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清規的點滴認識

  《百丈清規的點滴認識》

  

  寂根

  

  一提到“清規"二字,則有不少教外人士會誤解爲電視、影片裏所演的“古佛青燈下"那種無情、苛刻、殘酷的清規戒律,教內也有一些人不敢提及到清規戒律,他們總覺得出家人的生活本來就是非常孤寂、單調,再加上這種嚴緊、約 、呆板的製度,給人們帶來死氣沈沈,沒有一絲生機蓬勃的生命激情,那麽《百丈清規》到底是否爲這樣的一部書藉呢?

  無論古今中外,雖然有時代、國域、文化的差異,還是社會團體,或宗教集團的差異,但其中具有相同的哲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及“無規矩不能成方圓"。這一哲理是超越時空的,同樣,佛教作爲世界宗教團體,僧人爲“人天師表",那麽亦應有其自身嚴緊的管理製度,這種管理方法表現於“六和"精神。換而言之,也就是對“戒律"的看重,一個團體興衰,就看法製實行的如何?人們對法律的重視如何?故國家對法律的強調,每個公民必須懂法、守法,否則成爲法盲,甚麽時候自己犯法了還一無所知,然而,佛陀製戒也是如此,佛弟子受戒之後要學戒,如經中說:“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可學經教。"又如《四分律比丘尼戒本》雲:“若比丘尼受具足戒後,不學戒者,犯不學無知罪。"可見佛教對法製的重視。

  然《百丈清規》原是一部禅宗寺院的管理製度,現今佛教叢林所實行的製度,則是依佛戒和《百丈清規》及當地情況而製定的製度,“清規"的起源可追溯到佛陀時代一些戒律的開始就有清規,但那時沒有名文規定。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領土上生根發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中國佛教清規的製定最初可以追溯到東晉時代的道安大師,他是根據當時佛教內部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人對戒律的松馳等),及國家的政策而製定了《僧尼規範》和《法門清規》,但禅宗寺院完成建立清規,則是以百丈懷海禅師開始,並且對後來佛教叢林産生重大的影響。

  時光蹉跎,使我漸漸淡忘曆史記載的英雄人物,今回首翻閱曆史長河,考證當年的百丈懷海禅師,處於唐朝中葉(唐玄宗至唐憲宗之間),當時的僧人大多無固定的住處,也就是所謂的“雲水僧",他們一般依律寺而居。這樣,在說法行道方面有諸多的矛盾沖突,況且當時禅僧日益增多,龍蛇混雜,又無獨立的禅院,以此給寺院管理帶來諸多的不便和困難。其次,佛教在唐朝中葉以後,由於封建政權對佛教采取了相當多的限製措施。幾經風霜,損失慘重,寺院的土地和勞動力來源發生困難,僧侶面對著如何適應社會變動而生存下去的嚴峻問題。

  又當時佛教很多宗派,如法相宗、天臺宗等,由於貴族色彩濃厚,生活自理能力差,依附士大夫的布施,然而理論又複雜,所以就不能適應社會形式的變化,因此一落千丈深淵,漸漸式微。禅宗因爲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論較爲適合群衆,又不依靠豪華奢侈的殿堂、經像、法物,加上禅宗諸大師從不排斥生産勞動,甚至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參加勞動,故禅門中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言流傳至今。因此,禅宗比其他宗較能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其他宗衰落而獨禅宗獲得發展的機會。但是,存在著新的問題,即是禅宗的實際生活、生産狀況與舊的戒律發生沖突,遵從戒律,是不允許出家僧侶從事生産農作物的,若違反則視爲犯戒。另一個問題:禅宗在唐發展以後,由於僧衆日增,集體生活如何約 ?生産勞動如何組織?勞動成果怎樣分配?都是現實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舊的戒律與禅宗就産生矛盾沖突,障礙禅宗的發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懷海禅師清楚認識到禅宗面臨的這種形勢,決心實行改革,爲禅宗發展掃除障緣,百丈禅師認爲《瑜伽菩薩戒》和《璎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製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製定出一部新的管理製度,因此衍生了《百丈清規》。

  縱觀曆史,可知當時懷海禅師創宗立製的不易,從而更使我們認識到唐朝佛教雖盛行於世,但內部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是不可否認的,當今我國佛教以形式上,雖不如唐朝時代,但也普及於群衆心靈。然而內部依然存在著諸多的新問題需要迅速解決。例如:寺院的法製沒有一個統一性的管理方法;出家僧侶的修養素質問題等等。

  是的,回顧佛教的盛衰,在我國國土上起起落落,曾經也從荊棘叢生中走過,留下傷痕累累。但它堅強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沖擊,最終默默的在東土領域裏生根了。作爲我們這一代新人,有責任維護與發展佛教。然而,我們是否維護正義,摧毀教內的不良作風,我們是否注意到腳下走過的每個路程,對佛教命運有影響。每當憶起百丈懷海禅師,心中充滿著愧疚、不安。作爲世紀之交的青年僧人,我由衷心的盼望:對當今佛教內部的一些問題要深思!深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