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內容概要及其特色

  《入中論》內容概要及其特色

  慧光

  《入中論》(Madhyamaka^vata^ra)是公元7世紀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著名論師月稱(Cadraki^rti,600—650)[1]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期中觀二學派之一應成中觀派的重要論典。《入中論》對後來的印度佛教和藏傳佛教影響很大。繼月稱之後出現的中觀學派大家寂天(s/a^ntideva,650—700)的《入菩提行論》(Boddhicarya^vata^ra)[2]就是繼承月稱《入中論》的思想,如《入菩提行論》第九章中對唯識學說的批判和對二谛思想的解說,其立場觀點與《入中論》是一脈相承的。注釋《入菩提行論》的般若行慧(Prajn~a^karamati,950—1030)在《入菩提行論細疏》(Boddhicarya^vata^rapan~jika^)中,更是直接多處引用《入中論》原文來解釋寂天的觀點,可見《入中論》對後來中觀學派影響之大。十一世紀藏族譯師巴曹日稱從克什米爾把《入中論》傳譯到藏地後,當時噶丹派極有聲望的夏爾哇巴給予了極大重視,同時也引起了許多人的研究興趣,紛紛爲其作注。後經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的極力推崇和弘揚,並把《入中論》指定爲格魯派僧人必學的五部大論之一,《入中論》的研習更是盛行不衰,特別在格魯派寺院中一直傳承不絕,注疏講解者不計其數。

  漢地佛教對《入中論》的重視和研究始于近代。1943年法尊法師在四川漢藏教理院把月稱的《入中論》和宗喀巴大師所做的注疏《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一起由藏文翻譯成漢文,並講解此論,方引起我國漢傳佛教界的重視。此後,根據法尊法師《入中論》漢譯本,對此進行講解研習的有演培、印順、隆蓮、妙因等,並出版發行了《入中論頌講記》、《入中論講記》、《入中論釋》等著作。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尚未形成研究的熱潮,影響甚微。本文試對《入中論》的內容及其特色做些介紹。

  一、造論目的

  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入中論》,是指《入中論頌》和《入中論釋》兩部分。《入中論釋》是月稱親自爲《入中論》偈頌所作的注釋,故《入中論釋》其實已包括偈頌在內。《入中論》是月稱唯一一部系統闡述自己佛學思想的專著。他的主要主張和立場觀點都在本論中作了表明。本論可能是月稱較早的一部著作,如《明句論》(prasannapada^)時常指示說:“關于這點,在《入中論》中已作了詳細說明。”“此問題,應參見《入中論》。”[3]這不僅說明本論撰著時間比《明句論》早,同時也說明本論在他衆多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重要主張都在本論中進行抉擇。 

  《入中論》顧名思義就是爲了使人們正確悟入龍樹《根本中觀論》的義理而撰寫的一部論書。該論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爲令悟入中觀論故造入中論”。對此,宗喀巴大師解釋說:“這裏所謂悟入中觀,即是(龍樹的)《中觀論》,如雲“爲悟入中觀論故”。又在本論的注釋中引《根本般若》(Mu^laprajn~a^,即根本中觀論)時,常作“中觀雲雲”,故知是(悟入)《根本般若》。雖然(清辨)《般若燈論》依(梵語)Madhyamaka字根而認爲《中觀論》與中觀宗皆可統稱爲中觀,然而此處所言中觀當知唯是(龍樹)《中觀論》,勿作余中觀論及中觀義(Artha)解。”[4]這裏很明確地指出《入中論》所要悟入的對象就是龍樹所著的《根本中觀論》,而不是要悟入龍樹以外的其他論書和義理。勝喜論師的注釋也同樣說:“造論的目的就是通過對(菩薩十地和佛地等)十一地的解說而遍知世俗與勝義二谛,從而悟入由龍樹所造的以《根本般若》爲首的中觀論書,故雲:“爲令悟入中觀論”(而造此論)。”[5]不過,勝喜認爲這裏所謂“中觀論”不僅僅指《根本中觀論》,還應該包括《根本中觀論》在內的龍樹所造諸論,更具體地說,就是指龍樹所造的六如理論[6]。但不管怎麼說,開顯闡述《根本中觀論》的義理內容,使人們正確理解和掌握龍樹的中觀思想,是月稱造《入中論》的根本目的所在。《入中論》在最後部分也明確指出:“月稱勝比丘,廣集中論義,如聖教教授,宣說此論義。”[7]總之,由于龍樹的《根本中觀論》言簡意赅,一般人很難理解和悟入,特別是後來唯識等學派一些論師在注釋《中觀論》時多曲解龍樹本意,如《入中論》提到“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論師,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舍無倒顯示緣起義者,即如是答”[8],還有“有說經部所說勝義,即中觀師所許世俗,當知此說是未了知《中論》真義;有說薩婆多部所說勝義,即中觀師所說世俗,當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論》真義;以出世法與世間法相同,不應理故。”[9]可知當時學界對龍樹的緣起理論和《中觀論》義理的解釋有很大的出入,因此月稱論師有鑒于此,特發慈心造此《入中論》,闡幽義于未明,解深理于未發,一方面使人們正確悟入中觀正見,了解龍樹思想,另一方面糾正和批判那些對龍樹《中觀論》的錯誤解釋。所以,《入中論》名副其實就是《中觀論》的入門之作。 

  二、內容概要

  《入中論》的具體內容主要是通過對菩薩修習十波羅蜜的解說來闡述大乘菩薩道思想,描繪了菩薩行者按照十地階梯修習、邁向佛境的曆程,重點強調了般若波羅蜜多在修行實踐中的重要性。全論由332個偈頌和作者自注組成,根據《華嚴經·十地品》的組織形式把菩薩發心分爲十個階段,並引用了《十地經》、《楞伽經》、《父子相見經》、《中觀論》、《四百論》等叁十余種經論對這十個階段所修習的十波羅蜜進行解說。全論共分十一章,前十章以十地的名稱作爲品名,最後一章是解說佛地果位功德。十一章的具體內容構成如下:

  第一章 第一發心歡喜地·布施波羅蜜多(共有17偈,其中前四偈是序論,解說凡夫地)。

  第二章 第二發心離垢地·戒波羅蜜多(共有10偈)。

  第叁章 第叁發心發光地·忍辱波羅蜜多(共有13偈)。

  第四章 第四發心焰慧地·精進波羅蜜多(只有2偈)。

  第五章 第五發心難勝地·禅定波羅蜜多(只有1偈)。

  第六章 第六發心現前地·般若波羅蜜多(共有226偈)。

  第七章 第七發心遠行地·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只有1偈)。

  第八章 第八發心不動地·願波羅蜜多(共有4偈)。

  第九章 第九發心善慧地·力波羅蜜多(只有1偈)。

  第十章 第十發心法雲地·智波羅蜜多(只有1偈)。

  第十一章 佛地果位功德(共有56偈,其中最後5偈是結語)。

  從以上內容構成中,我們可以把全論爲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論,共有4偈,主要是解說凡夫地的叁法,即作爲一個初發心菩薩必須具備“大悲心、無二智、菩提心”這叁個條件。大悲心是菩薩下化衆生的根本,也是自利利他的功德之源,佛就是因爲有大悲心故不入涅槃,常住世間救度衆生。無二慧就是離于空有、斷常等相對概念的中道慧,唯有這無二的中道慧才能了解諸法實相的真理。換言之,作爲一個菩薩必須具備洞察宇宙真相的中道正見,不可落于生滅、斷常兩邊的偏見。所以無二慧是菩薩上求佛道的根本,與大悲心一起被稱爲菩薩的“悲智雙運”,故被看成是菩薩的基本要素之一。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人、自救救人之心,作爲大乘菩薩不僅自己要得解脫,也要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樣才能稱得上是菩薩。假如只顧自己修行解脫而不念其他衆生的痛苦,那只不過是小乘的自了漢行徑。作爲一個真正的菩薩必須發大菩提心,一方面積極地救度廣大衆生,一方面努力追求無上佛果,因此菩提心是菩薩上求下化的修行原動力。在本論各章的品名中都冠上“發菩提心”四字,說明唯有發大菩提心的人,才有資格稱爲菩薩,所以菩提心也是菩薩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以上叁心不僅是菩薩的叁個根本條件,也是界定菩薩的基本准則。

  第二部分是正宗分,闡述了作爲一個大乘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佛果爲止,中間所經曆的過程共有十大階段,即十地。每一階段每一地都有他所修的波羅蜜,如初地菩薩應修布施波羅蜜,二地菩薩應修持戒波羅蜜。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配以各自應修的波羅蜜,並詳細解說菩薩在每一地中修持的方法和次第以及修行成就的各種功德等等。其中,第六章現前地“般若波羅蜜多品”是全論的重點,分量占全論的叁分之二以上,共有226個偈頌,主要說明般若波羅蜜的修法,強調唯有般若智慧才能了解諸法的真實性即空性,主張通達一切性空如幻方能獲得中觀正見,只有以伺察二無我真實智來修毗缽舍那(Vipas/yana^,觀)才能斷煩惱出生死。同時指出,般若波羅蜜是十波羅蜜中最爲重要的一個波羅蜜,它能夠統攝其他諸波羅蜜的功德而趨向無上聖果,所以又把它比喻成人的眼睛,認爲只有般若智眼才能引導其他諸波羅蜜,順著菩提大道直達法性空寂的涅槃城。因此,對那些不了解真實般若波羅蜜而誤解諸法有其自性的實體論者,如佛教內部的唯識學派、正量部、一切有部以及六派哲學中的數論、勝論、吠檀多等派學說都在“般若波羅蜜品”中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並詳細地討論了二谛、了義未了義、無自性、假有、歸謬論證法、四空十八空等中觀學派的主要學說。那麼,月稱爲什麼在這一品中特別對中觀學說詳加解說呢?這是因爲般若波羅蜜所講的是諸法畢竟空,如六百卷《大般若經》反複論說的就是空、不可得、無所有的深義,所以般若經所開顯的就是以空相爲究竟。但是在唯識學派的彌勒看來,認爲般若經所說的是叁智、四加行、五道乃至一切修行次第,所以彌勒依此造了一部《現觀莊嚴論》(Abhisama…

《《入中論》內容概要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