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ya^lam!ka^ra)解釋大般若經的修行次第。可是作爲中觀學者的月稱與此看法迥然不同,認爲當時一般衆生對佛所示的修行次第已經了無所疑,但以不善學空而墮偏空,所以需要特別顯示空理,以糾正一般學空者的錯誤,故在本論第六“般若波羅蜜多品”中特加發揮強調[10]。
第叁部分也是最後的5偈是全論的總結,說明造論的原因是爲了如實地解說龍樹的中觀學說,使人們正確了解《中觀論》的真正意旨,同時指出學習其他學派的教理教義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了解真實的空性,所以勸請世人趕快放棄邪知邪見,遵循龍樹學說而悟入佛之知見。
叁、本論特色
由上所述,可知本論不僅詳細辨別性空之理,而且說明了菩薩邁向佛果的修行之道。在菩薩的大行中顯示諸法的真理,從諸法的真理中顯明菩薩的大行,非常成功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解行結合是本論最大的特色所在。同時,本論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充分發揮了中觀思想的甚深(Gambhi^ra)和《根本中觀論》義理的廣大(Uda^ra)。首先在深度方面,《入中論》通過對中觀自續派清辨學說和對瑜伽行派學說的批判來突出中觀思想的甚深。清辨雖然自我標榜爲中觀論者,但又深受唯識學和因明學的影響,並非純粹的中觀思想。爲了維護中觀思想的純正性和嚴肅性,《入中論》通過對唯識學說的評破,充分闡明了中觀思想不共于他宗的殊勝性。如前面已指出,當時唯識學說盛行,許多論師往往以唯識學派的觀點來解釋《中觀論》,往往曲解龍樹的本意,故而《入中論》在無倒開顯《中觀論》真義的同時,展開了對唯識學的批評,並特別強調不可用唯識觀點來解釋《中觀論》。另據宗喀巴大師指出,《中觀論》和《明句論》皆未廣破唯識,唯此論廣破。如《明句論》說:依緣假立之理(指唯識宗),如《入中論》應知[11]。所以《入中論》通過對唯識學派的批判,彰顯了中觀思想的甚深正義。其次在廣度方面,《入中論》以無邊的理門廣說大乘法來顯現中觀思想的廣大。衆所周知,龍樹《中觀論》唯辨緣起性空之理、中道之見,對于修證實踐方面的解說不是很詳細;而《入中論》不僅充分說明十地果位功德、詳論二空之理、廣破諸說,而且在菩薩道的實踐方面,尤其是初發心修行次第和修習奢摩他(s/amatha,止)與毗缽舍那(vipas/yana^,觀)的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解說,並且特別強調作爲一個菩薩行者修行實踐的重要性。可見《入中論》所涉及的內容要比龍樹《中觀論》廣大許多,不僅有深奧的理論性,還有很強的實踐性。月稱認爲龍樹所強調的“空性”應是修習的對象,而不是用論理學方法來論證的對象,故而他在批判論理學的同時,特別強調空性實踐的重要性。月稱這一思想爲後來中觀學說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如後期中觀學派大家寂天繼承他的這種觀點,把中觀學發展成實踐性很強的中觀思想[12]。他的代表作《入菩提行論》就是以實踐論爲中心而展開的,指出菩薩必須積極實踐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六波羅蜜,並特別強調空性的修習[13]。比寂天稍晚一點的蓮花戒大師著有《修習次第》叁篇,更是具體地闡述了實踐的方法和步驟。可見後期中觀思想是以提倡實踐空性爲主流的,很明顯這是受了月稱的影響。
總而言之,《入中論》通過批判唯識學派等諸家學說來顯現甚深的中觀思想,並通過廣泛解說大乘菩薩道精神和修習方法來顯示《中觀論》內在的廣大意蘊。甚深和廣大是《入中論》的特色所在,也是悟入龍樹《中觀論》、抉擇中觀正見的兩大理門。所以,宗喀巴大師強調說,在解讀《中觀論》時,若不參考本論所說義理而思維甚深廣大和合之道,則失去月稱造《入中論》的兩個目的[14]。
此外,藉破斥外道和教內異說的方法來顯示中觀正見也是《入中論》的特色之一。龍樹所開創的中觀學說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以破爲立。換句話說,否定一切定說,破除所有形而上學的建構是中觀學說的目的所在。作爲龍樹中觀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被尊爲中觀學派正統繼承人的月稱,當然對這一精神的貫徹不遺余力。《入中論》就非常強烈地表現出這一特點,站在一切法無自性空的中觀立場,對一切執著根源進行批判時,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以破爲立,只遮非表”的批判精神。在《入中論》中,月稱所批判的具體對象,可以概括爲以下叁種類型:一、對主張物質有實體性的實在論者的批判,主要針對六派哲學中的勝論學派(Vais/es!ika)和佛教內部的毗婆沙師(Vaibha^s!ika);二、對主張精神有實體性的實在論者的批判,主要是針對六派哲學中的數論學派(Sa^m!khya)和佛教內部的唯識學派;叁、對中觀學派內部的中觀自續派學說的批判。其中,第一類批判是從大乘佛教法無我的立場上對物質實體論的批判;第二類批判因爲直接關系到中觀學派的根本立場,對精神實體論者,特別對唯識學派的批判格外嚴厲。以上兩類批判,從大乘中觀立場來說是一般性的批判,也是一個中觀論者應盡的職責。如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觀學派——叁論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大師也是通過“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實、呵大宗”來顯示中觀思想的宗旨的,其中外道就包括印度的六派哲學,而毗昙成實即屬于小乘佛教,大宗即指唯識學派。因此,通過破除外道邪說和教內不正確觀點來樹立空觀正知正見是中觀論師共通的手段。然而,對第叁類同是站在中觀立場上的中觀自續派學說的批判,則是月稱思想最爲獨特的地方。比如對中觀自續派代表人物清辨的二谛說和方法論的批判[15],表現出空觀論者的應有姿態。在月稱看來,清辨雖然自我標榜是一個中觀論者,但他深受當時極爲盛行的論理學影響,在他的學說中夾雜著許多異質的東西,並不是一個徹底的空觀論者。月稱認爲,作爲一個空觀論者應以空見貫穿一切,對于有礙空觀修習以及與宗教需求無關的謬論理應進行破斥,這樣才是一個徹底的空觀論者。
【注釋】
[1]關于他的生殁年代有各種異說,如瓜生津隆真《中觀佛教的菩薩道展開》(鈴木學術財團·研究年報1)中說是560—640年,但學術界一般公認是600—650年。
[2]本論有梵文本,宋代天息災有漢譯,題名爲《菩提行經》。
[3]月稱《明句論》P241頁第3行:etacca madhyamaka^vata^re vistaren!oktam!/tato
veditavyam!//以及同頁第13行:anayos/ca satyayor vibha^go vistaren!a
madhyamaka^vata^ra^d avaseyah!//。
[4]宗喀巴著、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P39,法爾出版社,民國84年(1995);北京版藏文2b7—3a1。
[5]小川一乘《空性思想的研究》Ⅰ,P7,文榮堂,昭和50年。
[6]也稱作龍樹六如理聚論,即指《根本中觀論》、《空性七十論》、《迴爭論》、《六十頌如理論》、《廣破論》、《寶行王正論》。
[7]法尊譯《入中論》第六卷第26頁,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4年(1975)
[8]法尊譯《入中論》第六卷第27頁,同上。
[9]法尊譯《入中論》第六卷第26頁,同上。
[10]參見演培《入中論頌講記》,P10,《菩提樹》雜志社,民國59年(1970)
[11]宗喀巴著、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P39,法爾出版社,民國84年(1995),下同。
[12]參見江島惠教《關于寂天的空性問題》,《宗教研究》202號P65。
[13]如該論第九章第54、55兩頌說:“反對空性者,其說無根據;是故莫遲疑,急早修空性”;“空性滅煩惱,及治所知障;一切知性者,雲何不修習?”
tedevam! s/u^nyata^paks!e du^s!an!am! nopadyate/ tasma^n birvicikitsena
bha^vani^yaiva s/u^nyata^//——第54偈。
kles/ajn~eya^vr!ti tamah! pratipaks!o hi s/u^nyata^/ sarvajn~ata^ka^mo
bha^vayati s/u^nyata^m!//——第55偈。
[14]《入中論善顯密意疏》,P40。
[15]有關批判的具體內容參見拙文《月稱二谛思想略論》,《法音》2001年第8期。
《《入中論》內容概要及其特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