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种非灵魂的人格认证,其逻辑可能性是由逻辑分析家、牛津大学教授阿耶(A.J.Ayer)解释的,他说:“我认为我们应当能够接受转世的逻辑可能性,只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如果一个生活在晚期、在肉体上可被认证的人,确实具有一个生活在早期、在肉体上可被认证之人的明显记忆和特征,便可认为是一个人而非两个。”[9]
六、意识流
前生最后一息之识,此识刚一停,便立即有以它为基础的今生最初一刻的识生起,这可称作链接或再生识(patisandhi-vin?鄄nana)。与此类似,今生最后一念规定着来生的最初一念。就这样意识生起,然后消亡,为新识腾出位置。这种不间断的意识之流相续不已,直到存在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是意识——求生存、求相续之愿望。
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说法,一个新生命是在当父亲的精子细胞与母体内的卵子细胞结合的奇妙瞬间开始的。这便是生的刹那,科学只论及这两种普通物质因素,而佛教还谈到纯精神的第三因素(即“识”)。根据《佛说大欲分别经》,“三缘和合方始受胎。如果父母集在一处,母亲受孕非时,识神(gandhabba,投生之识)不来投,则不能作胎;父母集在一处,是母亲受孕时节,而识神不来投,则不能受孕;父母集在一处,是母亲受孕时节,且识神来投,则能作胎。”[10]第三要素“干达巴”(gandhabba,识神),不过是指代“再生识”的一个字眼,也可称作濒死者释放的潜能。然而,此处再生识并非承受善恶业果的不变自我、灵魂或者什么本体,识也是缘生的,离开诸缘,识无从产生。
存续之渴求,生之欲望,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渴爱和其它念头一样,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它不会失掉或坏灭。这种强大而持久的渴爱,这种生之愿望,是能量的强力而持久的表现,并不会随着死者而死亡。存续之渴求使他再次续存,生之愿望使其再生,他于是从精神上去攫取另一存在。既然“有爱”(bhavatanha)几乎是人们一切行为的主导动机,临命终时,这渴求极度膨胀以致形成一种攫取意向。正如佛陀自己所言,临命终时,这居于主导地位的渴求形成一种攫取力(upadana),这力量牵引其自身前往另一次存在,与它相伴的是(生者临终)最后一念。这是自然法则,并没有什么神秘,当我们不理解时才显得神乎其神。死者临命终时带着平生强烈的生之执著,将业的能量像闪电一样释放出去,击中一个正等待受孕的母体子宫,于是开始了新生。
七、双胞胎现象
同卵双胞胎(又称暹罗双胞胎)有着共同的遗传和共同的环境,然而,心理学家却发现他们性情不同,因此,这种差异可能来自第三因素,即从前世带来的技能和态度。天才或者神童的卓越表现是难以用遗传或环境来解释的,只能看作是从前世携带技能的突出例子。就以有名的暹罗双胞胎“章”和“英”为例,这是个典型的同一遗传、同一环境案例。专家在研究了他们的行为之后说,他们的情趣大不相同,章嗜酒成性,而英却滴酒不沾。
这些情况促使人们思考,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将像人这样如此复杂的心物有机体之产生,简单说成是两个纯物质的要素——父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不适当的,只有第三要素——精神(识)的介入,方可导致孩子的产生。两种纯物质要素——双亲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不足以提供胚胎——精神与物质混和体形成的条件,精神要素(识)必须与这两种物质要素结合起来,方能产生这心物有机体——胚胎。
八、是什么在轮回?
我们将生死、念头流传等等统称作意识流,只有念的瞬间。如上所说,我们将念头的最后一瞬称作死,而最初一念称作生,所以这意识流中的生灭现象不过是一系列相续不断的念念瞬间,人格中并没有牢固、持久的实体。只要人还有因无明爱取而生的对存续的执著,对他而言死亡就不是终结,他将继续他的生死轮回。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因果相续运动,业为能量,无明为根基,渴爱作推动。既然业行由我们自己所造,我们就有能力打断这没有止境的链条。只有根除这种驱动力、这种对存续的渴望、这种有爱,轮回才会终止。通过止观的次第修习,便可根除这种欲望,通过禅修可以见到轮回的尽头,这便是真际、涅槃,即佛教的目标。
善于发问的人也许会说:如果没有一个参与转生的不变灵魂或实体,那又是什么在轮回呢?这个问题已事先假定我们临命终时身内有某种东西能够转移,而且还进一步假定这种东西如果要贯穿一生,并在来世继续存在,那一定是固定不变的。上文已述,人是由“心流”(或“意识流”)和“色流”(即色身生理变迁)组成的。根据无常法则,这种心色合流无时无刻不在变迁,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保持静止不变,一切都处于流变状态。因此,说人身内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个相续之流中,既不存在绝对的同一,也不存在绝对的相异。此所谓生命,不过是五蕴的和合,即:色、受、想、行、识,这些因素构成了人的全部。换言之,色心的作用不过是能量与力量而已,它们瞬息在变。成人与其孩提时代不同,但又不是另一个人,只有一种相继的关系,“今天”从昨天来看又是“明天”。孩提时说“这是我”,长大了仍然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我”,实际上他所指的已经不是同一个“我”了,构成“我”的一切要素都变了样。显然是在不知不觉中变的,而最不易觉察的是心理上的变化。40岁的“我”决不可能是12岁儿童的我,其它任何两个年龄段之间也是如此。
问:如果没有什么东西从一生向下一生转移,那么再世的人与死去的那个一样吗?是同一个,还是另一个呢?
答:这个问题上文已作了简要回答。若说二者根本不同,则有欠妥当;而仅仅说成相同则易导致诸多误解。正确的回答应是“不一、不异”。
问:“如果每个死者都会再生,则世上的人口应当是恒定的,然而,人所共知,为什么世界的人口每年都在快速地增加呢?”
答:轮回不仅仅限于此一世间(其人口可以统计),还有佛经所提及的其它世间,死亡并不意味着下一生就在人世,死者轮转的情况可能不在人道,可以在其它善道,也可能在恶道,依其个人的善恶业而定。
问:如果人有前生,为什么记不得前世的事呢?
答:如上所说,并非绝对不可能,只是记得前世的例子很少,原因不止一个方面。我们的记忆并不完美,是有相当局限的,连今世出生时的情景也记不得了,但我们出生了;追忆往昔,我们记忆所及也只是一些残片;死时的悲哀,从受孕到出生的漫长妊娠期,可能会抑制甚至抹去往昔经历的线索。死亡本身是一种抹杀因子,因为再生识必须与新形成的脑组织接续,这不免多少有点“苦涩”。另一方面,是从死亡到再生为人之间的生命属性问题,根据佛教所说,有可能投生到人道以外的地方去,这期间留下的记忆便不是很分明。所以人的两世之间如果有几生沦落他趣,这也许会将连接两生记忆的线索完全抹去。然而,对儿童早期行为模式研究提供的许多事实表明,儿童带有并不属于今生经验范围的某些模糊意识,一些儿童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的突出才能,强烈暗示是对前生的记忆而非今生学习所得。有些事例是儿童记起前生特长的,我们如何解释在音乐、数学、识字等方面的神童呢?你见过人脑计算器吗?
九、旅程的终点
人类一直难以接受自己肉身一坏、生命便告结束的说法,“死后是否还有来生”一直是人类思考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与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及其目的等每一个基本问题都紧密相关。
轮回相续中真的没有终点吗?佛陀指出了途径:“诸比丘,因为有四法不知不解,我们才长期流转不休,何为四法?戒、定、慧、解脱。然而,诸比丘,一旦理解、通达这四法,则能根除存续之渴爱,摧毁“复有”之因,就不再有生。”[11]无戒则无定,无定则无慧,戒、定、慧三学是教法的核心。我们不折不扣地依之而修,就能使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由黑暗走向光明,从欲贪至无贪,从躁动到安宁,从系缚到解脱。
因此,追求解脱者修习正语、正业、正命(戒学),修习正精进、正念、正定(定学),进一步修习正思惟和正见(慧学),佛陀称之为八正道或中道。因为它避免两个极端:沉溺于欲乐,卑俗下贱,多生过患,此为一端;极端苦行,自残其身,痛苦下劣,多致过恶,是另一极端。修行者正确精进,突破通往真理的道道屏障,直到有一天,烦恼尽除,精神升华,顿超三界。当他死时,所作已办,不生后有。这样便终止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从而一切苦尽。流转之轮戛然而止,无明之轴,贪欲之辐,瞋恚之胎轰然散坏,最终灰飞烟灭。这就是解脱、涅槃,“不生,不起,无作,无依”[12]。
注 释:
[1]Maha-saccak sutta,Majjhima Nikaya,No.36。
[2]Francis Story,Reberth as Doctrine and Experience,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Kandy,Sri Lanka。
[3]Cula Kamma Vibhanga Sutta,Majjhima Nikaya,No.135。
[4]Gina Cerminara,Many Mansions,p.50,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Inc.New York,1950。
[5]Samyutta Nikaya III,pp.149,151(见《相应部》第三册,P149,151)。
[6]Bertrand Russel,Why I am not a Christian,p.4,London,1958(罗素,《为何我不做基督徒》,p.4,伦敦,1958年)。
[7]Aldous Huxley,Ends and Means,pp.14,15,London,1945(《目的与手段》,P14,15,伦敦,1945年)。
[8]William James,Psychology,chapter“Stream of Consciousness”(参见:詹姆士《心理学》,“意识流”一章)。
[9]A.J Ayer,The Concept of a Person,p137,London,1963(《人的概念》,P137,伦敦,1963年)。
[10] Maha-tanha-samkhaya Sutta,Majjhima Nikaya,No.38。
[11]Digha Nikaya,No.16(《长部》第十六经)。
[12]Udana, VIII-1,also of Sara Sutta,Devata Samyutta。
参考书目
1、Ayer,A.J.,The Concept of a Person,p137,London,1963。
2、Bloxam,Arnoll,Who was Ann Okendon?
3、Blythe,Henry,The Three Lives of Naomi Henry。
4、Canon,Dr.Alexander,The Power Within。
5、Gina Cerminara,Gina,Many Mansions。
6、Gunaratna,V.F.,Rebirth Explained。
7、Huxley,Aldous,Ends and Means。
8、James,William,Psychology。
9、Jayatilleke,K.N.,Survival and Karma in Buddhist Perspective。
10、Martin,ven.A.R.,Recent Researches in Reincarnation。
11、Rodney,Dr.Jonathan,Explorations of a Hypnotist。
12、Roohas,Col.Albert de,The Successive Lives。
13、Russel,Bertrand,Why I am not a Christian。P.4,London,1958。
14、Stevenson,Ian,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2nd Edition,Revised and Enlarged),1974。
15、Stevenson,Ian,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I,Ten Cases in India,1975。
16、Stevenson,Ian,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II,Ten Cases in Sri Lanka,1976。
17、Stevenson,Ian,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III,Fifteen Cases in Thailand,Lebanon and Turkey。
18、Story,Francis,Reberth as Doctrine and Experience,Buddhist Publication.Society,Kandy,Sri Lanka。
19、Wilson,Ian,The After Death Experience,Corgi Books,England,1987。
《佛教的轮回原理与事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