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政界名人頗有交情,並且門下有臨濟義玄(?~866)創臨濟宗,由于沩山靈祐(771~853年)及其門下仰山慧寂又創沩仰宗,後世宗風大盛,于是師以徒顯,並不斷增添附益各種機緣語錄,百丈才俨然成了馬祖的衣缽傳人,幾乎所有依宗脈排座次的燈錄系統禅史都把他放在了顯要的位置”【葛兆光:《中國禅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303頁。】。
的確,到了燈錄中,對百丈清規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的。如“四無壁落渾大方,萬世清規信明白”【《宏智禅師廣錄》卷四,《大正藏》卷四八,55b。】。“百丈清規,千古洪範。藏之則虛空絕迹,用之則綱令森嚴”【《虛堂和尚語錄》卷九,《大正藏》卷四七,1057a。】。《宏智禅師廣錄》卷八,《禅林寶訓》卷二、卷四,《古尊宿語錄》卷二八,《缁門警訓》卷五等都對百丈清規作了充分的肯定。《宋高僧傳》卷十說:“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製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風偃草,禅門獨行,由海之始也。”【《宋高僧傳》卷十,《大正藏》卷五十,771頁。】肯定了在百丈《清規》出來之後,天下禅宗有了製度上的保障,從而獨行于律寺之外,才建立了自宗的門庭。葛兆光則站在宗教定位的角度來肯定懷海在禅思想譜系中得到的崇高評價【葛兆光:《中國禅思想史》,37頁。】。
《百丈清規》是懷海對禅宗的極大貢獻,《百丈清規》使禅宗的體製更加中國化,對禅宗自身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進作用。別立禅居,使禅宗僧侶直接從一般寺院中分離出來,成爲自主的部分,這樣,禅宗作爲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最終成爲曆史事實。不立佛堂,唯樹法堂,顯示了佛法的崇高性質及僧衆在佛法面前的平等地位,它反映了禅宗對他力信仰、佛祖崇拜的著意否定。普請法的確立,與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産方式相適應,通過自力勞作,實現自給自足,使禅宗在困難環境下獲得了生存的主動權,從而爲其後來的繁榮奠定了經濟基礎。清規中許多有關禅僧生活的規定,一千多年來始終是禅宗和尚們的基本戒規。百丈製《清規》是不同于大小乘又不異于大小乘的,可以說是戒律意識的一種複蘇,清規可以看作是懷海對佛教戒律應時應世的一種努力。當禅宗終于取得優勢以後,到慧能的二傳弟子馬祖道一時,禅思想走到了洪州宗的時代,禅者的作略風範是極其自由超脫的。然而,從自由到放縱,其間的距離和差別是非常細微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面目全非。此時的禅者,“一切外在的束縛如偶像的崇拜、經典的研讀都是對本心的桎梏,持戒禁欲坐禅也只是畫蛇添足……因此,禅宗不知不覺開發了個人的個性意識,承認了個人思考的無比權威性,並演出了一場呵佛罵祖、反判一切教條的鬧劇,……在自然、適意的旗號下給七情六欲的放縱開一個方便之門” 【葛兆光:《禅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7~108頁。】。百丈的清規,正是約束這些放縱行爲,保任禅悟境界,回歸傳統思想的一種努力。正是這種努力,才保證了禅者的個性啓悟與戒律的有機結合,增加了禅悟思想的凝聚力。
以上基本都是正面的肯定意見。同樣,反面的否定意見也不少。
在《續高僧傳》的《習禅篇論》中,道宣律師對禅門就有批評:“排小舍大,獨建一家。攝濟住持,居然乖僻。”【《續高僧傳》卷二十,《大正藏》卷五十,596b。】《釋門正統》上雲:“元和九年,百丈懷海禅師始立天下禅林規式,謂之清規。議者恨其不遵佛製,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釋門正統》卷四,《續藏》第130冊。】明末的高僧蓮池、智旭大師對清規亦有批評,認爲律學之不彰、戒行之淩夷,禅門清規應負最大的責任。近代的弘一法師甚至說:“按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心學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讀,況僞本乎?”“僞清規一日存在,佛教亦一日無改良之望也。”【《弘一大師全集》第1冊,252頁。】臺灣的聖嚴法師亦曾說:“今後佛教的重整與複興,不用再提清規二字,但能恢複戒律的精神,佛教自然就恢複了。”【聖嚴法師:《律製的生活》,臺灣東初出版社,1995年,102頁。】
而我們認爲:禅宗對于傳統戒律的行事規範是非常重視的,戒與律是禅宗實踐的基本保證。百丈懷海禅師清規的製立使禅宗走向獨立,並爲禅宗花開五葉的綿延不絕奠定了基礎。同時,清規的叢林禮儀爲禅宗教團的確立給予了充分保證。可以說,清規是禅宗千載傳播的製度建設。百丈的清規,本著與戒律不一不異的指導思想,出發點實際是結合中國的本土實情,要爲禅門的修學實踐製定一套相應的保障製度。作爲禅門之中的特殊規範,清規從來沒有、也絕不可能代替戒律,在一般禅林中清規與戒律並舉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清規的實質是發揚戒律的精神主旨,與戒律的整體精神是相吻合的。清規以隨方毗尼的視角,在若幹行爲規範上對戒律進行了適當的補充變動。其中,作務普請製度是佛教律儀中國化的顯著標識,清規作爲禅門的行爲規範不僅沒有揚棄戒律,相反,在許多具體的規定中,無不以戒律作爲出發點與落腳點。時至今日,不僅佛教的戒律日趣衰微,就連禅門清規的許多內容也已逐漸被人淡忘,本文討論清規的目的不僅在于辨析它與戒律的異同,更重要的是提倡強化戒律意識,突出清規在一定時域中的實用性和對戒律的回應這一事實。我們期待著中國禅宗對戒律與清規的大力弘揚。
《《百丈清規》初探(智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