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宗教學的角度看佛教戒律的重要性(梁富國)▪P2

  ..續本文上一頁步輸入,南北朝時期中國僧團律製逐步健全起來,南朝一度《十誦律》傳戒盛行,但總體上以四分律最受重視,律學發展到唐代,道宣法師以四分律爲中心融會大乘精神統攝中國律學,形成中國律宗。道宣于唐武德七年居終南山白泉寺,而後撰成《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爲南山律宗的創建奠定了初步基礎。其後,他又相繼撰成《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四分比丘尼鈔》等著作。這五部書通常被稱爲“南山五大部”,律宗的創立,即以此爲基礎。律宗的形成爲中國佛教律學研究提供了珍貴思想財富,完成了中國佛教戒律的系統化。整個中國律學的成長過程即體現了中國佛教應時入世,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所進行的戒律學術化創造,及中國佛教戒律適應社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叁、從宗教行爲角度看,戒律是佛教七衆修行實踐的軌持和法門

  宗教的人文關懷具體體現在對個體行爲的指導上,其社會功能的發揮也依賴于宗教主體(信徒)的社會行爲。佛教走向中國的曆史中,最絢麗的亮點,最活躍的要素,就是那些不畏艱阻,殚精竭慮的弘法高僧。因此宗教行爲的研究是深刻認識宗教的必要內容。佛教七衆信徒修行實踐行爲的直接指導原則即是佛教戒律。對治修行問題,指導信徒追求離苦得樂的超越境界,創造人間淨土即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梵網經》稱諸佛大乘戒爲“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⑥]而戒律的現實功用即是對治修行問題,激發菩提心,熏習善種子,是佛教信徒實踐的軌道和追求聖果的途徑。從製度性角度看,佛教戒律根據信衆各個層次,製定了相應的原則和規定。這些製度性的原則和方法都是圍繞佛教的基本精神而爲指導修行實踐,實現佛教精神而立。從修行法門的角度入手,佛教戒律的製度性表現爲對行爲的約束性(止持)和激勵性(作持)兩個層次。如“十戒”的行爲軌持意義,止持是禁止信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邪見。作持是針對十個方面的約束而要求信徒慈悲、高行、貞潔、正直、尊重、柔順、交友、知足、忍辱、正智。而十個方面的製度則可統攝于佛教身、口、意叁修的基本精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身業要求,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是口業要示,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是意業要求。佛教戒律在行爲層面上所要實現的目的,即是激發和扶持修行者利樂衆生,不斷追求,層次遞進,修證佛果的利己利世的宗教實踐。

  四、從不同于治世學問和其它宗教的獨特性看,佛教戒律以“戒體”爲依止的宗教思想體現了佛教的獨特個性

  從法律史看,法律源自于早期社會的宗教法典,其法學思想的源泉即是宗教思想。而法律爲治世而立,是維護社會穩定,維系社會團結的強製性製度。其思想根據是平衡各方面權力和義務,以實現人民現實利益的維護和國家利益的保護。宗教戒律的作用是維系宗教階層和群體組織,目的是約束和指導信衆實現現世的幸福和人格與精神的超越。佛教戒律的獨特性體現于以“戒體”爲依止的理論體系和精神取向。

  如前所述,在佛教戒律的整個構成系統(即:“戒體”、“戒法”、“戒相”、“戒行”)中,戒體是其它叁項的根本依據,是最核心的內容。它說明了戒的本質以及因何和爲何持戒的根據。戒法則是在戒體基本根據的基礎上所設立的系統性、製度性、具體性法則。戒相、戒行則是信徒如律修行的現實受用。在古代印度部派佛教活躍的時代,幾乎每個大的部派都有自己的律藏,而産生部派律藏最核心的因素則是:部派佛教各自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精神取向。中國佛教隨著戒律體系和戒律學的發展,各宗派亦有自己的戒律思想,集中體現于其戒體論中。如:南山律宗種子戒體說,禅宗“持而不執”無相戒體說,天臺宗“性且發顯”佛性戒體觀等。總而言之,各家學說雖有差異,但都圍繞著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從事物本質和心性入手進行論證。其精神歸屬終歸一處,即攝受衆生的菩薩道精神和利己利世追求聖果的價值取向,即佛教戒律具有入世與出世相統一的精神,體現了佛教戒律獨特的個性。如《毘尼母經》曰:“波羅提木叉,名最勝義,以何義故,名爲最勝?諸善之本,以戒爲根,衆善得生,故言勝義。複次,戒有二種:一、出世,二、世間。此世間者,能與出世作因,故言最勝。”[⑦]因此,戒體思想是佛教戒律的精神內涵,體現著佛教拔苦濟世的慈悲精神和追求離苦得樂超越境界的價值追求。

  綜上所述,以宗教學的方法,從宗教史入手進行討論,鑒古治今,佛教戒律的研究是構成完整佛教學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中關于當代弘揚戒律的困難提出:律本太多,綜合不易;中國環境,不崇律製;律文刻板,時代變更等五個方面問題。佛教發展曆史過程和佛教的宗教學特性的討論,說明戒律不僅是佛教構建自身的基礎,同時佛教戒律的研究也是順時化教的要求,是佛教當代化適應的關鍵所在。

  --------------------------------------------------------------------------------

  [①] 《大涅槃經》卷3,《大正藏》第1冊。

  [②] 《佛說十二遊經》卷1,《大正藏》第4冊。

  [③] 《善見律毗婆沙》卷1,《大正藏》第24冊。

  [④]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冊第377頁,臺灣佛光出版社, 1986年版。

  [⑤]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127一128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⑥] 《梵網經》卷2,《大正藏》第24冊。

  [⑦] 《毘尼母經》卷3,《大正藏》第24冊。

  

  

《從宗教學的角度看佛教戒律的重要性(梁富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