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内容概要及其特色

  《入中论》内容概要及其特色

  慧光

  《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著名论师月称(Cadraki^rti,600—650)[1]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期中观二学派之一应成中观派的重要论典。《入中论》对后来的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影响很大。继月称之后出现的中观学派大家寂天(s/a^ntideva,650—700)的《入菩提行论》(Boddhicarya^vata^ra)[2]就是继承月称《入中论》的思想,如《入菩提行论》第九章中对唯识学说的批判和对二谛思想的解说,其立场观点与《入中论》是一脉相承的。注释《入菩提行论》的般若行慧(Prajn~a^karamati,950—1030)在《入菩提行论细疏》(Boddhicarya^vata^rapan~jika^)中,更是直接多处引用《入中论》原文来解释寂天的观点,可见《入中论》对后来中观学派影响之大。十一世纪藏族译师巴曹日称从克什米尔把《入中论》传译到藏地后,当时噶丹派极有声望的夏尔哇巴给予了极大重视,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研究兴趣,纷纷为其作注。后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的极力推崇和弘扬,并把《入中论》指定为格鲁派僧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入中论》的研习更是盛行不衰,特别在格鲁派寺院中一直传承不绝,注疏讲解者不计其数。

  汉地佛教对《入中论》的重视和研究始于近代。1943年法尊法师在四川汉藏教理院把月称的《入中论》和宗喀巴大师所做的注疏《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一起由藏文翻译成汉文,并讲解此论,方引起我国汉传佛教界的重视。此后,根据法尊法师《入中论》汉译本,对此进行讲解研习的有演培、印顺、隆莲、妙因等,并出版发行了《入中论颂讲记》、《入中论讲记》、《入中论释》等著作。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尚未形成研究的热潮,影响甚微。本文试对《入中论》的内容及其特色做些介绍。

  一、造论目的

  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入中论》,是指《入中论颂》和《入中论释》两部分。《入中论释》是月称亲自为《入中论》偈颂所作的注释,故《入中论释》其实已包括偈颂在内。《入中论》是月称唯一一部系统阐述自己佛学思想的专著。他的主要主张和立场观点都在本论中作了表明。本论可能是月称较早的一部著作,如《明句论》(prasannapada^)时常指示说:“关于这点,在《入中论》中已作了详细说明。”“此问题,应参见《入中论》。”[3]这不仅说明本论撰著时间比《明句论》早,同时也说明本论在他众多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主张都在本论中进行抉择。 

  《入中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使人们正确悟入龙树《根本中观论》的义理而撰写的一部论书。该论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对此,宗喀巴大师解释说:“这里所谓悟入中观,即是(龙树的)《中观论》,如云“为悟入中观论故”。又在本论的注释中引《根本般若》(Mu^laprajn~a^,即根本中观论)时,常作“中观云云”,故知是(悟入)《根本般若》。虽然(清辨)《般若灯论》依(梵语)Madhyamaka字根而认为《中观论》与中观宗皆可统称为中观,然而此处所言中观当知唯是(龙树)《中观论》,勿作余中观论及中观义(Artha)解。”[4]这里很明确地指出《入中论》所要悟入的对象就是龙树所著的《根本中观论》,而不是要悟入龙树以外的其他论书和义理。胜喜论师的注释也同样说:“造论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菩萨十地和佛地等)十一地的解说而遍知世俗与胜义二谛,从而悟入由龙树所造的以《根本般若》为首的中观论书,故云:“为令悟入中观论”(而造此论)。”[5]不过,胜喜认为这里所谓“中观论”不仅仅指《根本中观论》,还应该包括《根本中观论》在内的龙树所造诸论,更具体地说,就是指龙树所造的六如理论[6]。但不管怎么说,开显阐述《根本中观论》的义理内容,使人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龙树的中观思想,是月称造《入中论》的根本目的所在。《入中论》在最后部分也明确指出:“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7]总之,由于龙树的《根本中观论》言简意赅,一般人很难理解和悟入,特别是后来唯识等学派一些论师在注释《中观论》时多曲解龙树本意,如《入中论》提到“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者,即如是答”[8],还有“有说经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许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真义;有说萨婆多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说世俗,当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论》真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9]可知当时学界对龙树的缘起理论和《中观论》义理的解释有很大的出入,因此月称论师有鉴于此,特发慈心造此《入中论》,阐幽义于未明,解深理于未发,一方面使人们正确悟入中观正见,了解龙树思想,另一方面纠正和批判那些对龙树《中观论》的错误解释。所以,《入中论》名副其实就是《中观论》的入门之作。 

  二、内容概要

  《入中论》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菩萨修习十波罗蜜的解说来阐述大乘菩萨道思想,描绘了菩萨行者按照十地阶梯修习、迈向佛境的历程,重点强调了般若波罗蜜多在修行实践中的重要性。全论由332个偈颂和作者自注组成,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组织形式把菩萨发心分为十个阶段,并引用了《十地经》、《楞伽经》、《父子相见经》、《中观论》、《四百论》等三十余种经论对这十个阶段所修习的十波罗蜜进行解说。全论共分十一章,前十章以十地的名称作为品名,最后一章是解说佛地果位功德。十一章的具体内容构成如下:

  第一章 第一发心欢喜地·布施波罗蜜多(共有17偈,其中前四偈是序论,解说凡夫地)。

  第二章 第二发心离垢地·戒波罗蜜多(共有10偈)。

  第三章 第三发心发光地·忍辱波罗蜜多(共有13偈)。

  第四章 第四发心焰慧地·精进波罗蜜多(只有2偈)。

  第五章 第五发心难胜地·禅定波罗蜜多(只有1偈)。

  第六章 第六发心现前地·般若波罗蜜多(共有226偈)。

  第七章 第七发心远行地·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只有1偈)。

  第八章 第八发心不动地·愿波罗蜜多(共有4偈)。

  第九章 第九发心善慧地·力波罗蜜多(只有1偈)。

  第十章 第十发心法云地·智波罗蜜多(只有1偈)。

  第十一章 佛地果位功德(共有56偈,其中最后5偈是结语)。

  从以上内容构成中,我们可以把全论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论,共有4偈,主要是解说凡夫地的三法,即作为一个初发心菩萨必须具备“大悲心、无二智、菩提心”这三个条件。大悲心是菩萨下化众生的根本,也是自利利他的功德之源,佛就是因为有大悲心故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救度众生。无二慧就是离于空有、断常等相对概念的中道慧,唯有这无二的中道慧才能了解诸法实相的真理。换言之,作为一个菩萨必须具备洞察宇宙真相的中道正见,不可落于生灭、断常两边的偏见。所以无二慧是菩萨上求佛道的根本,与大悲心一起被称为菩萨的“悲智双运”,故被看成是菩萨的基本要素之一。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人、自救救人之心,作为大乘菩萨不仅自己要得解脱,也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菩萨。假如只顾自己修行解脱而不念其他众生的痛苦,那只不过是小乘的自了汉行径。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必须发大菩提心,一方面积极地救度广大众生,一方面努力追求无上佛果,因此菩提心是菩萨上求下化的修行原动力。在本论各章的品名中都冠上“发菩提心”四字,说明唯有发大菩提心的人,才有资格称为菩萨,所以菩提心也是菩萨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以上三心不仅是菩萨的三个根本条件,也是界定菩萨的基本准则。

  第二部分是正宗分,阐述了作为一个大乘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为止,中间所经历的过程共有十大阶段,即十地。每一阶段每一地都有他所修的波罗蜜,如初地菩萨应修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应修持戒波罗蜜。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配以各自应修的波罗蜜,并详细解说菩萨在每一地中修持的方法和次第以及修行成就的各种功德等等。其中,第六章现前地“般若波罗蜜多品”是全论的重点,分量占全论的三分之二以上,共有226个偈颂,主要说明般若波罗蜜的修法,强调唯有般若智慧才能了解诸法的真实性即空性,主张通达一切性空如幻方能获得中观正见,只有以伺察二无我真实智来修毗钵舍那(Vipas/yana^,观)才能断烦恼出生死。同时指出,般若波罗蜜是十波罗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波罗蜜,它能够统摄其他诸波罗蜜的功德而趋向无上圣果,所以又把它比喻成人的眼睛,认为只有般若智眼才能引导其他诸波罗蜜,顺着菩提大道直达法性空寂的涅槃城。因此,对那些不了解真实般若波罗蜜而误解诸法有其自性的实体论者,如佛教内部的唯识学派、正量部、一切有部以及六派哲学中的数论、胜论、吠檀多等派学说都在“般若波罗蜜品”中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详细地讨论了二谛、了义未了义、无自性、假有、归谬论证法、四空十八空等中观学派的主要学说。那么,月称为什么在这一品中特别对中观学说详加解说呢?这是因为般若波罗蜜所讲的是诸法毕竟空,如六百卷《大般若经》反复论说的就是空、不可得、无所有的深义,所以般若经所开显的就是以空相为究竟。但是在唯识学派的弥勒看来,认为般若经所说的是三智、四加行、五道乃至一切修行次第,所以弥勒依此造了一部《现观庄严论》(Abhisama…

《《入中论》内容概要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