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非靈魂的人格認證,其邏輯可能性是由邏輯分析家、牛津大學教授阿耶(A.J.Ayer)解釋的,他說:“我認爲我們應當能夠接受轉世的邏輯可能性,只要規定這樣一條原則:如果一個生活在晚期、在肉體上可被認證的人,確實具有一個生活在早期、在肉體上可被認證之人的明顯記憶和特征,便可認爲是一個人而非兩個。”[9]
六、意識流
前生最後一息之識,此識剛一停,便立即有以它爲基礎的今生最初一刻的識生起,這可稱作鏈接或再生識(patisandhi-vin?鄄nana)。與此類似,今生最後一念規定著來生的最初一念。就這樣意識生起,然後消亡,爲新識騰出位置。這種不間斷的意識之流相續不已,直到存在終結。從某種意義上說,存在是意識——求生存、求相續之願望。
按照現代生物學的說法,一個新生命是在當父親的精子細胞與母體內的卵子細胞結合的奇妙瞬間開始的。這便是生的刹那,科學只論及這兩種普通物質因素,而佛教還談到純精神的第叁因素(即“識”)。根據《佛說大欲分別經》,“叁緣和合方始受胎。如果父母集在一處,母親受孕非時,識神(gandhabba,投生之識)不來投,則不能作胎;父母集在一處,是母親受孕時節,而識神不來投,則不能受孕;父母集在一處,是母親受孕時節,且識神來投,則能作胎。”[10]第叁要素“幹達巴”(gandhabba,識神),不過是指代“再生識”的一個字眼,也可稱作瀕死者釋放的潛能。然而,此處再生識並非承受善惡業果的不變自我、靈魂或者什麼本體,識也是緣生的,離開諸緣,識無從産生。
存續之渴求,生之欲望,有意識或下意識地萦繞在每個人的心中,渴愛和其它念頭一樣,是一種能量的表現,它不會失掉或壞滅。這種強大而持久的渴愛,這種生之願望,是能量的強力而持久的表現,並不會隨著死者而死亡。存續之渴求使他再次續存,生之願望使其再生,他于是從精神上去攫取另一存在。既然“有愛”(bhavatanha)幾乎是人們一切行爲的主導動機,臨命終時,這渴求極度膨脹以致形成一種攫取意向。正如佛陀自己所言,臨命終時,這居于主導地位的渴求形成一種攫取力(upadana),這力量牽引其自身前往另一次存在,與它相伴的是(生者臨終)最後一念。這是自然法則,並沒有什麼神秘,當我們不理解時才顯得神乎其神。死者臨命終時帶著平生強烈的生之執著,將業的能量像閃電一樣釋放出去,擊中一個正等待受孕的母體子宮,于是開始了新生。
七、雙胞胎現象
同卵雙胞胎(又稱暹羅雙胞胎)有著共同的遺傳和共同的環境,然而,心理學家卻發現他們性情不同,因此,這種差異可能來自第叁因素,即從前世帶來的技能和態度。天才或者神童的卓越表現是難以用遺傳或環境來解釋的,只能看作是從前世攜帶技能的突出例子。就以有名的暹羅雙胞胎“章”和“英”爲例,這是個典型的同一遺傳、同一環境案例。專家在研究了他們的行爲之後說,他們的情趣大不相同,章嗜酒成性,而英卻滴酒不沾。
這些情況促使人們思考,除了遺傳和環境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將像人這樣如此複雜的心物有機體之産生,簡單說成是兩個純物質的要素——父母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是不適當的,只有第叁要素——精神(識)的介入,方可導致孩子的産生。兩種純物質要素——雙親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不足以提供胚胎——精神與物質混和體形成的條件,精神要素(識)必須與這兩種物質要素結合起來,方能産生這心物有機體——胚胎。
八、是什麼在輪回?
我們將生死、念頭流傳等等統稱作意識流,只有念的瞬間。如上所說,我們將念頭的最後一瞬稱作死,而最初一念稱作生,所以這意識流中的生滅現象不過是一系列相續不斷的念念瞬間,人格中並沒有牢固、持久的實體。只要人還有因無明愛取而生的對存續的執著,對他而言死亡就不是終結,他將繼續他的生死輪回。這是一個沒有止境的因果相續運動,業爲能量,無明爲根基,渴愛作推動。既然業行由我們自己所造,我們就有能力打斷這沒有止境的鏈條。只有根除這種驅動力、這種對存續的渴望、這種有愛,輪回才會終止。通過止觀的次第修習,便可根除這種欲望,通過禅修可以見到輪回的盡頭,這便是真際、涅槃,即佛教的目標。
善于發問的人也許會說:如果沒有一個參與轉生的不變靈魂或實體,那又是什麼在輪回呢?這個問題已事先假定我們臨命終時身內有某種東西能夠轉移,而且還進一步假定這種東西如果要貫穿一生,並在來世繼續存在,那一定是固定不變的。上文已述,人是由“心流”(或“意識流”)和“色流”(即色身生理變遷)組成的。根據無常法則,這種心色合流無時無刻不在變遷,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東西保持靜止不變,一切都處于流變狀態。因此,說人身內有什麼固定不變的東西是難以想象的。在這個相續之流中,既不存在絕對的同一,也不存在絕對的相異。此所謂生命,不過是五蘊的和合,即:色、受、想、行、識,這些因素構成了人的全部。換言之,色心的作用不過是能量與力量而已,它們瞬息在變。成人與其孩提時代不同,但又不是另一個人,只有一種相繼的關系,“今天”從昨天來看又是“明天”。孩提時說“這是我”,長大了仍然信誓旦旦地說“這是我”,實際上他所指的已經不是同一個“我”了,構成“我”的一切要素都變了樣。顯然是在不知不覺中變的,而最不易覺察的是心理上的變化。40歲的“我”決不可能是12歲兒童的我,其它任何兩個年齡段之間也是如此。
問: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從一生向下一生轉移,那麼再世的人與死去的那個一樣嗎?是同一個,還是另一個呢?
答:這個問題上文已作了簡要回答。若說二者根本不同,則有欠妥當;而僅僅說成相同則易導致諸多誤解。正確的回答應是“不一、不異”。
問:“如果每個死者都會再生,則世上的人口應當是恒定的,然而,人所共知,爲什麼世界的人口每年都在快速地增加呢?”
答:輪回不僅僅限于此一世間(其人口可以統計),還有佛經所提及的其它世間,死亡並不意味著下一生就在人世,死者輪轉的情況可能不在人道,可以在其它善道,也可能在惡道,依其個人的善惡業而定。
問:如果人有前生,爲什麼記不得前世的事呢?
答:如上所說,並非絕對不可能,只是記得前世的例子很少,原因不止一個方面。我們的記憶並不完美,是有相當局限的,連今世出生時的情景也記不得了,但我們出生了;追憶往昔,我們記憶所及也只是一些殘片;死時的悲哀,從受孕到出生的漫長妊娠期,可能會抑製甚至抹去往昔經曆的線索。死亡本身是一種抹殺因子,因爲再生識必須與新形成的腦組織接續,這不免多少有點“苦澀”。另一方面,是從死亡到再生爲人之間的生命屬性問題,根據佛教所說,有可能投生到人道以外的地方去,這期間留下的記憶便不是很分明。所以人的兩世之間如果有幾生淪落他趣,這也許會將連接兩生記憶的線索完全抹去。然而,對兒童早期行爲模式研究提供的許多事實表明,兒童帶有並不屬于今生經驗範圍的某些模糊意識,一些兒童在某些領域表現出的突出才能,強烈暗示是對前生的記憶而非今生學習所得。有些事例是兒童記起前生特長的,我們如何解釋在音樂、數學、識字等方面的神童呢?你見過人腦計算器嗎?
九、旅程的終點
人類一直難以接受自己肉身一壞、生命便告結束的說法,“死後是否還有來生”一直是人類思考的主要問題,因爲這與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及其目的等每一個基本問題都緊密相關。
輪回相續中真的沒有終點嗎?佛陀指出了途徑:“諸比丘,因爲有四法不知不解,我們才長期流轉不休,何爲四法?戒、定、慧、解脫。然而,諸比丘,一旦理解、通達這四法,則能根除存續之渴愛,摧毀“複有”之因,就不再有生。”[11]無戒則無定,無定則無慧,戒、定、慧叁學是教法的核心。我們不折不扣地依之而修,就能使精神境界不斷提升,由黑暗走向光明,從欲貪至無貪,從躁動到安甯,從系縛到解脫。
因此,追求解脫者修習正語、正業、正命(戒學),修習正精進、正念、正定(定學),進一步修習正思惟和正見(慧學),佛陀稱之爲八正道或中道。因爲它避免兩個極端:沈溺于欲樂,卑俗下賤,多生過患,此爲一端;極端苦行,自殘其身,痛苦下劣,多致過惡,是另一極端。修行者正確精進,突破通往真理的道道屏障,直到有一天,煩惱盡除,精神升華,頓超叁界。當他死時,所作已辦,不生後有。這樣便終止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從而一切苦盡。流轉之輪戛然而止,無明之軸,貪欲之輻,瞋恚之胎轟然散壞,最終灰飛煙滅。這就是解脫、涅槃,“不生,不起,無作,無依”[12]。
注 釋:
[1]Maha-saccak sutta,Majjhima Nikaya,No.36。
[2]Francis Story,Reberth as Doctrine and Experience,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Kandy,Sri Lanka。
[3]Cula Kamma Vibhanga Sutta,Majjhima Nikaya,No.135。
[4]Gina Cerminara,Many Mansions,p.50,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Inc.New York,1950。
[5]Samyutta Nikaya III,pp.149,151(見《相應部》第叁冊,P149,151)。
[6]Bertrand Russel,Why I am not a Christian,p.4,London,1958(羅素,《爲何我不做基督徒》,p.4,倫敦,1958年)。
[7]Aldous Huxley,Ends and Means,pp.14,15,London,1945(《目的與手段》,P14,15,倫敦,1945年)。
[8]William James,Psychology,chapter“Stream of Consciousness”(參見:詹姆士《心理學》,“意識流”一章)。
[9]A.J Ayer,The Concept of a Person,p137,London,1963(《人的概念》,P137,倫敦,1963年)。
[10] Maha-tanha-samkhaya Sutta,Majjhima Nikaya,No.38。
[11]Digha Nikaya,No.16(《長部》第十六經)。
[12]Udana, VIII-1,also of Sara Sutta,Devata Samyutta。
參考書目
1、Ayer,A.J.,The Concept of a Person,p137,London,1963。
2、Bloxam,Arnoll,Who was Ann Okendon?
3、Blythe,Henry,The Three Lives of Naomi Henry。
4、Canon,Dr.Alexander,The Power Within。
5、Gina Cerminara,Gina,Many Mansions。
6、Gunaratna,V.F.,Rebirth Explained。
7、Huxley,Aldous,Ends and Means。
8、James,William,Psychology。
9、Jayatilleke,K.N.,Survival and Karma in Buddhist Perspective。
10、Martin,ven.A.R.,Recent Researches in Reincarnation。
11、Rodney,Dr.Jonathan,Explorations of a Hypnotist。
12、Roohas,Col.Albert de,The Successive Lives。
13、Russel,Bertrand,Why I am not a Christian。P.4,London,1958。
14、Stevenson,Ian,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2nd Edition,Revised and Enlarged),1974。
15、Stevenson,Ian,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I,Ten Cases in India,1975。
16、Stevenson,Ian,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II,Ten Cases in Sri Lanka,1976。
17、Stevenson,Ian,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III,Fifteen Cases in Thailand,Lebanon and Turkey。
18、Story,Francis,Reberth as Doctrine and Experience,Buddhist Publication.Society,Kandy,Sri Lanka。
19、Wilson,Ian,The After Death Experience,Corgi Books,England,1987。
《佛教的輪回原理與事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