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内容概要及其特色▪P2

  ..续本文上一页ya^lam!ka^ra)解释大般若经的修行次第。可是作为中观学者的月称与此看法迥然不同,认为当时一般众生对佛所示的修行次第已经了无所疑,但以不善学空而堕偏空,所以需要特别显示空理,以纠正一般学空者的错误,故在本论第六“般若波罗蜜多品”中特加发挥强调[10]。

  第三部分也是最后的5偈是全论的总结,说明造论的原因是为了如实地解说龙树的中观学说,使人们正确了解《中观论》的真正意旨,同时指出学习其他学派的教理教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了解真实的空性,所以劝请世人赶快放弃邪知邪见,遵循龙树学说而悟入佛之知见。

  三、本论特色

  由上所述,可知本论不仅详细辨别性空之理,而且说明了菩萨迈向佛果的修行之道。在菩萨的大行中显示诸法的真理,从诸法的真理中显明菩萨的大行,非常成功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解行结合是本论最大的特色所在。同时,本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充分发挥了中观思想的甚深(Gambhi^ra)和《根本中观论》义理的广大(Uda^ra)。首先在深度方面,《入中论》通过对中观自续派清辨学说和对瑜伽行派学说的批判来突出中观思想的甚深。清辨虽然自我标榜为中观论者,但又深受唯识学和因明学的影响,并非纯粹的中观思想。为了维护中观思想的纯正性和严肃性,《入中论》通过对唯识学说的评破,充分阐明了中观思想不共于他宗的殊胜性。如前面已指出,当时唯识学说盛行,许多论师往往以唯识学派的观点来解释《中观论》,往往曲解龙树的本意,故而《入中论》在无倒开显《中观论》真义的同时,展开了对唯识学的批评,并特别强调不可用唯识观点来解释《中观论》。另据宗喀巴大师指出,《中观论》和《明句论》皆未广破唯识,唯此论广破。如《明句论》说:依缘假立之理(指唯识宗),如《入中论》应知[11]。所以《入中论》通过对唯识学派的批判,彰显了中观思想的甚深正义。其次在广度方面,《入中论》以无边的理门广说大乘法来显现中观思想的广大。众所周知,龙树《中观论》唯辨缘起性空之理、中道之见,对于修证实践方面的解说不是很详细;而《入中论》不仅充分说明十地果位功德、详论二空之理、广破诸说,而且在菩萨道的实践方面,尤其是初发心修行次第和修习奢摩他(s/amatha,止)与毗钵舍那(vipas/yana^,观)的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并且特别强调作为一个菩萨行者修行实践的重要性。可见《入中论》所涉及的内容要比龙树《中观论》广大许多,不仅有深奥的理论性,还有很强的实践性。月称认为龙树所强调的“空性”应是修习的对象,而不是用论理学方法来论证的对象,故而他在批判论理学的同时,特别强调空性实践的重要性。月称这一思想为后来中观学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后期中观学派大家寂天继承他的这种观点,把中观学发展成实践性很强的中观思想[12]。他的代表作《入菩提行论》就是以实践论为中心而展开的,指出菩萨必须积极实践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六波罗蜜,并特别强调空性的修习[13]。比寂天稍晚一点的莲花戒大师著有《修习次第》三篇,更是具体地阐述了实践的方法和步骤。可见后期中观思想是以提倡实践空性为主流的,很明显这是受了月称的影响。

  总而言之,《入中论》通过批判唯识学派等诸家学说来显现甚深的中观思想,并通过广泛解说大乘菩萨道精神和修习方法来显示《中观论》内在的广大意蕴。甚深和广大是《入中论》的特色所在,也是悟入龙树《中观论》、抉择中观正见的两大理门。所以,宗喀巴大师强调说,在解读《中观论》时,若不参考本论所说义理而思维甚深广大和合之道,则失去月称造《入中论》的两个目的[14]。

  此外,藉破斥外道和教内异说的方法来显示中观正见也是《入中论》的特色之一。龙树所开创的中观学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破为立。换句话说,否定一切定说,破除所有形而上学的建构是中观学说的目的所在。作为龙树中观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被尊为中观学派正统继承人的月称,当然对这一精神的贯彻不遗余力。《入中论》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这一特点,站在一切法无自性空的中观立场,对一切执著根源进行批判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以破为立,只遮非表”的批判精神。在《入中论》中,月称所批判的具体对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一、对主张物质有实体性的实在论者的批判,主要针对六派哲学中的胜论学派(Vais/es!ika)和佛教内部的毗婆沙师(Vaibha^s!ika);二、对主张精神有实体性的实在论者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六派哲学中的数论学派(Sa^m!khya)和佛教内部的唯识学派;三、对中观学派内部的中观自续派学说的批判。其中,第一类批判是从大乘佛教法无我的立场上对物质实体论的批判;第二类批判因为直接关系到中观学派的根本立场,对精神实体论者,特别对唯识学派的批判格外严厉。以上两类批判,从大乘中观立场来说是一般性的批判,也是一个中观论者应尽的职责。如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观学派——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大师也是通过“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宗”来显示中观思想的宗旨的,其中外道就包括印度的六派哲学,而毗昙成实即属于小乘佛教,大宗即指唯识学派。因此,通过破除外道邪说和教内不正确观点来树立空观正知正见是中观论师共通的手段。然而,对第三类同是站在中观立场上的中观自续派学说的批判,则是月称思想最为独特的地方。比如对中观自续派代表人物清辨的二谛说和方法论的批判[15],表现出空观论者的应有姿态。在月称看来,清辨虽然自我标榜是一个中观论者,但他深受当时极为盛行的论理学影响,在他的学说中夹杂着许多异质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空观论者。月称认为,作为一个空观论者应以空见贯穿一切,对于有碍空观修习以及与宗教需求无关的谬论理应进行破斥,这样才是一个彻底的空观论者。

  【注释】

  [1]关于他的生殁年代有各种异说,如瓜生津隆真《中观佛教的菩萨道展开》(铃木学术财团·研究年报1)中说是560—640年,但学术界一般公认是600—650年。

  [2]本论有梵文本,宋代天息灾有汉译,题名为《菩提行经》。

  [3]月称《明句论》P241页第3行:etacca madhyamaka^vata^re vistaren!oktam!/tato

  veditavyam!//以及同页第13行:anayos/ca satyayor vibha^go vistaren!a

  madhyamaka^vata^ra^d avaseyah!//。

  [4]宗喀巴著、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P39,法尔出版社,民国84年(1995);北京版藏文2b7—3a1。

  [5]小川一乘《空性思想的研究》Ⅰ,P7,文荣堂,昭和50年。

  [6]也称作龙树六如理聚论,即指《根本中观论》、《空性七十论》、《迴争论》、《六十颂如理论》、《广破论》、《宝行王正论》。

  [7]法尊译《入中论》第六卷第26页,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64年(1975)

  [8]法尊译《入中论》第六卷第27页,同上。

  [9]法尊译《入中论》第六卷第26页,同上。

  [10]参见演培《入中论颂讲记》,P10,《菩提树》杂志社,民国59年(1970)

  [11]宗喀巴著、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P39,法尔出版社,民国84年(1995),下同。

  [12]参见江岛惠教《关于寂天的空性问题》,《宗教研究》202号P65。

  [13]如该论第九章第54、55两颂说:“反对空性者,其说无根据;是故莫迟疑,急早修空性”;“空性灭烦恼,及治所知障;一切知性者,云何不修习?”

  tedevam! s/u^nyata^paks!e du^s!an!am! nopadyate/ tasma^n birvicikitsena

  bha^vani^yaiva s/u^nyata^//——第54偈。

  kles/ajn~eya^vr!ti tamah! pratipaks!o hi s/u^nyata^/ sarvajn~ata^ka^mo

  bha^vayati s/u^nyata^m!//——第55偈。

  [14]《入中论善显密意疏》,P40。

  [15]有关批判的具体内容参见拙文《月称二谛思想略论》,《法音》2001年第8期。

  

《《入中论》内容概要及其特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