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鑄造一尊佛像供在那裏,我們才能想起來有佛,生起恭敬心。如果沒有佛像,你到空房子裏或野外去,你能知道有佛嗎?所以佛像不可以毀壞。這個理由就合乎我們凡夫的程度。我們見到佛像就生起恭敬心,如果見到普通人的像,恭敬心就生不起來,所以我們不要說大話,還是要有一個相才可以。
可是我們不能停在這裏啊!真佛非相佛,諸法如才是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還是要這樣子的。這是佛寶。可是這要經過無量或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具有十力、四無所畏、無量無邊的圓滿功德,是無漏的、珍貴的、稀有難得的,稱爲佛寶。一般說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名之爲佛的功德,叫做佛寶。或者是智德、斷德、恩德叁德圓滿了名之爲佛寶。
法寶是指白紙黑字印的經律論,但真實說來法寶是涅槃,法寶是佛菩薩清淨無漏無分別的智慧所見不生不滅的真理,大般涅槃經是法寶,是諸佛菩薩阿羅漢所聚會的地方,那是勝義的法寶。但是我們凡夫怎麼能到那裏去呢?程度不夠,所以還是需要有語言文字的經律論爲我們做方便,從這裏可以了解什麼是佛法,去修行,達到不生不滅,才能去到勝義的法寶的地方。所以語言文字的佛法是方便的法寶,大般涅槃是勝義的法寶,所以方便的法寶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有的惡國王想把佛教毀滅,就把語言文字的法寶毀滅掉了,如果這樣我們就無法得解脫了。
僧如何稱之爲寶呢?我們生到人道來,遇見了善知識,能修學佛法,剃頭受戒做比丘,這是僧寶。我們雖然身相和在家人不一樣,但說之爲僧可以,但也還有問題,僧是和合的意思,我們是不是和合呢?稱之爲寶是你的受想行識有無漏的戒定慧才可以稱之爲僧中之寶,如果你沒有無漏的戒定慧,雖然穿上了比丘的衣服,但是內心還是虛妄分別,還可以稱之爲寶嗎?所以佛法僧寶完全是勝境,佛是昀圓滿的聖人,法是一切聖人究竟圓滿的地方,僧寶是依據佛法修行成爲聖人了,就稱之爲寶。經論上也有提到,一個優婆塞、優婆夷,他能修學佛法,學習四念處得須陀洹果,證無生法忍,也是僧寶。所以佛教很真實,不是從表面決定事情。雖然他是在家人有妻兒,但如果修行得了須陀洹果,那他也是稱之爲寶。如果我們沒有家室妻兒,但修行也沒得到聖道,是不能稱之爲寶的,所以皈依時要皈依叁寶。這些在經論裏都有開示,但是一般地方很少看見。
前面說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佛是真實的佛寶,若佛塔廟-這是方便的了,若法,若經卷也是這個意思。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衆,這可能是完全聖人的境界。所以若菩薩住律儀戒,發無上菩提心的人是大人,了不起的人,他要每一日都去禮拜、贊歎、供養,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我們凡夫也是發無上菩提心,也是大人,但還沒入聖道,每一天都要去拜佛、贊歎叁寶、修學止觀,這樣栽培善根。乃至磕一個頭,用一個偈子贊歎叁寶的功德,用五分鍾修習四念處,天天沒有空過地栽培善根。如果只是辦些雜事,但對大衆僧有利益,也是值得的,如對大衆僧沒有什麼利益,又不去栽培善根,那就把時間空過了,太可惜了。所以這輕戒的第一條戒裏,佛開示我們不要空過光陰,天天要栽培善根,不能栽培多,小小的也要栽培。
貪財物戒第二若菩薩,多欲不知足,貪著財物,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爲斷彼故,起欲方便,攝受對治,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若菩薩,多欲不知足,貪著財物:若是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人,欲望很多,樣樣都喜歡而不滿足。多欲不知足是沒有入聖位的人,即凡夫,因爲他有貪瞋癡的煩惱,雖然發了無上菩提心,但煩惱還是在的。因爲個人無始劫來的因緣,對色聲香味觸法的熏習不一樣,有的人好財、好色、好名,各有所好,有的人就喜愛畫畫藝術,但這位菩薩多欲不知足,多欲-即喜歡色,又喜歡聲香味觸法,有很多很多的欲,或者對一樣事情的欲特別多,但這裏指出這位菩薩貪著財物,就是指對金銀財寶,房地産等的貪著心重,就叫多欲不知足。
一般人多欲不知足是情有可原,但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就是有大悲心的人,修學佛法受了菩薩戒的人,他如果也是這樣貪著財物,這就不對了。自己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應該檢查自己有什麼不對,應該了解自己,改造自己,轉變自己,如果不轉變自己還貪著財物。是名爲犯衆多犯。犯這條戒是屬于衆多的突吉羅罪。犯這條戒是染汙起,染著財物而不肯去掉這個染汙心,這是染汙犯的。不犯者:如果說這位菩薩有很多財産,或財産不多,但他沒有去貪著,那他就是不犯。
爲斷彼故,起欲方便,攝受對治:人無始劫來熏習,對錢財非常愛好,所以雖然發了無上菩提心也不能立刻把煩惱斷掉,但他受了菩薩戒,要怎麼樣清淨不犯呢?這位對財物很貪著的菩薩,他爲了求斷滅貪著心,而生起希求心,自己檢查自己、觀察自己、反省自己,我這愛著財物的心不對,我要發願斷除這個愛著心,就叫做欲。方便就是采取行動去滅掉這個貪著心。攝受對治-詳細的說出這個行動,攝受就是學習滅除貪欲的法門,按照這法門去修行對治,消滅這個貪著心。
性利煩惱,更數數起。雖然學習了這個法門用功修行,但這不是一下子能滅掉的,因久遠劫熏習的愛著心還是很銳利的。性是指愛著心說的,愛著心是很利害的,這個煩惱還是常常的活動起來,但這不算犯戒。雖然貪著財物的煩惱不斷起來,但還是再對治它,這樣就不算犯戒。佛的慈悲,你若這樣修行對治,雖然還是有這樣的煩惱,就寬大一點,說是不犯戒。但還是有過失的,所以如果有這因緣的,就說這條戒你沒犯。如果你放縱自己,不對治它,就犯了這條戒。
不敬同法戒第叁若菩薩,見上座有德,應敬同法者,憍慢、瞋恨、不起恭敬、不讓其座;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懶惰懈怠,若無記心,若忘誤,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亂心、若眠作覺想,問訊請法,悉不答者,是名不犯。若上座說法,及決定論時。若自說法、若聽法、若自決定論時;若說法衆中,若決定論衆中,不禮不犯。若護說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舍離不善,修習善法,若護僧製;若護多人意。
這是不恭敬同受菩薩戒的人,大家都是大乘佛法,共同守護菩薩淨戒的,這叫做同法,對同法的人沒有恭敬心,這是不對的,受了菩薩戒的菩薩看見了上座,即先受戒的人,是有德應敬,是人持戒清淨,有六波羅蜜種種功德,就應恭敬,甚至對同法者也應該恭敬。但是菩薩有憍慢的煩惱。憍慢是自大的意思,慢就是瞧不起人,自大的感覺自己了不起,或者對自己有特別優秀的地方很執著,因此對別人就輕視,這就是憍慢,凡夫就是這個樣子。有了憍慢就會有一點瞋恨的味道,瞋恨心重的人,在平平的境界就有叁分憤怒,一旦遇著不如意,就更不得了,這裏就是說憍慢心很大,瞋恨心也很大,上座有德,或同法來,應起來,表示對他的恭敬尊重讓上座,但對一個憍慢、瞋恨心重的人,卻不讓聖座,不恭敬,那麼就是不對的另外有人問候他,向他請法,他也應該同人正式說話,講法,可是他卻憍慢,瞋恨心都不回答,那就犯了衆多的突吉羅戒,而且是重的,是染汙心生起的罪過。
若菩薩沒有憍慢心,也沒有瞋恨心,但是表面上,他沒有讓座,也不恭敬,人家問訊請法,他也沒回答,這是由于懶惰懈怠,産生不恭敬的態度。第二種理由是若無記心。所謂記者別也,亦是分別之意,他對上座有德,同法者表示恭敬有人問訊、請法,他應該講解佛法,他卻不知道,是遲鈍沒有智慧的人,若犯了這條戒是非染汙起,若忘誤,屬于非染汙起,因此這是輕微的突吉羅。
以下說不犯,怎樣情形沒有犯這條戒呢?若這菩薩生重病,他不起恭敬,不讓其座是不犯戒的,若菩薩亂心,亂心是迷亂、顛狂,以現代來說就是神精錯亂,這個菩薩不起恭敬悉不酬答,這也不算犯戒。若菩薩在打磕睡,睡著了,別的人卻以爲他沒睡著,這也算犯戒。
若在這個時候有上座在開示佛法或解答問題的時候,在這時候若有上座有德者悉不酬答,都不算犯戒,前面說上座,現在說自己也爲人講解佛法時,或自己聽別人講法,或自己決定論的時候,這些都不算犯戒。若在一個說法的場所,或大衆正在決定論的時候,在此情況下也不犯。若護說者心,這又是另一說法,如上座正說法,卻又有人來向你請法,你爲了要護說法者不起煩惱,這時不恭敬,不讓其座,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不犯的。若是向你問訊請法的人,你認爲他有問題,有不對的地方你不酬答,這亦是一種方便,爲了使對方能夠調伏,舍離對方的過失,並使其修習善法,若是這樣也不算犯。若是爲了維護衆僧的規距,其中一人爲大衆僧羯磨默擯,他若來向你問訊,請法,你不回答,那也不犯,或爲了大多數人對于某一人不喜歡,你若與其談話會引起大多數的人對你不滿,因此那人向你問訊,請法,你不回答,那也不犯,爲了不讓大多數人起煩惱。
此條戒與不供養叁寶戒中:「若不恭敬、若懶惰、若懈怠是犯染汙起。」是重垢罪,但不敬同法戒是輕垢戒,這是什麼道理呢?不供養叁寶戒,是教我們精進用功栽培善根,但是你懶惰懈怠,如何去栽培善根,所以這就是重垢罪,而這條製戒的精神與前面不同,是教我們製止對于上座有德或同法者,不可有憍慢、瞋恨,所以你若沒有憍慢、瞋恨,只是懶惰懈怠就是輕微的突吉羅罪。
不應供戒第四若菩薩,檀越來請,若至自舍,若至寺內,若至余家,若施衣、食、種種衆具,菩薩以瞋慢心,不受、不往,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诳、若遠處、若道路恐怖難、若知不受,令彼調伏,舍惡住善,若先受請,若修善法不欲暫廢,爲欲得聞未曾有法,饒益之義,及決定論,若知請者,爲欺惱故,若護多人,嫌恨心故,若護僧製。
…
《菩薩戒本經講記(玅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