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教戒律的現代意義及走向
翟豔春
戒律是佛教倫理道德最集中的體現,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中國佛教戒律是在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相互交融、滲透,一直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但是,進入21世紀的中國佛教戒律無論從教內還是教外兩方面都面臨著重大的問題和挑戰。對于教內而言,“佛門輕律,戒條難守”由來已久,所謂“法久弊深”。因而學戒、重戒、持戒、宏戒實已成爲今日佛教僧團內部發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對于當今社會,人類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同時也面臨著空前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有鑒于此,中國佛教戒律應如何調整自身,作到“因地製宜,因時製宜”,以期發揮更大的社會功用,實有必要關注和研究。本文從五戒入手對五戒的內容、佛教戒律的現代意義、和未來的發展走向作一闡述。
一、五戒的內容
戒律的梵文sila的意譯;音譯爲“屍羅”,是慣行的意思,並轉爲“行爲”“習慣”“道德”“虔誠”等義,用以防非止惡。戒律是佛教小乘叁學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其根本精神可以歸結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佛教道德對于善、惡行爲有非常詳細的劃分,如《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心所法中劃分了包括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等11種善行,和與之相反的貪、嗔、癡、慢、疑等六種根本煩惱以及由根本煩惱所派生的隨煩惱20種。佛教戒律是在對善、惡行爲有明確的劃分上再加以製度化,以規範人的行爲。
佛教戒律從廣義上講涵蓋一切正行,從狹義上講則重在五戒。五戒可視作是人類道德規範的共同准則。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中首戒爲“不殺生”,不僅指不殺人,還包括“一切有行、蠢動、含靈,皆不得加害。”但以殺人爲最重。因爲對于一切生命個體來說,生存是最本位的。佛教從維護人類自身的生存推及到世間所有有情的生命,體現了對生命高度的尊敬,是一種生命哲學。“不偷盜戒”是指“不予而自取”。是說對他人的東西哪怕是一草一木,未經許可,都不能擅自取用。盜戒的戒相十分複雜,此處不再詳述。“不邪淫”是指杜絕一切不正當的性關系,出家人則禁止性行爲。前者爲節欲,後者爲斷欲。因爲佛教認爲欲爲貪愛的根本,也是生死輪回的原因。“不妄語戒”是不說謊言,誠信正直,沒有騙诳行爲。“不飲酒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既究其本性不算罪過,但爲防止其他罪行因其而生,所以要杜絕。施設此戒的目的是爲保持智慧利于修行。五戒的持守能夠施衆生以無畏,坦蕩之心。
五戒表面看來雖然是以家庭爲本位的,重于外在持守,實際上是世間、出世間基本德行。佛教戒律從事項上講可謂繁複衆多,從五戒、八戒、十戒到四十八戒乃至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爲叁百四十八戒)但究其本源,從理上講則歸于攝心爲戒。雄十力曾指出,“戒律之本,要在不違自性而已”,“故戒者,自性良知之自由也”。佛教講理事不二,持戒的精神亦是如此,重在理事一如。但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爲上,許多人容易被佛教戒律的事項所束縛。以爲佛教戒律細微衆多,束縛人的自由,壓抑人的個性。其實佛教戒律的本意正是爲了防非止惡,以維護個體感性生命的和諧,給人以真正的自由。另一方面若偏重事理而殊于事項,並假借“去執”“離相”等爲由而曲解大乘佛教戒律的精神。其實即使是佛教禅宗所說的“無相戒”(離相戒),也並不是不要戒律,而是以心釋戒,把心視作戒律的本源。持戒也只是順應本心而已,衆生心性本來清淨又何勞持戒?正是“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爲物而無心想身,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飨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熟能戒哉?”(P475)所以我們對五戒的理解也應該是在理事一如的基礎上得以完成。
二、五戒的現代意義
五戒作爲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石與世俗社會的倫理道德是貫通的。佛陀在世時曾說“雖是我所製而于余方不以諸淨者勢不應用。雖非我所製而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可見佛教戒律的倫理道德,始終有著“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精神。所以我們應從更多的視角對佛教戒律的倫理內涵作出現代化诠釋,與時俱進,以發揮更廣泛的社會功用。
在此方面中國佛教界近現代有許多大德曾作了研究。例如早在1916年太虛大師就在《佛教人乘正法論》中對佛教五戒作了新的解釋。1不殘殺而仁愛。2不偷盜而益利。3不邪淫而禮節。4不虛妄而仁愛。5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身心。其中對第五戒所指的是“勿食鴉片、勿食各種煙草、勿飲酒、勿食各項興奮性毒藥品。”(P276)太虛大師本著“人間佛教”的思想,結合當時社會的社會狀況對佛教五戒做了全新的诠釋,對我們今天佛教戒律的研究仍有著重大的啓發和引導作用。同時五戒從事理上來看其中的性戒可重新理解爲:一,念頭上的非對抗爲不殺;二、不占有爲不盜;叁、不暧昧爲不淫;四、無虛妄不實爲不妄。
(一)、念頭上的非對抗爲不殺。因爲人生存在世界中,在無明煩惱的遮蓋下而執于自我,産生對內對外的種種欲求。時刻以我的立場,主客二分的觀點來看待事物,處于對抗之中。是以對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與他人的對抗,與社會的對抗,與自然的對抗。因爲若從經驗立場的角度來看待存在的範疇,可以分爲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人類在自我封閉的局限格局中,這兩種存在始終對抗著。也是客觀世界的變動性與主觀欲求的永恒性之間的矛盾。五戒中把殺戒作爲不對抗之意來理解,正是叫人們打破這一人類存在的局限格局,主客溶通來消除對抗之心,而達到主體精神的超越。
(二)、不占有爲不盜。此戒與貪心相攝,貪愛是人以自我爲前提的一種本能。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斥著物欲、私欲、愛欲。占有之心隨時、隨地可起,物質上、感情上都是如此。佛教從緣起,無我的角度告訴衆生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而無獨立、純粹的自我。以此去除以貪愛爲本能的占有之心。對于減少戰爭、暴力、維護和平有著積極的作用。
(叁)、不暧昧爲不淫。此戒的理解並不僅限于兩性關系上,佛教認爲人在行爲造作中感召業果,善惡報應絲毫不爽,所以有“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的說法。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因爲佛教理論預設了人具有善惡主體行爲的選擇性的前提。不暧昧爲不淫即是有鑒于此,警戒衆生明辨是非,從起心動念處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止造惡業。
(四)、無虛妄不實爲不妄語戒。從離妄的角度看此戒,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把妄語戒從口業擴展到身、口、意叁業。因爲平時我們順著自己原始欲望的牽引常認妄作真,並假借這份妄境生諸或可欲、或厭惡、或貪戀之心。更有甚者,違反理智和法律,此皆因虛妄造成的。《維摩诘經》中說:“何爲病本?謂有攀緣”,所以消除病因對治妄念全在此當下一念中。當下此念不取不執,不愛不舍即遠離虛妄,而證入真實境界。可見對佛教五戒的全新理解更有利于發揮其社會功用,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五戒的基本精神體現在《法句經》中“七佛通戒偈”上,也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內容來看可以分爲兩個層次。一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屬于世俗倫理道德層次,是佛教教人以防非止惡,與社會道德具有同一性。通世、出世間法,並攝一切止持和作持性戒律。佛教又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有漏善”。漏是煩惱意,因其雖講爲善去惡,但並未究竟,所以是有漏。二是“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屬于超倫理道德層次。其中“自淨其意”是核心,是指去除無名、煩惱,超越了善惡的對立的“無漏善”。因爲佛教認爲衆生的心性本來清淨,只因“無明”所執而有染汙。“自淨其意”即是教人去除染汙,顯露本有的清淨自性。同時五戒的基本精神在這兩個層次上也是內在道德心性與外在德行操守合一的體現。
叁、對未來佛教戒律發展的展望
佛教傳入中國後,從曹魏始便有了戒律的傳譯與受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當曆史的車輪走入21世紀後,中國佛教戒律受著現代化,世俗化,與當代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戰。那麼中國佛教戒律應如何調整自己以適應“神聖”和“世俗”兩方面的需求,以發揮更大的社會功用,已經成爲迫切的需要。筆者看來,當代中國佛教戒律的弘揚和發展應該是依法、依自、依世間叁者助緣來完成的。
一、依法。中國佛教戒律要發展要吐故納新首先應該在依法也可以說是立足原典的基礎上來實現。周叔迦居士曾說過“戒律時代化一定要研究律典”,佛陀教育我們要“以戒爲師”“以法爲師”“依法不依人”。也只有在立足原典,維護佛教戒律基本精神的基礎上才能提到佛教現代化、世俗化的問題。這是佛教戒律,乃至整個佛教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佛法的“血脈”。正如《善見律》中所說“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在,佛法亦住”
二、依自。佛教戒律發展依自的原則體現了其秉持人文精神、以人爲本的思想。現代社會隨著人本主義思想的昌明,中國佛教戒律也應突出對每個個體生命的關懷。佛法修學即是以個體生命的解脫爲目的。佛教曆來提倡以人爲本,其雖然也關注其他有情生命界,但其重心還是“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未來中國佛教戒律的發展順應時代的發展給人以更大的個性化空間和人文關懷。中國佛教戒律曆史中從這一點上也曾給我們作出了示範。比如僧衆在修行方式和生活習慣上,印度佛教戒律規定: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偏袒右肩,托缽乞食。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當時的經濟情況自然環境等。所以佛教戒律傳到中國後加以變通,是有後來的“百丈清規”等。
叁、依世間。佛教從“緣起”角度告訴人們:每一個個體生命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他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的。佛陀在《阿含經》中曾說“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與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诤。”(P8)佛陀的宗旨是在告訴我們要隨順衆生,以期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因爲佛法、個人與社會是相依而存在的。況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存,有情界的生、老、病、死;器物界的成、住、壞、空,佛教戒律亦是如此,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老化、異化,最終喪失自己。這就需要其自身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通自己以適應廣大信衆的修行和現實社會生活。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持戒、弘戒、更好的保持佛教的純潔性。但佛教戒律的變通以及世俗化程度該如何把握?應該慎而又慎。對于這一點印順法師曾說“從曆史得來的教訓,世俗化問題必須謹慎,如對自己的層次了解不足,過分世俗化,只有加速自己的死亡”
總之,佛教戒律的製定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其很多戒條就內容而言與社會公德是一致的,都是防非止惡、揚善崇德。最爲典型的是五戒,殺、盜、淫、妄、酒不僅是佛門的基本戒條,也具有普世倫理的意義。這就爲佛教戒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找到了一個契合點。但中國佛教戒律在今天能否提煉出適應當代社會的觀念,與時俱進,以回應時代的要求。仍是現今佛教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應該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論佛教戒律的現代意義及走向(翟豔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