些比丘看他坐上座,心裏很著急,罵他這麼笨還敢坐上座。但是在國王面前不敢出聲,過了一會兒,應供完了,這時大家要給國王祝願的,這時大家替他著急了,但是他的法語,說得很好,一句一句的說得有力量,這五百位比丘大爲吃驚。所以吝法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

  瞋不受悔戒第叁若菩薩,瞋恚,出粗惡言,意猶不息,複以手打,或加杖、石,殘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忏,結恨不舍,是名第叁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內心裏憤怒,或者有人得罪他,而不接受人家忏悔。假設受了菩薩戒的人,他心裏面瞋恚,這個瞋就是憤怒的意思,但是也有一點想要傷害對方的動機,所以這個對于受了菩薩戒的人是不應該有的。當瞋這種煩惱現起來時,還不知道自己不對,就出粗惡言,可能對方對他有所傷害,因此發出粗惡的語言來毀辱對方。本來發發個脾氣就好了,結果不是,反而意猶不息。內心的恨還不能停下來,複以手打。並且用手去打對方,或加杖、石來傷害對方,來殘害、來恐怖,用這些行動,瞋恚是內心,出惡言是語,複以手打,或加杖石這是身口意叁業都是憤怒傷害對方。瞋恨增上,這可以知道這菩薩瞋恨很強很有力量。

  犯者求悔,不受其忏,那麼忤犯他的人,得罪他的人自己也感覺到不對,就好言向他哀求,向他忏悔。不受其忏,這個菩薩不接受他的忏悔,結恨不舍,他內心所結的恨他還不棄舍,繼續憤怒,由此可看出兩樣事:一、常常發脾氣這瞋恨心就愈來愈大。二、如果受比丘、菩薩戒的人在佛法裏,還有瞋恨,表示不能善用佛法來加以對治,所以瞋心一直增長。因此對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違背了大悲心。

  在大毘婆沙論上說到提婆菩薩,他是龍樹菩薩之弟子,他是深入般若波羅蜜無相法門,有大辯才,能夠降伏很多外道,因此有的外道在理論上辯不過他時,後來就拿著刀,趁他在樹下靜坐時,從腹部刺殺他,腸子都流出來了,可是提婆菩薩還能說話,他不憤怒,就向那人說:「你這個人胡塗啊!怎麼可以做出這種愚癡的事來,現在我這件袈裟你趕快披上就走吧!免得我那些未得聖法的徒弟會來殺你,你趕快跑!」由此可看出提婆菩薩到這個時候還有慈悲心,他愛護傷害他的人,而且傷害他那種程度,他還能說話,這是一個特點,慈悲心不變,可看出他具有般若波羅蜜無相智慧之修養,因此提婆菩薩有資格代表佛教,也就是他的身、口、意有佛法的氣度。

  所以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不應該有瞋恚,出粗惡言……結恨不舍。前面自贊毀他,是爲他利養,也是貪,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悭惜,也是貪,而這條菩薩出粗惡言,這是瞋。也就是由貪心而犯戒,由瞋心而犯戒,若沒有煩惱,自然就不犯戒了,因此就要用佛法來對治自己,來淨化自己,所謂悠遊法海六十年,我們這一念心常在法海裏沐浴,慢慢地這煩惱的塵垢就沒有了,可愛的境界不貪,可怒的境界不怒,心中常保清淨自然,既可作爲一個比丘菩薩了。

  謗亂正法戒第四

  這謗毀,毀亂佛法,在佛法來說是非常重要,不但對個人嚴重影響,對佛法的興衰也特別地重要。

  若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

  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人,並且精神正常,謗菩薩藏,他毀謗大乘佛教,佛法有經、律、論叁藏,也有說是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也就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這兩部份,有的說對于大乘佛法加以破壞、憤怒,或者說不合理……故言謗毀佛教,這裏不是這個樣子,而是以說相似法,乃是以自己說出與佛法相似的一種法,就是容易混淆,使得大家認爲這也是佛法。

  爲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有一種是外道故意進入佛門來破壞,但有一種是很聰明,也學習經律論,但卻說出一種相似的佛法。但不是佛法,因此把正念的佛法給掩蔽了,這就是在破壞佛法,熾然建立于相似法,這熾然就是茂盛的意思。這種人有可能是有福報的人,但卻有點邪智慧,也有可能很有世間上的學問,看佛法的經論也讀了很多,由于他很有福報,又有辯才又有邪智慧,因此說出相似佛法就有很多人相信,因此就搞得很興盛,所以就是熾然,原來沒有于是創建出相似的佛法,很多人就跟他學習。

  也許有佛教徒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夠認識相似的佛法,我也認爲很重要。那麼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我認爲昀初學習佛法要虛心一點,不要有成見,並且全面地深入去學習,在中國以大乘佛法流行昀興盛,而小乘佛法學習的人並不多,但現今也有人注意,學習大乘佛法這件事,如果一個出家人有福報有智慧有能力,這種人如果不能深入佛法時,他便會做很多事,如建廟或成立xx主旨,並且常常要去各方面連系,認識來往很多,精神時間多數都是用在這些事上,他學習佛法,也許只是年輕時學的那一部份,以後的事務太多了,他就沒有時間學習佛法了,在這樣的情形下,我認爲就容易出現相似的佛法,而這種人他不能全面地深入佛法,對于佛法認識的也不夠,這是一個問題,而爲了創建事業的成功,就會創出許多方便的佛法,這些方便的佛法再想一下是不是相似佛法,那麼這種人也不會去認識什麼是相似佛法。

  那如何才能夠認識呢?我認爲你就要少事,你要少辦事,事情愈少愈好,盡量把你的精神與時間放在學習佛法上,現在學習佛法應該比以前容易,參考書多,在教義上,中觀唯識,或者再加上如來藏,我們漢譯的佛法很豐富,這一切應該都很具足,你深入學習佛法以後你就容易認識什麼是相似佛法,什麼是真實的佛法,如果你學習不夠就很難鑒別,就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相似的,這裏就說熾然建立于相似法,我認爲佛法的衰敗就出現在這裏,從這裏開始,佛在世時就沒有這個問題,佛滅度後有大阿羅漢,菩薩也沒有這個問題,因爲有聖人在時,相似佛法很難起來,沒有聖人時就不行了,這件事就不容易。

  若心自解或從他受,乃說這相似法有這兩種不同,若心自解,就是說他內心不如理作意,他有所領解,這不如理作意也可以這樣說:比如說在文字上虛妄分別,另外有一種,是他有一點禅定功夫,但學習經論不夠,他常常靜坐,加上一些不如理作意,于是就發出一種邪智慧,與佛法相似,卻又不是佛法,說出這一類的邪法,若心自解,他內心解悟了一些不合道理的事情,但是他經過修行的時候,我們也感覺他很有修行,然而那其實是不一定的,或從他受,由別人那裏學習來的,聽受別人的講解,他就這樣學習並且弘揚,如此說相似法,熾然建立于相似法,就是第四波羅夷處法,他就是一個毀謗佛法很重的罪過,我們一般人說一些話,大家還容易辨別是否邪知邪見,但是若遇到那閉關多年有特別的功夫,他說出的道理就容易迷惑人,由此我們可知佛陀真是大智慧啊!在菩薩戒有了這麼一條,那麼我們把經裏面的佛法再與現今傳布的佛法對照一下,就可以知道。

  諸大士:已說四波羅夷法。若菩薩,起增上煩惱,犯一一法,失菩薩戒,應當更受。今向諸大士:是中清淨不?

  誦戒的人,把前四波羅夷誦完後就問,這是結問這裏一共分叁個,前四重戒是總標,第二個是別列,第叁個是結問。已說四波羅夷法,前面四波羅夷法已說過,若菩薩,起增上煩惱,犯一一法。假設菩薩生起很強大的煩惱犯一一法,他違犯一條一條的四重戒,或犯其中一條,我們說第一條是自贊毀他,第二條是悭惜財法,這都是貪心,貪心有不同差別,有爲貪利,利尚未到時生貪心,貪求能歸我所有,第二條悭惜財法,是自己已經有了,卻不肯施舍,這也是貪,第叁條是瞋,第四條毀謗正法,就是邪見、愚癡,因此以貪、瞋、癡叁毒犯這四種重戒。

  起增上煩惱,是指所犯的貪瞋癡都是上品的煩惱,因此就把所犯的菩薩戒就失掉,若失掉了,就應當更受,你可以再受,重新發無上菩提心,在戒和尚重新更受,這是增上煩惱犯菩薩戒,在戒品有說出增上煩惱的相貌:一、數數現行犯過了,又想再犯。二、都無慚愧-犯了卻無羞恥心,不感覺到羞恥。叁、深深愛樂-犯了這一條戒,在自贊毀他,大大炫耀,大有所得。四、見思功德-我這樣做是有利益的,是對的。以上四種相貌,就是增上煩惱犯一一法,失菩薩戒。

  什麼叫失菩薩戒呢?昀初在和尚受戒很誠懇,也發無上菩提心,若在受戒由眼見耳聞入到內心上去時,于是在內心成就一個力量,通常說是種子,這個也叫做戒體,現在你若犯了戒,與昀初所發的心是相反的,這樣就把戒體破壞掉了,這叫做失菩薩戒,失掉了菩薩戒可以再受,爲什麼呢?因爲前面不是所謂殺盜、淫妄,而是因貪瞋癡起增上,所以可以更受,然而受菩薩戒的條件就是要再發菩提心,若不發無上菩提心,是不可以再受的,受了也不得戒,所以這地方就說犯一一法,應當更受。

  但若犯了殺盜淫妄四種戒,那又有不同的說法,若菩薩犯這四種戒,在菩薩戒論有很詳細的說明,如果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深愛樂,見思功德,這菩提心就很難生存,是不能再受的,若無上菩提心沒有失掉是可以再受,無上菩提心就是大悲心是無上高尚的意願要廣化衆生的慈悲心,有這種心,當然也有可能犯戒,但犯的輕,因此戒不失掉,還是菩薩與比丘不同,若犯了殺盜淫妄就完了,就不能再受戒了,不可能再恢複比丘了,若不失菩提心,還可以拜忏,見光見華來滅罪,恢複戒體,若失掉菩提心就不行了,在瑜伽菩薩戒說出兩種…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